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
时间:2022-05-07 08:59:41
导语:农林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学分制概况分析
1.1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国外的学分制起步较早,美国是最先提出“学分制”并使其得以推广的国家。自1872年开始,哈佛大学将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开始施行。二十年后,哈佛大学规定学生要取得相应学位,必须修满规定课程学分才可获取。我国从西方国家引进学分制开始于前后,迄今为止,已有近一百年的时间。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是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特别强调“谋个性之发展”规定大学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从此以后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实行学分制教学的高校开始逐渐增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一些重点大学如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又过了几年之后,学分制又渐渐渗透到了到非重点大学一般院校。1985年5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指出要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同时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高校为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推广普及学分制,这一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实行了学分制的重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全国达到了近二百多所。截止到上个世纪末,实行了学分制的高校已占全国高校的近三分之一[1]。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分制度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始实施,发展日臻完善。基于学分制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已在我国全面开展并不断深化。1.2实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意义。1.2.1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无论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还是达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储备。各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2]。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由学生自主选择排课,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课程,按照学校培养计划的规定,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正常毕业。打破了传统行政班级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学校的排课,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规定场所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模式,选修相应自己喜欢的课程,组建成班,既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自己的潜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1.2.2有利于各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学年制教育,老师与课程都由学校统一指定并安排,学生只能按固定的方式执行,一直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而学分制的施行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教学方式新颖的高水平老师上课堂堂爆满,甚至“一座难求”,而水平较一般的老师课堂听众寥寥无几,更会有一些老师会由于报名人数过少而无法开课这样的现象,这便会给予老师一定的竞争压力,让老师不得不对自己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并积极学习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上课,如此一来对学校内部的公平竞争环境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老师工作热情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校结合学生的选课情况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学习需求为参考,使目前的课程制度设计更加合理与完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效率,适时调整教学运行机制,有效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2.3改善高校收费制度,实现收费透明[3]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按照学分收取学费,学生按照当学年所选择的课程分值进行缴费,每一学分所收费用都清晰明了,改善了以往学校设定统一标准的学费,不论学生修多少课程均按学年缴纳统一学费的缴费制度,使得学校收费更加合理与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为人诟病的高校乱收费现象产生。而且学分制教学模式按学分收取学费,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稍差的学生,可以采取只修够学校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即可,或者根据课程安排在空余时间勤工俭学的方式减轻学费压力;精力足够且经济条件尚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够毕业所需学分的同时,还可以选取其他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亦可修习双学位,或者在学习学校课程的同时参加一些能够提升自己能力的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而对于即将面临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在大一大二挤出时间多修学分,从而在临近毕业时有更加充沛的时间进行就业或者考研升学的准备;即便是想要提前毕业的学生,学分制教学模式也比传统的学年制模式所收取的总费用少很多。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林高校均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整体来说运行状况较为良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2.1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虽然学分制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不断进步,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断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相应的,作为人才的培养皿,各农林类高校却未必能在第一时间内对社会所需求的方向上开设相应课程,或是由于国情需要之前的一些课程已不再是当下社会的主流方向校方却未及时更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可选项不多,造成人才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课程,修读学分完成学业,学校须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要求上课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与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对专业的前沿领域有所了解,具备对目前社会新兴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林类高校往往对学校开设的各类选修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选修课程并不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甚至让一些不太清楚该领域的老师授课。上课教师知识老化现象普遍,现有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加之近几年学校扩招学生增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随之增大,使得教师对于科研领域及新型科目无法投入更多精力[4],为学校的师资困境雪上加霜,而师资力量的匮乏又进一步导致了学校无法开设出更丰富且高水平的课程这样一种恶性循环。2.2理念落后,缺乏认知。农林类院校在我国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国家作为农业大国,处处离不开农林类高校对我国农业人才的提供与培育,对农业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另一方面,农林类高校的社会地位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农业大学中走出的高材生没有被社会很好地接纳,一些专业无论是在公务员抑或入企业就职都面临困境,甚至很多人并不了解农业大学,认为农林高校中走出的高材生最终还是要去“种地”和土地打交道,致使部分农林类高校陷入招生困难的境地。