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21 03:46:21

导语:高职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教学中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训、去企业现场实习和岗位实践等环节,也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2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数创办年限都不是很久,所以还存在着很大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比例偏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模式上,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有诸多不足,与国外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科,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清晰,没有自己的特色,很大一部分的高职学校根本没有针对物流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也还停留在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的授课形式,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的安排极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课时的需求,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无法从整个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地方物流企业的需求等方面去构建课程体系,也体现不了物流学科的特色。

2.2缺乏实践性强的配套教材

受传统理论教学的影响,物流类中实践性强的教材很少,老师在挑选时往往选不到与课程配套的实践价值较高的好教材,更找不到切合地方经济的教材,而很多院校也缺乏与企业一起合作开发教材的经验。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停留在书本学习和教室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不符合当今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的需要也有很大的差距。

2.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要想做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这也是物流专业要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谓“双师型”指的是老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物流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物流企业实践经验,只有这样的老师才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但目前,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比例都偏低,很多老师都没有企业从业经历,也没有很好的走进企业,缺乏物流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导致老师讲授的内容与当今企业发展的实际脱节。

2.4不注重技能训练

重理论轻技能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是以理论为主来设置专业的学习目标而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学习中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比重非常的少,也没有安排学生去实践锻炼。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但成效不明显,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证而考证,认为职业资格证书等同于业务能力,也没有通过考证培养起对实践的兴趣,偏离了考证的主要目的。

2.5实训设施简陋,实训条件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条件简陋,无法提供专业课程必需的实践教学,其实验、实训基本停留在软件操作等模拟上,很难让学生掌握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的实践技能。作为新兴的学科,很多院校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还不够,没有购买基本的基础设备,更谈不上模拟实训和全景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也很难实现对学生物流管理综合能力的培养。

2.6校企合作没有较好地开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物流业还不发达,政府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很大一部分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很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也基本不与地方企业联系,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校外企业实习与锻炼,更谈不上到物流企业去进行全面的物流技能训练,偶尔有机会到校外参与物流实践,也仅仅局限于参观、了解,根本无法真正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一些工作岗位职责,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也很难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7考核方法比较单一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也意味着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虽然也有开展,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却比较单一,考核基本不进行过程性模拟和综合测评,仍以研究报告或实结等作为实践能力考核的唯一方式,考核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所以,学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真实物流企业和工作岗位等要素来设定考核指标,也可以邀请一部分企业专家来参与测评,或者通过学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来进行考核,把考核真正落到实处,让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3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了解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我们要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物流企业的需要重新修订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逐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物流专业。主要措施如下:

3.1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

首先,我们要总结和分析现有课程体系中实训课程的经验和教训,开设有地方特色的实训课程。如《物流信息管理》课程,首先我们可以先去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目前的需求,购置企业目前在用的实训软件作为课程的实训软件,制定教改计划,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参与授课;其次,是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制定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实训课程指导书,规范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室实习来进一步理解课本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是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编写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资料,完成相应的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增加相应的实训(实践)课程课时,并提高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比重。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一些知名的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购置校内实训设备,改善校内的实训条件,吸引企业到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指导书、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制度、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实习运行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校外实习管理,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到企业的正常工作中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适当提高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活动的范围和规模,通过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力。

3.3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制度

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以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新型考试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可采用实际操作、上机考试、做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考核方式来考核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也可以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表现、解决问题的效果、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及合理性、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工学结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等进行评分。在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来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要把国家职业证书制度与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相结合,要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制度,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双证(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才能毕业的措施鼓励学生取得如:仓管员证书、助理物流师证书、营销师证书、电子商务师等流行业相关职业证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道路,真正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切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做到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

3.4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外,还应有一定的企业从业经验,熟悉最新的专业知识,只有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了,才能指导学生获取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校可以出台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文件,引导教师参加到企业的各类培训和会议活动中,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假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掌握最新的物流行业动态,熟悉最新的物流行业技术,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邀请他们担任学校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向他们学习实际工作经验。

3.5校企联合,全程跟踪学生

加强校企联合,与企业一起开展课程设计,积极开展订单班的培养,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模式,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到校指导,进一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中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同时,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答疑、搜集并整理,并根据整理的材料来指导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岗位技能实训的教学,以便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作者:章文燕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谭狄溪,邓梅花.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开发设计[J].物流技术,2009(06).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