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01 08:58:07

导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研究

摘要: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依此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有效改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同时为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文章以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机制、高职课程管理体系、多元监控与评价体系、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建立专兼相结合的师资团队管理体系等方面为出发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形成一套有效的策略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策略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改革也步入了关键的深水阶段,而通过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极大促进了高职教育发展。跟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实施该模式期间,需要为其提供更多方面的保障措施。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保障环节。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的特点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构建具有可适性、可持性与超前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它的教学管理特点是比较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同性。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实施人才共育。例如,由校企双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共同编制教材内容,协作管理、指导学生,共同开展对学生学习评价等。2.灵活性。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期间,学生需要不断的切换角色(既有学生身份,又需扮演企业员工角色),而且由于校企双方管理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需建立统一的教学管理协调机制。另外,受企业生产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不得不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安排,这就打破了原来的固定学期或教学周安排。3.实践性。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所以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管理。在实践教学管理中,不仅包括实训条件、校内实训教学及校外顶岗实习管理等,也涵盖了其具体的管理方式、监管制度等方面。4.系统性。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与各教学环节息息相关。全面实现工学结合,需加强教学管理中的学习评价、专业课程、师资团队、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校内外实训教学等诸多要素的管理。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

当前,虽然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总结出了许多的经验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只有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特点出发,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才能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全面施行。在该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机构组建,也包括了课程管理、师资团队、教学质量监控等。(一)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教务处、教学系部、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顶岗实习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要加快“校企协同、校内联动”教学管理机构建设。在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机构时,需要将以下几个方面涵盖到其中:1.成立专门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学校工学结合过程中与企业合作事宜。以学校主要领导(分管教学及招生就业工作的校领导)牵头,以及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负责人等共同组成。2.构建完善的校企双方合作协调机构。负责指导、协调以及组织校企合作的开展,确保双方合作运行顺畅,并为系部提供指导,同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3.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负责跨系、跨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洽谈,同时指导教学系部开展校企合作事宜,并进行及时的跟踪与反馈。4.系部主要领导牵头,并设立相应的工学结合管理岗位,通过矩阵式管理方式以及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的沟通与协调。工学结合管理岗位人员应具备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将系部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校外实习指导老师等相关人员协同联动,进而使工学结合得到全面落实。(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管理体系。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体系,既是整个模式的核心,又为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开发程序:1.调研社会需求;2.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3.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4.教学转化;5.课程体系及项目任务的制定;6.专业及课程教学标准的编制;7.教学及管理方案的制定。高职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应突显工学结合的特色。为此,应注重如下几点:1.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市场调研为基础,满足岗位职业需求。2.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3.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做相结合,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丰富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包括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使用与更新。5.改革课程的考核管理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三)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中,包括了校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管理,以及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具体方法与措施等多样化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1.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学校与企业来说,需要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才能够实现产教结合,有效加强双方的深入合作。同时,师生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共同对企业技术应用和专业前沿领域进行研究,协助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在建设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时,要规划和布局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课堂教学营造真实的生产现场和职业环境,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的真实岗位协助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不仅能够促进互利共赢运行机制形成,而且可以使双方共享共用资源、人才以及经验成果。2.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为其创造一个符合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环境。职业院校要大力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并建立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实训条件的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建设满足专业技术技能学习需要的场地及配套设施设备;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实训基地内部的职业环境与内涵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为了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硬件与软件的建设需要尽量符合企业现场要求。3.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在理论教学期间,就结合了技能训练,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不仅需要组织理论考试,也要对学生技能训练进行评价,企业指导老师则需要负责考核学生的校外实践成果。由于工学交替,学生的实操是在企业完成,校内教师无法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实习情况,因此可以让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考核学生,并评判他们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实习起到督促作用,又能够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反映出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状况。4.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行,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以及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主要是由教师团队整体水平与结构所决定的。所以,必须要努力建立一支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教师团队。需要加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定期培训和下企业锻炼等制度更新其知识与技能水平。在师资队伍的管理方面,需要转变身份制与等级制的管理方式,实施教师职称“聘期制”,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实现“想用的评得上,评得上的用得好”。引入弹性管理方式,鼓励竞争上岗,将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5.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职业院校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的监控和评价,从而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1)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监控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需要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学校必须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要明确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并对各监控部门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同时围绕合作企业、学校各职能部门等,进行全方位的督导,并将其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构建综合性的信息反馈机制。要利用多种形式,如走访合作企业、开展学校座谈会等,充分掌握反馈信息,并在分析研究之后,及时完善该反馈机制,进而为工学结合的落实提供坚实保障。此外,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需要结合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定期的监督,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教师将这些反馈意见及时掌握,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而提升教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实现。(2)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学生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学质量的监管与评价积极引入其中,丰富评价的主体与形式,使评价成绩更加科学客观。政府职能部门不仅是学校主要的管理者、监督者以及举办者,而且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参与者,因此需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努力使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依据用人单位与社会评价来判断培养水平的高低。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全面监督、评价以及检查整个教学过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场所由最初的教室与校内实训场地转移到了企业工厂中,需让企业人员参与到评价中,并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对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在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时,需着重针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企业需要为学生已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已掌握的岗位技术等做出一个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通过校企双方的综合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是校企共同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与当前提倡的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是一脉相承。如何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需要各职业院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本文探讨的构建新的组织机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和建立适合的质量监控等,是一种实践经验总结,仍需广泛交流,共同探索新时期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良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37-48.

[2]姜芳,肖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5(28):25-27.

[3]石朝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7):141-142.

[4]李芬曼,赵晨.高校“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7(S1):50-51.

[5]张明明,邱伟龙,邵清东.工学结合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18(3):67-69.

[6]景文莉.试析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义[J].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6,18(10):56-59.

[7]肖国香.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思考[J].高教学刊,2017(23):152-154.

作者:何良胜 何秋梅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