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2-09-12 09:05:32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参考滨州学院实际案例,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滨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课程改革措施。本文对提高滨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学业、交友、就业等问题使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逐渐加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不容忽视。基于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文对滨州学院(以下简称滨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分析,以期引起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低效问题的新途径。
一、课程教学现状
本文随机为学生分发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此次调研样本为320人,包括224名男生和96名女生,男女生比例为3∶1,与全校男女生比例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样本具有代表性。(1)课程开设情况。此次调研中发现,只有131名学生(约占样本41%)明确表示所在院系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9%的学生表示未开设课程或者不知道是否已开设课程。可见,部分学院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不具备开课的师资力量。(2)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分析数据发现,滨院大学生关注的前四位心理问题为就业(18.8%)、学业规划(17.6%)、交友(12.3%)、情绪控制(11.1%)。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可参考这组组数据。(3)课堂听讲情况。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观看多媒体等传统方式向学生大量的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领和启迪。经实地考察上课情况发现,学生昏昏欲睡、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而专业性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涉猎广泛,讲授知识通俗易懂,更能吸引学生投身学习。(4)教师备课情况。经访谈发现,有些老师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网上资料备课:有些教师根据查阅以前PPT素材备课;有些老师根据日常心理健康咨询经验备课;有些教师根据专家教案结合自己理解备课;有些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情况备课。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形式丰富,有的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了解课程教学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课程重视度不够。近年,我校为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制定了《滨州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纳入测评内容。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客观和主观的阻碍。经实际调查发现,只有小部分的院系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开课院系将此门课当做“摆设”形同虚设,用来应付检查。导致上课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2)教学方法陈旧。很多任课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法,以大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遵从教材、偏重知识的讲授,多讲授枯燥乏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偏重于照本宣科,大面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内心真正需求得不到重视,不能将所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拓展。(3)考核方式不完善。经调查发现,滨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多以提交作业、课程心得或者卷面考试为主。这些传统考核方式,不能考察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真实程度。经访谈发现,学生们更主张将个人课堂反应、参加活动情况等平时表现纳入课程考核。(4)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滨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调查结果看,授课教师多为院系辅导员,其中更以理工科教师为主,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又少。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念PPT、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整堂课气氛压抑、沉闷,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
三、课程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有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此提出几条改革建议与意见。(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是教学工作最直接的实践者,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在掌握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将各种现代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学校可以不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任课教师间的交流,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2)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是制约课堂效果的要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集合知识、体验、学生的个人经历。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达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设置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一种教学方式为主线、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多样性。(3)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别于其他学科,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多元激励。在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心理测验、拓展训练、学生个人及他人的评价、观察学生日常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情绪调控、自我表达、基本事件处理、挫折与压力应对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动态综合评价。
总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自我体验,进而做到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蔡雪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2]宁飞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01):99-101.
[3]李瑞雪.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91-94.
[4]邹颖君.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117-118.
作者:张雪娇 单位:滨州学院
- 上一篇:学科竞赛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研究
- 下一篇:学校体育政策变迁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