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教学理念下建构主义转向研究
时间:2022-03-29 04:37:06
导语:环境法教学理念下建构主义转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党和国家提出了节能环保理念,并将该理念渗透至社会各领域中,环境法应运而生。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环境法作为一项基础法律,具有独特性,在具体教学中,很多高校对于环境法教学不够重视,存在教学模式僵化、内容繁杂等问题,而建构主义以其自身灵活性等优势,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本文将从环境法课程特点入手,梳理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独有的优势,然后结合环境法教学内容深入探究建筑主义实施的措施,最后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力度,并采取法律、制度手段,引导各领域认识到环保等重要意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法学是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理念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远,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能够协调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构建立体化知识体系,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为我国环保事业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二、环境法课程特点分析
环境法课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整个法学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了解环境法课程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地实现对教学改革。环境法课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特点。我国现行法律当中,其中《宪法》、《环保法》都强调了环境保护,且后者将此作为立法的根本目标。可见,生态是环保法的根本。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且能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其二,综合特点。就理论层面来说,环境法学具有综合性、探索性特点,不仅是环境科学的一部分,更是法学的分支,是自然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通过学习环境法,能够了解多方面知识,如基本原理中涉及到的法理学、民事救济等,从而在日后环境保护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其三,实践特点。面对日渐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体法知识、程序法等知识;二是能力方面,在长时间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单纯传授法律知识远远不够,还应借助生活常见的环境问题,引导和培养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将知识与实践有机整合到一起。综上来看,环境法与其他法律存在很多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环境法学科特点,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概述
(一)理论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维柯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人们能够明确认识自己建构的所有知识”,同时融合了康德经验、理性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对建构主义思想的研究日渐深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皮亚杰认为学习的根本在于发现,且知识的学习并不来自主体或者客体任何一方,而是在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下建构而来的。[2]在建构主义思考历史潮流驱动下,至二十世纪,布鲁纳等人在建构主义基础之上提出了发现式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奥苏泊尔对于建构主义的理解体现在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他认为意义学习的本质在于符号代表的新知识,新知识的获取需要与已掌握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优势
1.调动学习者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积极学习,才能够对输入的知识进行有效加工,达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指导与组织作用,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逐渐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增强自身主体意识。[3]就本质层面来说,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维果茨基的“活动与心理发展统一”都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建构学习中的重要位置。21世纪初,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被应用于幼儿教育中,其中对于幼儿的引导和鼓励,促使幼儿能够形成最初的认知,为日后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2.增强师生交流
上文提到建构主义影响下的主动性,能够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而这种交互作为优势之一,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大支持。传统模式更加关注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方法及技巧,更多的是主客观念的认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且教师作为唯一的主动者,不仅忽视了知识自身复杂性,且缺少对学生能动性的调动,即使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成绩,但是由于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够利用自身所学解决实际问题。[4]而建构主义能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平台,在交流中调动思维,将会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
3.实现对教学的反思
反思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也是最突出的优势,简单来说,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学者都在此过程中,自我审视、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整,不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可见,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主要工具,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强制性工具的使用,而应引导学生自我分形成一种动态性、持续性反思体系,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弥补自己对知识学习的不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不断改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学习深层次理论知识。[5]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环境法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转向分析
一直以来,受到法学思维模式的局限,环境法教学并未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理念。环境法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除了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正因如此,传统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环境法教学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法教学有效性。同时环境法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缺少实践,难以实现对环境法学内涵的真正理解。[7]在实践性特征推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实践,与其他同学将交流心得,逐渐形成环境理论与实践意识。另外,环境法学研究的问题具有复杂性、时变性特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传统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局限性,因此重视对环境法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的转向非常必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能够通过道德、习惯解决,需要制度约束和限制,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够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消除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一)构建教学情境,实现情境转向
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主要是围绕着教学主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导入环境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情境设置,在情境载体上提出相应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然后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立体化认知。当前,情境教学法应用范围较广,实现多个学科普及。[8]情境教学具有动态性、逻辑性特点,与知识发展规律相契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在环境教学法中的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设置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掌握知识及其认知能力,构建相对真实的情境,如在学习“污染环境罪”时,在课前可以播放一些水体、大气等污染音频,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们感受到环境污染对于自身产生的影响。第二,选择真实事件。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大量环境污染事件,并选择最具针对性事件,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同时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注重由浅极深、由简到难的原则,形成层次化问题,如“刑法修正中对环境污染罪做出了哪些调整?”、“修改内容将会对环境法产生哪些影响?”,具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污染环境罪现行立法及日后发展方向,为未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9]第三,独立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围绕设定的前提进行研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不能够脱离学生,而是深入其中,点拨学生,或者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等,引导学生能够合理取舍,理清思路,快速解决问题。第四,沟通互动。该环节主要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派小组代表分享成果,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并在相互切磋过程中,调整自身对问题的看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达成共识,准确把握环境法学知识。[10]第五,总结。教学实践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有效性的发挥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指导作用,从而给予学生更多帮助。
(二)建立学习支架,开展支架教学