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农林类高校虽然都在开展着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与社会接轨,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开展学分制而开展学分制,停留在形式和表象上,很少有人理解为何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没有领会实施学分制的真正意义,非单是学校难以获取相应的效果,老师与学生也会产生诸如轻视选修,老师只为上课,不重视教学体系,学生只为凑学分而选课,盲目选课,通常选择容易通过的课,选修真正能学到东西,考试难度大,老师严格的课程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无人问津,而疏于管理,考试易过的课程受人追捧空前火爆的情况,学生们往往急功近利仅仅满足于完成学分,很少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专心做学问。落后的观念使得学分制的自主性、科学性以及学术性完全得不到体现,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学分制难以贯通,这样的现实情况有悖于学分制改革的初衷。教学管理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而不应只包含行政管理,这是需要管理人员经过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总结出来的具体科学。国内一些农林类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综合性素质比较欠缺,甚至管理人员不是教育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不满足基本的职业需求,这对教学管理工作来说是很大的隐患,学校的学分制改革也会因此而误入歧途。2.3教学体制不成熟,学生管理工作繁杂。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开展,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大学生之间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加大。学分制本是以在校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自主选课能力的基础上的,这就造成了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不仅在校期间修完了自己的主修课程,而且还选修了双学位,或者提前修够了毕业所需学分,反之,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临近毕业,仍有大量未能修够的学分,以及多门课程挂科的现象发生,但是由于我国的毕业证发放工作与学生在校学分制实行接轨,所以导致条件满足毕业的毕业生无法提前领取毕业证,而需要延迟毕业的学生因为学籍问题又无法在校滞留,而且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随之而来的重修、免修、辅修加之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休学、退学,以及部分农林高校提供给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带来的学分互认问题,都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在选课制教学管理模式下,部分选修课程也对学校硬件设施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电子阅览室、体育活动馆、学术报告馆以及各类实验室,这也加大了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在每年选课期间,学校的选课系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部分高校选课系统拥堵崩溃、页面难以加载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学网络系统不够成熟也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巨大麻烦。
3发展与完善农林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3.1校方加大教学资金投入,加强师资管理。在我国打造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下,学分制教学模式对学校各类硬件设施、新型设备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各类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基于现有规模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建与改善,积极引进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时更新老旧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老师提供出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教学场所,真正让学分制发挥其科学、学术性的特点。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培育也应加强重视程度,积极引进教学人才,缓解扩招压力的同时为教学活动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适当设置激励机制,结合学生评教、评奖评优、课堂创新、课件展示等方式让优秀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并提高授课积极性与专业性;经常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不定期来校开展学术研讨会,鼓励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增强学校老师的专业性与先进性;鼓励老师开设具有前瞻性的新型课程,给予足额经费支持其进行创新研究。3.2创新教育理念,完善导师制度。各农林高校应当创新现有的教育观念,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明确选修课程的真正地位,切实把学分制内涵研究清晰,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特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而不是对西方的学分制生搬硬套却又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造成“东施效颦”的窘境。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首先从自身主体观、课程观、目标观入手,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从而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新世纪的新型农林高校,才能吸引具有潜力的人才,让社会逐步全面认识农林高校。其次,各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改变以往老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分制的作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完善导师制,增强导师的责任意识,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指点,结合学校的培养计划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选择课程时予以专业行建议,因材施教,从而发掘学生潜力,避免学生盲目选课、随性选课。在导师指导学校参与的模式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完成学校教学计划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为国家提供适应时展的复合型人才。3.3加强教务体系优化,健全选课系统。全面优化目前的教务体系,是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正常运行的基础。各农林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现代化管理。完善网上选课、评教、成绩管理及学籍管理系统,及时升级教务网站,联系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维护系统,增强其稳定性,尽量避免选课高峰期系统瘫痪的情况。学校可以参考“批改网”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系统,将学校、老师、学生三点连线,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咨询导师、提交学籍信息及选课情况、提交作业等,以配合学校进行统计管理。改善学分互认制度,在处理因为难度差别而学分不同的相似或相同课程进行学分互认工作时,妥善处理溢出或不足的学分,充分体现学分制量体裁衣的教学思想。同时各高校也要及时更新与添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资源,在符合学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能够为其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在学分教学模式下高质量立高效、稳定的网上选课系统。
4结语
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标志,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优越性,顺应了时展,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高。由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过渡,体现了高校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同时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一些问题,值得高校管理者在今后的教育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涛.农林高校学分制排课系统的设计及绩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27-13928.
[2]郭长力.高校学分制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29-31.
[3]窦建华.制约学分制改革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51-54.
[4]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5.
作者:蔡爱萍 李永全 牛红军 张吉国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 上一篇:护理管理临床实习效果分析
- 下一篇:教学管理组织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