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23 03:12:12
导语: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应用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实践课,围绕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参加社会实践,思考现实问题。
高校是培育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初步尝试将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筛选并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将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融入课程教学建设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同时深入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目标
应用文古已有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一直承担着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作为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凭证和依据的任务,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它的作用与价值。陈跃楠教授在《应用文概论》一书中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应用文写作承担着高效、快速传递信息的任务,以直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目的,需要写作者领会政策精神,熟悉规定,要善于研究问题,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勤于实践,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它具有先天的社会性。因此,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将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教育两条线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其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思想。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经常使用的具有惯用体式的文书。作为社会信息沟通的传播媒介,应用写作既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工具,又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应用文写作只有基于此才能真正发挥实际效用,因此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方针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依据,将写作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政治认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思维建构。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搞好各项活动,需要经常、及时地进行沟通与商洽,应用文则是促进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之间联系协调的重要工具。而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个体就要服从社会规定,选用约定俗成或社会规定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逻辑思维是一种有序的认知方式,它可以将信息有条理地进行组织,而组织后的信息又是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的,是一种更有利于受众理解的输出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是在应用文各文种写作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需要反复的训练和不断地强化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逐步提高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鉴别的能力,建立逻辑思维体系的框架。(三)职业素养。应用写作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各个行业、部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应用文写作活动的发生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最终要达到指导行动方向,促使思想变化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现实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写出适用于实际需要的应用文。既培养了问题意识,关注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了职业习惯,提高了职业素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四)规范意识。应用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性。这些规定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应用文的内容是由现实生活中特定的实用目的决定的,面临的社会问题也要从社会的规定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写作形式、程序、格式也都有明确的规定,一些文种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办事流程,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习者逐渐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将这些规范体式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而自觉地遵守职业规范。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设计
基于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我们在教学策略上采用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宏观层面侧重于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全景式设计,根据各文种的特点,选择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逐步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微观层面强调对具体文种的讲授方法,将文章的构成元素进行逐层分割,且分割成一个个最小的单位,从最小单位开始逐一认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将这些最小单位进行组合,完成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文章构建。宏观层面着眼于思想政治层面的建设,在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思想导向,微观层面则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效果,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提升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写作者思想与认识的思维活动,它要经历触发、扩展、定形三个过程。“文学创作的原初感受产生于生活中,而实用文写作的原初感受产生于对写作材料的采集与分析中”(《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P50),这里的实用文指的是应用文,应用文写作的对象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协调、统一行动,而其思维方式则是约定俗成或社会规定的方式,因此社会性就处于思维的主导地位。因此,结合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目标的分析,我们按照思维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认知——表现——创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贯穿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输出——模型的建构”,将价值塑造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写作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一)信息输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和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作为信息输入的基本途径,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的首要环节,阅读材料是思政元素的主要载体,根据文种的特点筛选与国家、社会、公民密切相关的阅读素材,以案例或情境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对阅读素材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思考现实问题,通过信息输入的方式完成对所学文种的初步认知。(二)信息输出。信息输出是学生经过思考、加工对阅读材料进行整合后的反映,这些信息的输出反映着不同的认知角度,传递了学生探索思考的结果,教师将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方向的引导,既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够提升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模型的建构。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学生完成了吸收、消化和理解的过程,对所给材料有了清晰的认识,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框架,建构写作模型,完成文种写作。模型的建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应用文写作课程育人的功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应用文写作课程特点,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选用了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一)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使用频率最高、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每一个文种由最初的认知到写作模型的建构都离不开案例教学法,它是实现教学设计信息输入环节最直接的方式。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中,案例的选用既要符合文种的特点,也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在写作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关注社会并了解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种的特点创设或引入具体的场景,通过体验加深对文种使用的理解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中信息输出环节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锻炼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也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信息输出环节采用的方法。在探究中构建知识,在追问中实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升华,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地导向作用,更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四)对比分析法。应用文的种类繁多,许多文种之间差别细微,如果不仔细辨别,会给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为了更好地将应用文运用于学习和工作中,加深对各文种适用范围和使用流程的认知,我们常使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厘清各文种之间的细微差别,提高判断、比较、鉴别的能力,实现模型的成功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结合自身特点,将写作学习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推进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养正.基于写作过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7).
[2]董玲.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2011.[3]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庆丹,张喆.法学类课程思政“三环导入”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0,24.
[5]刘伟,季红兵.用作文写作打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N].光明日报,2020.07.
作者:刘晓静 张松竹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基于学生导向的环境监测教学改革探索
- 下一篇:民族音乐教学网络资源库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