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11-18 08:36:34

导语:高校教师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师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多部文件、多项政策来支持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但艺术教育在各大高校仍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分析艺术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艺术教育的价值意义,并结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套全新的艺术教育体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创建新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

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走向素质教育发展的前列,并逐渐占据主体地位。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对非专业人群通过艺术的形式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修炼艺术品质的新兴教育事业。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从广义来说,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培育全面人才。这系统性地对艺术教育作了宽泛的解释,强调艺术教育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从狭义来说,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专业培训院校对有艺术基础的人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培养。[1]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普通高中课程艺术标准》等文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总结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对课程形式、课程保障工作做出了具体战略指导,有利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另外,《方案》特别强调:“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定的特别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启迪心灵智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高校学生是公共艺术知识的主动交流者和知识的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高校学生艺术细胞活跃、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各大高校要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力推进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改革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2]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意义及价值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浅层次来看,艺术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知识、艺术技巧、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教育;但从更深层次看,艺术的本质是在对艺术基本知识和学习技巧的把握上,通过对艺术的赏析和评价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启迪心灵智慧、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阔人的眼界;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格即人的品格,其一旦形成,很难轻易变动。人格具有稳定性、持续性、永久性,其形成主要是教育培养的结果。因此,人格教育是人全面教育的产物。艺术教育是人的的全面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追求艺术的美,用美的方式、法则使自己努力成为完美的人,这种追求美的心理将会对人的心灵和智慧产生一系列影响。艺术教育对人格的塑造是整体、系统、全面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不会对人的人格产生短期的、一时的局部变化,而是形成人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是深刻、长远、恒久的。总之,艺术教育使受熏陶者在追求真实、善良和审美的同时,最终也慢慢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完整、完美。[3]公共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是进行智力、品德、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关注人、关注世界、关注人与世界的有机统一,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反映世界。艺术教育的门类丰富、形式多样,极具丰富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拓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处理改造,从而加工成艺术知识,进一步强化思维想象力和思维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探索力。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在各种艺术教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号召下,各大高校纷纷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为学校的选修课程,并通过学分制强化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地位不高,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相比处于落后的地位,这种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大力倡导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将公共艺术教育重视起来,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体系,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发展。[4]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公共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有效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的文件也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保障。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机遇。但从整体上看,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速度并不尽如人意,其发展与国家提出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前进的脚步。比如,课程教学内容的缺陷和不足、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以及高校、教师、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滞后单一、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相应的艺术课程的管理体系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阻碍着公共艺术教育的长足进步。第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模糊,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门类。高校的普通学科设置中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重要学科加以严格规范和考核,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没有参与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中。另外,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发展技能为主,忽视了人文修养的必要性,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成绩、考试和名次上,偏重理科发展,功利思想严重。高校普遍缺乏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教师的公共艺术教学浅显、经验不足,在授课时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以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主,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动力。[5]第二,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不合理现象有待改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置不清晰、不全面,没有真正将艺术与人文相结合起来,仍然停留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学生对艺术知识的理论学习、实践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审美技巧的培养上,忽视了学生的整个学习体验过程和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的教学内容设置五花八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主要开展艺术学科的独立学习研究,没有将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导致艺术教学内容混乱、结构松散,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研究,不能体验公共艺术专业的魅力,失去了艺术创作的动力支撑。五、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有利途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教育部改革的要求、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规划以及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态度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遵循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明确课程目标设置,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将艺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革艺术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重视力度和学习积极性,建立科学的艺术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艺术教育的大范围推广。第一,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课程的定位,并进一步提高其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改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参考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态度和认知特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学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和主要参与者,开展艺术教育之前要弄清楚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特点和认知规律,方能制定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包括公共艺术课程在内的所有教学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支持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但并没有设定艺术教育的大纲。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的发展主线,大纲的制定能够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目标、要求。由于没有统一的大纲指导,各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由学校自行设定,有的院校重视艺术教育发展,有的院校忽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再加上高校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把握能力,也无法制定出统一的教学标准,导致高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育部等相关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和教学培养计划,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选择符合现代化发展且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培育的内容为教学点,同时要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艺术盲点区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对于艺术修养基础较为良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教授更为深层次的艺术知识,改善教学方式,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努力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更多的教学场景,学生可以就课程中的困惑与教师展开讨论。第二,明确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置,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是课程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各大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设定为学校的选修课和限修课,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力度不足。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时,往往选择对学分和学习发展有利的“正当学科”,而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学科的建设,甚至导致公共艺术教育不能正常开课,这也直接造成了课程设置目标的不清晰。所以,要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和要求下,建立成熟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根据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案,进而进一步扩大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范围,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引起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为深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各大高校要根据中央政策指示、文件法规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实施精神,合理分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各类学科中的分配比例,必要时继续增加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课数量,制定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大纲,明确公共艺术课程必须达到的要求,为学生构建深度的艺术教学体系做出明确的学习方向和规划。同时,高校要尊重艺术教育的内在知识结构,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中各门学科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教学知识点,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入新媒体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用媒体的舆论性,落地公共艺术课程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力。另外,还要不断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当前的接受范围和认知特点,分配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艺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融入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强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第三,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艺术实践教学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比重。教学评价体系设置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为获取更高的分数而结束课程,而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只是更好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根据教学评价体系,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准确调整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艺术教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进而查漏补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调整好学习状态,促进艺术教育课程的长足发展。传统的公共艺术教学评价体系是以打分制的方式进行,在艺术教师完成公共艺术课程的理论讲解后,以期末考试统计学分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拔高,更容易导致学生教学评价机制的混乱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滞后。所以,将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作为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从艺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艺术教育的大纲要求出发,以客观公正合理的态度设置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基本准则、实施细则、评价方式、评价要素,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审美体验等综合要素,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公平、公开、公正、客观,使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平等地运用到每个学生身上,不偏不倚、以评促学。[7]另外,还要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艺术知识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展艺术实践,艺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艺术知识理论的了解,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校要积极将艺术实践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课堂之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广泛性,成立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比如歌唱乐队、美术社、漫画社、诗社等,动员有兴趣爱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扩大艺术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尽情施展自身才华,丰富自身的艺术能力。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指导,攻克艺术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学生艺术特长和自我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邵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85-87.

[3]王弘德,崔英娜.浅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5(10):101-102.

[4]于丽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2):141-143.

[5]徐乾.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64-66.

[6]叶经文,刘小娟.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11):123-125.

[7]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95-196.

[8]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作者:梅胧文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