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4-16 03:19:41

导语: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通识型(基础类)课程,面对国家和地方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应用型本科大学需要建设适应时代新要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探索多元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推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教学效果的评测机制,以达到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非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世纪90年代就被教育部正式列为高校重要的必修课。进入本世纪后,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作为大学通识型(基础类)课程的地位。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是每位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BigData)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面对国家和地方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应用型本科大学需要建设适应时代新要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一、课程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够灵活应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割裂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讲授,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探索多元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推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教学效果的评测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才能达到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非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措施

1.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所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同,采用“分级分类教学方法”,解决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单一化问题,使学生能将所学计算机知识融入到所学专业中,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工作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由教师团队负责建设和管理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目前资源种类繁多,包括PPT、视频、音频、图书、文档、作业、试题和试卷等,尤其在试题方面要建设充分。教师每周进行学习提醒和作业提交提醒,每月进行集中线上论坛答疑,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责任主体,切实加强线上、线下学习过程管理。3.实施“教考分离”,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取代传统的笔试考试。试题直接从题库随机抽取,实行教学、命题、阅卷三者分离,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改进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客观性。4.通过持续不断进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加强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促进团队教师协同发展,改善已有的师资队伍结构,解决原有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落后、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问题。通过《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使课程团队的整体素质及教学能力有进一步提高。5.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实用性教材。将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由校企双方实施“教、学、做”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创新点

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借助在线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校提供大数据的教学支持及更优化的教学体验。课程由多位教师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到在线教学中,校内课程的共建共享极大方便了同课程教学的老师,并且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如课程的设计、资源的完善、教学形式的创新等,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实践证明,平台数据的访问量变化趋势与学校教学安排相符,在使用方式上,数据显示运用移动客户端访问的师生比较多,而且增长趋势明显。2.满足学生自主需求和自主学习要求。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充分运用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及教学平台。教学视频录制采用了课堂实录的方式,在机房中进行,既有老师的PPT讲授,还有具体的操作演示,较好结合了相关理论和上机操作。配套的教学文件包括PPT、在线作业、期中测验和课程考试等。改变了原来的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分开的方式,形成“学生的线上理论学习+上机时的针对练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论学习通过视频或在线平台的学习来完成,线下课程都安排在机房进行,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上机练习,而且上机时安排有课程助教进行辅导。配合混合式学习方式,课程同步进行了考试改革,实施“教考分离”,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突出考查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情况会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通过已试行的几个学期的情况来看,学生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课程总合格率相对之前有较大的提升。

四、应用效果

1.成果丰富。我们对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优化,并引入企业进行合作、重新开发了课程教材。2018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计算机系列应用型规划教材《计算机基础一体化教程》,突出实际应用的一些场景。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课程标准,如知识点讲授标准、教学进度和授课长短要求等,促进了按教学规范进行的课程设计。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如公开课教学、示范课教学、观摩教学录像等活动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课程团队成员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产生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2.重在实践。课程上线后我们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电子资源和教学案例进行更新,并配有专门人员进行课程网络平台维护。至今已面向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校生开展了3期在线教学活动,共有8000余名学生参加学习。该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十分积极,教师充分利用作业、章节测验、考试等在线考核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课前课后不断利用通知告知学生课程最新的学习进度,督促学生学习考试,同时,也利用移动端发起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目前该课程在线运行情况良好,主要作为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部分,配合校内机房上机实践课程的教学来进行,是学校开展公共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的一个试点。后期我们还将根据这几个学期的应用情况对该课程进行更新和迭代。结论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范围内推动了新一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技术素养及能力,良好的计算机及信息素养也增强了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近年来,多人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武汉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乐乐,李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

[2]李斌,赵萍,张燕.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8.

[3]刘锋,郭维威,赵晓敏,等.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8.

[4]夏祥礼.“互联网+”理念引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通讯世界,2017.

[5]刘金金,徐天贺,贾美超.大数据助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

作者:吴晓凌 周方 董国钢 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