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11 04:06:32
导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和教师逐年增多,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都在逐步从传统手工+纸质的方式向新时代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手段转变,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机制。[2]在这个逐步转变、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综合归纳为几点:(一)教学管理观念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在当前的教学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还需要参与者具备信息化管理意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仅限于信息交流和文档管理,而忽略了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建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是“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二)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由于高职院校机构人员编制与发展水平不适应,造成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不足、分工不明确,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承担教学管理职责,还承担着行政、学生管理等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随着校内外兼课教师的增加,教学管理人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要比其他岗位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长期的加班、超负荷运转,滋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感,无形中造成工作推进滞后,质量得不到保证,获得感严重缺失。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转岗、离职成为了普遍现象。(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融合度不够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向信息化管理发展,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各种管理系统如何安装、如何使用,需要逐步的学习、摸索、发现、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系统中的功能和目前教学运行模式不太匹配,有些固定的系统模式不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加工作程序和工作量。
二、“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学资源优化,提高教学管理中基础性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教学运行管理中,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教室信息成为我们教学管理中最基础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传统办公软件进行记录、统计、核算,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如果信息有误会,严重影响之后的排课工作,排查错误数据,工作量将剧增,大大阻碍工作进程。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实现基础数据的录入、存储、修改,不仅扩展了数据容量,还有效确保数据准确性,为之后的教学运行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有利于教学运行中各个环节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性。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我们教学运行的管理。课表信息查询、调停课处理通知、过程性资料收集归档、成绩录入并提交,可以说,这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同时具备。信息的错误及错误传递,都将引起严重的教学事故,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让学生、教师都能在开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查询课表信息、成绩信息;教师申请调停课不再填写纸质申请,直接在信息管理系统上申办审批,避免了因找不到领导签字耗费时间,从而影响教学的情况。随着学生、教师数量的增加,传统的调停课申请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学院的发展,“互联网+教学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必然趋势。(三)进一步与教学督导深度融合,促进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督导也是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检查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及开展质量,教学信息的有效收集与积极反馈,才能保证对整个学院的教学质量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估,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实践中,通过人工查课、听课的方式只能获取部分信息,同时结合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化手段,全方位监督教学活动开展过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让更多师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督导工作中来,使教学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全面了解学院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中呈现的问题。
三、“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全面推广“互联网”思维模式,持续开展信息化管理。培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对“信息化”的理念加以重视,并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学院领导层应该带动二级院、系(部)注重对“信息化”理念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形成“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引入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软件知识、操作系统的培训,采取软件方培训面向全院+信息化管理人员面向教学管理人员,再由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面向教师,包括参与教学任务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种层层培训模式,可持续增强“互联网”意识,培训责任落实到人,最终使参与到其中的人员都自觉地、熟练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良好身心素质、较强业务素质、创新性强的管理队伍非常必要。要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备,总体上要按师生合理比例配置二级院(系部)的专职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学生数达一定规模的二级院(系部)应酌情增加岗位。要重视职业化专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把热爱教学管理工作的教职员工吸引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并在职称、职务聘任、岗位补贴、绩效考核机制上予以政策保证,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任非领导干部职务。学校评优评先应设立专门奖项,专门表彰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对于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有较长年限者给予特别荣誉。(三)逐步搭建信息门户+微应用的管理平台。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逐步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系统整合度不高,办理同一个事项的工作需要通过两个不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完成。二是“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职能部门需要查询或获取某项数据时,需要同时联系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方能获取到完整的信息。三是重复劳动问题突出,诸如获奖情况、校企合作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教师科研情况等等数据信息,因职能部门业务交叉管理,而多次重复收集类似信息。这种重复性数据统计难以保证信息一致性,极可能为今后的工作埋下隐患。搭建信息门户+微应用管理平台,高度整合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将不同职能部门交叉管理且具有共性的业务提炼,灵活组建微应用,做到既“大而全”又“小而精”,实现信息数据有效互通、融合、共享,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互联网+”行动中,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化水平、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龙.“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2):111.
[2]李金莲.“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变革[J].黑河学院学报,2017.
作者:林艺 汪刃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 下一篇:小议新时代小学学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