新媒体作曲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11-12 03:25:24

导语:新媒体作曲教学模式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作曲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设备的普及,新媒体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传统的作曲教学结合新媒体技术更加趋向多元化。新媒体使得作曲教学和音乐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也同样给作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将针对新媒体背景下作曲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并结合笔者对新媒体技术和作曲教学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媒体;作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力日益扩大。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教育活动也日渐丰富,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都使教育事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而传统作曲模式教学中,如何迎接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冲击,实现改革和发展呢?作曲教学主要涵盖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等四项基本内容,教师要以新媒体实践为基础,课件为教学辅助,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一、新媒体和作曲教学概述

新媒体是近些年来日益壮大的信息传播形式,与书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有一定的不同。新媒体技术能够通过互联网,连接电脑和手机终端,提供海量的信息服务。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能够将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等多种内容进行快速传播。目前新媒体发展不断加快,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微信、微博等平台更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音乐创作和教育领域来说,新媒体技术以其先进的手段,对音频的处理优势,使得新媒体在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作曲教学模式,往往重视智力和内容灌输,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和方法掌握等方面的教育比较薄弱,使得学生理论知识足够,实战能力较差,成为了“纸上谈兵”。如今,新媒体技术给作曲教学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冲击,在教学内容上,现代作曲教学大都以作曲基础、作曲体系流派和创作实践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作曲原则、规律和手法技巧。在传统作曲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纸笔等方式进行创作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音乐修养要求十分严格,在学习过程中只能通过内心听觉和经验来进行把握,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使学生直接听到音乐效果,并且便利于修改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对数字信息的支持,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大大加快了学生学习的速度和效果。

二、新媒体背景下作曲教学观特征

(一)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新媒体背景下的音乐作曲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对纸笔和黑板的利用,反而是通过这些传统工具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教师在作曲教学中,应当以计算机来辅助教学,使多媒体应用得到强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得到海量的信息,提高课堂信息容量,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而通过虚拟社交,教师和学生利用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工具,能够随时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参与到交流中来,分享个人经验和感受。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在网上分享与更多的人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二)教学内容扩展。新媒体的特征给作曲教学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新思想、新知识、新技巧将不断涌现,学生能够根据丰富的信息了解更多的音乐作曲知识。在这种广泛性和无限性的多元化学习环境中成长,学生的视野将更加开阔,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敢于挑战新鲜事物,不断开拓创新,促进自己作曲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局限在课本之中,而是通过对信息的搜索和筛选,将最新的案例结合课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带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变化,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三)互动学习,自主学习。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人们能够在信息传播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更多人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了主动选择者、内容制造者。在不断地交流和分享中,学生对作曲知识的理解能力会更加深刻,在思想的碰撞中,也能够使学生的辩证思维不断加强。作曲教学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可变化的演化过程,学生不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新媒体独特的交互性和反馈性,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僵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和复习,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解决问题。新媒体背景下的作曲教育,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学生水平,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形成更加积极的师生关系。

三、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作曲教学模式

作曲教学是作曲技术理论和作曲技术组成,各部门内容的学习过程需要配合和衔接,是从理性走向感性的高度结合过程。因此,作曲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写作交流和修改。我国知名作曲家赵行道先生认为,作曲学习有重要的三个步骤:一是写,二是思考和推敲,三是反复修改。在新媒体背景下,这三个步骤依旧十分重要,并且教师需要更加强调这种作曲教学的属性特征。只不过是每个步骤的开展环境有所不同,比如写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使写作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思考和推敲则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更多资料,再在社交平台上与师生交流;修改则是有教师进行网络评价和针对性辅导。这些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都使得作曲教学模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课件辅助教学模式。课件辅助教学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利用PPT或者其他软件,实现对作曲教学课件的制作,形成具有交互性和集成性的作曲教学资源。课件能够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多种素材进行设计开发,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教学资源,以直观新颖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改变黑板教学的局限性。课件制作工具有很多,比如PPT、Flash、Director等,还有相关的素材信息整理软件,比如PS、PR等。在作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提升作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获得信息。当然,课堂上的高效率需要教师浏览大量的资料和素材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理,制作课件并不简单,教师需要投入远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精力来完成备课工作。(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宽带速度也不断提升,网络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方便。教师通过设计制作网络课程,集成作曲教育资源,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一般情况下,网络课程建设核心是网站管理和网页的制作,需要的工具有DW、Flash等。在作曲教学中,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等内容都可以做成网络课程进行传播,其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与实际联系紧密,十分有利于作曲教学效果提升。(三)隐性课程教学模式。隐性课程是指不在教学计划中反应,也不通过正式课程学习的一种物质情境,比如说学校环境、校园文化设备、教师风格布置、班级同学关系等。作曲教学课堂仅仅能够通过引导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认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强化和生活,而新媒体则能够大大完善隐性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利用网络作品展示、比赛、音乐会等营造出学习交流气氛,创设出无意渗透知识的自学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网络游戏植入学习中,可以将学生的身体运动体验转化为作曲心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传输,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激发学生的作曲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无意识的学习研究可以发现,隐性和显性两种心智活动可以不干扰的同时进行,使认知主体的心理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达到高度统一的最佳配置,促进学习方式的人性化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技术应用在作曲教学中属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需求。新媒体给人类生活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给音乐教育领域也带来了一场变革。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作曲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效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作曲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敏捷.EMI与作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新媒体时代音乐语言探索(一)[J].音乐探索,2014,30(04):96-101.

[2]李响.电子音乐在中西方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

[3][5]王一冰.数字化音乐教学方法在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评《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03):104.

[4][6]王曦.作曲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的应用———评《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124.

作者:于洪晨 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