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

时间:2022-01-26 10:58:18

导语: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学科互涉”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集成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在艺术设计史论系列课程的“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与理工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之间互生互补,构建一种学科生态群;在教学方法上,该模式采用现象追问法、项目教学法和实地考察法。文章分析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与理工、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几种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学科互涉”教学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学科互涉

学科互涉是指整合不同学科的原理、概念与方法等,使接受者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有综合性的理解,包含有学科互涉知识、学科互涉研究、学科互涉教育和学科互涉理论等①。在艺术设计的“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设计史论系列课程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人文社科知识体系之间互涉参证,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互补共生,设计史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与理工、人文学科之间的互涉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源自于传统的美术学,但其发展过程没有离开科技理性精神的浸润。例如,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吸取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经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艺术必须与技术相结合,其教员伊顿采用科学的方式研究造型形式中规律性的元素,建立了以几何学为基础的设计形式课程体系。二战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发展了包豪斯精神,将工业设计建立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将图形、色彩计划、图表、电子显示终端等全新视觉系统纳入了教改计划,开创了设计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路径。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雷福斯正是借鉴了工程学原理,为艺术设计开创了人机工程学,实现了人——机——环境的科学匹配。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运用光学的反射原理,为丹麦“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作了最好的注脚。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德•罗维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将流线型设计广泛运用于机车、建筑和日常生活家具上。这些例证说明,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渗入与支持。艺术设计在产业化社会的背景下,必须贴近产业的本质属性,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目标。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必须从现代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中摄入相关教学内容,探讨艺术设计品牌化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与之相应,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论,区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设计史论的教学从原有的封闭与单一转向更为应用与综合。其实,学科互涉模式在20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经济复苏中就已初见端倪并发挥作用。这种教育机制将职业设计师、大企业和小作坊相结合:设计师提供创意图纸或模型,大企业领导公司品牌,小作坊生产专业部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将产品的研发制造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融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营销为一体的现代产业链条。这种产业系统实际上是将设计学、美学、科技和人类关系学融为一体,大大拓展了原有的艺术设计学知识体系。又如在当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云门舞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开发计划就充分利用了科技、材料和工艺新发展的态势,创造了一条根植于传统文化,集经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发展路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人文学科还应从中外哲学、美学以及各民族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在异质文化的比较中取长补短或归纳出普世的艺术设计原则。具体到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古今打通,中西沟通”,从中外文化、中西美学中摄入相关教学内容,以弥补设计史论课程自身的知识罅隙,加固加深学生对设计史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对宋代建筑尺度的理解,就不能脱离对朱程理学、民族文化心态以及宋代政治的讲述;对“过白”建筑艺术的讲解,就要将圣马克广场西拱门的布局与天坛祈年殿的设计相对比;对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的讲解,就不能脱离这些民族的哲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等。

二、艺术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的生态组合关系

“学科互涉”教学模式还应做到在艺术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构建一种互相支撑、互相强化的课程体系。当下通用的设计史论系列课程教材结构庞杂、内容繁多,实际上又未能将不同形态的设计史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学科互涉的教学模式下,这种各不相干的课程体系将被整合,各门课程之间重建有机的知识整体。在此前提下,学科互涉教学模式又注意设计史论课程的学科“自律性”,区分分解性知识体系与整合性知识体系,分解性的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从内容体系上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分析性思维活动的展开与培养;而整合性的知识体系,在其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迁移与训练②。这样区分既是为了保证学生对相邻学科的概念与原理有更通透的理解,也是为了保证设计史知识的“学科规训”,促进学生专业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目前,我国艺术高校的设计史论课程分为两个板块:必修史论课程(艺术概论、美学、中外设计史)与选修史论课程(中外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等)。必修史论课程为学位课,学生必选,但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囿于认识的偏误或兴趣的驱动,选择的课程体系往往互不搭界,甚至残缺不全,这就破坏了课程之间本身固有的生态关系。面对学生断裂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在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设计史论系列课程之间互相贯通,共同组建一个立体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把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和美学原理等)、充实层(中外建筑史、人机工程设计等)和应用层(景观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旅游空间设计等)。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分工明确,交叉处此详彼略,各有侧重:基础层侧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充实层补充基础层的遗漏之处和未尽之处,应用层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设计史论的教学最终要启发或指导设计实践,而一个成功设计师必然有自身学科综合素养的积聚。因此,设计史论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学科间际的综合理论修养外,还应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最易契合时代与地域文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达方式。近20年以来,我国新兴美术现象层出不穷,其大体是由美术产业实践和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互涉而来,传统的设计史论课程对此难以做出合理的阐释。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学科前沿,以多元学科视角来分析研究这些设计现象,领悟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与精要。这既促进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又培养了知识汇通的复合型人才。

三、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学科互涉”教学方法

学科互涉的教学方法很多,现象追问法、项目教学法和实地考察法较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这三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交替使用,使之互相支撑与加强。(一)现象追问法。这种教学方法先由教师陈述某种艺术设计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释现象成因,分析这种设计现象的社会效益和产业职能。然后教师从学生的探究视角出发,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场域,促动学生思考探索,在无限的追问与反思判断中,使学生加深对相关设计史论知识的理解,也会以“异质”学科知识背景为视角,对某一设计知识点或美术现象进行交互审视,从而把相关学科的知识理顺成章,编织成网,这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照学科知识谱系,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在现象追问过程中,教师的精心设计至关重要,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学生咨询的知识容器,而是一名知识导游或顾问,其引导学生从设计现象中追寻设计之根,探求某种设计现象的影响与未来走向。这既是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史,又是引导学生运用设计原理解决实践问题。而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在现象的追问与反思中,训练了科学思维能力,也提高了知识理论水平。(二)项目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将各种相关学科知识运用于设计实践,跨学科项目教学法采取模拟企业职员的角色扮演、职业体验、真实案例解析等情景化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导、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需要指出的是,项目教学法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涵盖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学生对项目的把握与了解是重构各种学科知识的过程,项目的论证是训练学生整体思维的过程,项目的实施是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的过程。比如“碱性白酒外包装及礼品袋的设计”这个项目,第一,学生要懂公共关系学,与客户接洽项目,并能从生化、医学的视角介绍产品的性能与营养价值;第二,学生需要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知识来考究商品市场定位与包装设计定位;第三,学生需要运用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做好包装设计方案、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以及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思;第四,学生必须具备PSD、AI、CDR图形文件格式的处理能力;第五,学生还要熟悉包装项目设计制作流程,掌握包装设计制作技巧,熟练操作包装常用的软件、模切板与平面展开图的制作等。(三)实地考察法。这种方法是指组织学生到校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工艺作坊等场所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文历史、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诸方面的养料,这既能使学生感知设计现象的复杂性与多学科性,也是为学生的设计活动提供直接的数据和资料。诸如对达•芬奇作品的参观,学生就会感受到美术跨界的重要性;对奥运吉祥物的鉴赏,学生就会感受到美术与体育、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叉。在实地考察法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精选能体现多元文化或多学科交互的考察对象,并在考察前组织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在考察过程中做适当的现场解析,这样有备而来的考察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和艺术思想的碰撞,并能切身感受书本知识信息与考察对象的异同与距离。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不是机械地堆砌设计史论知识,也不是生硬地套用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而是从毗邻学科中摄入相关教学内容,弥补学科知识体系的罅隙,加固加深学生对设计史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与探讨新的设计问题。这既是对传统自洽教学模式的纠偏,也能培养学生的集成创新思维,是有效转化设计知识生产的途径。

作者:罗祖文 韩梦琳 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