支架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建构的对象务必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呈现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适当超越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形成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格局。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划分为多个小任务,形成一种特殊的框架,为学生持续建构创建平台。从本质上来说,所谓支架式教学,主要是指提供一套合理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学生长期在建构的支架下进行自主学习,将会形成主动学习意识。[11]支架教学法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产物,针对环境法的教学,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入手:首先,进入情境,并提出相应的任务,可以结合时事,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美国等国家提出消减核武器问题,让学生能够反思核污染问题。其次,构建支架,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激活学生思维,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在进行“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教学过程中,教师搭建支架要兼顾其与民事责任之间的共同之处,也要重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探索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后,自主思考,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和帮助,然后由教师给予指导。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特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更具突发性,单纯依靠课堂,无法全面覆盖知识。因此支架教学法的实施显得尤为必要。
(三)增强师生互动,落实交互教学
上文已经阐述过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形成的,其中交互教学在支架式教学思想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模式,将师生之间的对话作为基础背景。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对教与学之间的完整度,因此互动顺理成章成为有效载体。互动并非单纯的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存在多元化形式。如针对环境文化表现及特征作为问题的核心,师生共同研究出现某些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或者针对生物多样性减少主题,学生邀请教师就该问题各抒己见,探索一套防范和治理问题的道路。针对环境问题,师生可以同为课题组的成员,形成以教师、学生或者共研式互动模式,以此来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增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12]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不仅仅是学生,二者可以同为学习者,围绕着环境问题共同分析和探索,从而促进环境法在实践中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环境法的实践性特点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将理论与实践整合到一起。新时代下,职业法律人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但要掌握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且还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时展趋势。因此我们要突破以往环境法将课堂作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格局,实施开放式教学,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另外高校教师还应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采取模拟法庭学习、专业实习及法律救援等多种实践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充分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江淮环保行”等公众法律意识调查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能够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环境法立法、执法等,增强学生环保服务意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形成建构思维
环境法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转向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忽视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为了能够促使建构主义有效性的积极发挥,应重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环境法学科自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优化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门知识,关注各学科最新环境动态,促进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提升。另外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具体来说:第一,侧重多媒体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无障碍操作计算机技术,为教学情境构建提供技术支持;第二,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培养更多双语教学教师,提供英语学习环境,或者与国外一些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安排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和学习,结合我国环境法教学现状,提出一套合理的教学实施体系;第三,将青年教师作为主要培养对象,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还需要从思想层面上给予一定的引导,逐渐建立一支具有教学潜能的环境法教师队伍,从而为环境法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环境教学法理念建构主义转向将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建构主义理念传入我国时间较晚,很多教师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有效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避免过度主观主义。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出现,给行为与认知主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相比之间,后者的弊端也被暴露出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于环境法教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了很多新方法、新模式,至此,导致很多人将建构主义视为最先进、无可替代的理论,过于极端化。环境法教学建构主义转向主要是摆脱传统行为、认知主义的束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渐进、融合的教学过程,而非与客观主义相悖的另一极端。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于当前客观事实,将环境问题背后的自然与社会规律挖掘出来,如果在教学中,彻底忽视客观事实,势必会导致环境法教学偏向唯心主义。所以,教师要加大对建构主义理念的深入研究,掌握建构主义内涵,协调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从客观实际出发,鼓励学生通过主观判断,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对问题与知识进行总结,规避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避免相对主义。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教学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环境法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对环境污染事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怀疑意识。如环境权损害赔偿问题,学生可以对环境权具有的独立属性进行拓展,形成独到的见解,在工作中能够采取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在现实中,很多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具有不确定性、变化性,否认规律,出现了相对主义问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作为环境法教学的主导,应坚持与时俱进,不偏不倚,科学、合理推进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转向,从而促进我国环境法教学持续发展,向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六、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人类社会进入新时期,环境法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环境法教学逐渐得到了国家及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并将其纳入到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体系当中,以此来强调其重要性。但是传统教学理念已然无法满足环境法教学,建构主义转向成为必然。因此在教学中,法学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梳理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历程,掌握建构主义核心及本质,并结合环境法教学内容,积极引进支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构建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环境法教学改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李健芸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艳岩,霍洪宝.简析环境法教学理念的建构主义转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57-59.
[2]李方,刘晓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高校教学理念的转换[J].高教探索,2003,(4):45-48.
[3]王小军.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环境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177.
[4]井晓龙.情境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向[J].教育与职业,2015,(3):126-128.
[5]裴敬伟.环境法理念的变革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5,(21):173-175.
[6]袁红萍,包红光.地区真实环境案例及现状分析在环境法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博览,2015,(30):37-38.
[7]李奇伟.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以环境法课程教学管理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39-42.
[8]谢伟.案例教学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以环境法为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02):110-111.
[9]于文轩.论诊所式环境法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J].法制与社会,2014,(27):231-233.
[10]管宏友.环境类专业环境法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环境法调整对象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2,(17):9559-9561,9564.
[11]韩从容.以学科特色定教学模式———环境资源法教学模式探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8):4-5.
[1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环境法学院全球环境法教学与研究高级研讨会召开[J].环境保护,2013,(14):57.
- 上一篇: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分析7篇
- 下一篇:重构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学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