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8-01 08:29:09
导语: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中央国务院对学生体质健康高度重视,教育部与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从健康第一理念的提出、工作机制建立、教育教学改革、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法规,先后颁布或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同时,将学校体育卫生条件改善(包括师资、场地器材等)纳入相关教育工程和国培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体育软硬件条件建设[1]。随着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具体表现为:身体发育形态有所提高,生理机能水平止跌增长,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了上升拐点。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虽然青少年体质有所增强,但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越来越多、心理障碍发生率增长迅速等问题也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增强青少年体质、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需要。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共分为创新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20个篇章,其中第六十章第七条明确指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2]。从《纲要》的表述可以看出,健康中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体现了国家意志,同时对学校体育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几方面缺一不可。但目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似乎没有达到或完全达到这种要求。因此,必须对现有不合理或落后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梦想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近年来中学生体质水平呈现止跌回升的趋势,而大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测试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同一项目的测试成绩往往还不如中学生。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也即大学生正是心理问题多发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应引起高度关注。在社会适应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家庭成员的溺爱,任性、自私、霸道、脆弱等人格问题较为突出,这也导致了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等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因此,如何利用好体育锻炼平台来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三)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下,西方社会思潮的涌进、市场经济的逐利思想等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错综复杂的影响。与“90前”相比,“90后”的学生群体更有个性、更有思想、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3]。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攀岩、轮滑、网球、高尔夫、跆拳道等新兴体育项目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因此,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也应以人为本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减少或淘汰那些学生不太喜欢的项目,尽量开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二、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课程建设缺乏动力,项目设置与资源开发不合理。虽然在体育教学领域中“重竞技、轻体育”的做法遭到不断批评,但受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及场地器材等条件的制约,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体系构建还是以竞技运动为主,带有明显的竞技化色彩。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到大学来还是学习相同的内容,有一种“吃剩饭”的感觉,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当然,课程建设也会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比如,部分学校设置了棋牌类、钓鱼、拓展训练(益智类的团队项目)等,这样的课程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也不能实现新《纲要》五个领域目标[4]。还有的学校为了突出改革的效果,自行开发了一些校本课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就直接进入课堂,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效果值得商榷。(二)体育教师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有限,教学有效性与创造性发挥不足。体育教师文化资本的获得与积累主要取决于所拥有的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家庭及学校体育教育获得,并内嵌于身体和精神的师德修养、知识结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体育竞赛和裁判能力、人文素养等文化产物。现阶段,社会认识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要传授原有的知识,更要创新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榜样”两个角色,更要做引导者、反思者、研究者和集体的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单就体育学科而言,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历教育的普及,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有所欠缺。周建华(2015年)选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2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情况做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学历结构相对偏低;大部分高校学缘结构单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近亲性;20所高校中担任一门、两门、三门及以上课程教学的教师,分别占总人数的50.1%、35.6%、14.3%[5],这说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万海波的一项研究认为,体育教师教学“疾病”主要有:教学失范、教学偏见、教学惩罚和教学阻隔,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言行不规范,自我要求不严格,教学组织与管理缺乏严格与严谨;由于教师个人主观偏见,情感的偏差而在教学上有失客观和公正;运用不恰当语言或行动对学生进行管教,造成学生身体或心理伤害;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教学阻隔。
三、南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课内外校内外紧密结合,构建大课程结构体系。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显然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体适能,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并从中获益,课内外、校内外要紧密结合、构建大课程结构体系,搭建较为完善的服务平台。一是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建立QQ群、微信群等,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增长理论知识,解决他们在锻炼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二是开设夏季学期体育选修课,主要进行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的裁判法学习;三是每年定期举办篮、排、足三大球联赛,实行升降级制度,使比赛更具竞争性和观赏性;四是成立男女田径、男女舞龙舞狮、男女篮球、男女足球等业余体育训练队,将有运动基础的学生招入队中,由体育学院选派老师进行系统训练,并为他们外出比赛交流提供便利;五是加强与学校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对体育社团进行定期指导,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体育技能。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通选课程+必修课程+选修项目的课程基本结构,学生自主选择性进一步得以提升。(二)逐步完善选课系统,尽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学校从2006年起实行体育课三自选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虽然有的学生选到了自己理想的专项,但由于同一专项学生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因而导致了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吃不饱”,觉得没意思,而有的学生感觉“吃不了”,觉得难度太大。针对这种情况,对原有选课系统进行了完善升级,实行分层次选课。在体育学院的二级网站上,学生只需回答简单的几个问题,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将进入哪个班级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再回到学校的教务在线选课系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另外,在开学第一周,教师也会对任课班级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对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再调整,因而保证了学生技能水平基本在一个层次,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三)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丰富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需要”[6],是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而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学校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开设了体育养生课程,主要学习八段锦、五禽戏、体育养生功等课程。同时,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列为大一、大二四个学期的体育必修课程,并规定太极拳不及格者本学期体育总评成绩不及格,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太极拳的习练,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练习氛围,主动练习人数逐年增加。另外,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在2015年开设了舞龙舞狮俱乐部。实践证明,即使是没有任何基本功的普通学生也能学好舞龙舞狮这个项目,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这些做法丰富和创新了“纲要规定+传统养生+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也进一步弘扬了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四)注重激励与发展功能,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方法。体育考试既要重视最后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性、发展性,强调体育锻炼的过程评价,而不是一味地以期末考试结果为唯一标准。在考试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兴趣指向”“努力程度”“创新精神”等多种因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情况作出合理客观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纳入考核指标,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另外,学校规定:对于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和获得过省级体育比赛前三名的学生均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免修体育课程,使其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进行专项的练习。同时,也释放了一些教学资源,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学分评定灵活多样,形成了“体育课程+体质测试+运动竞赛”的综合学分评定模式。(五)加强教学质量督导力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了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学校教务处成立了以退休老教授为主的教学督导团,不定期随堂听课,并将意见直接反馈给学院;每个学期都进行学生匿名的网上评教评学活动,对任课教师打分,同时还有专家评价和同行评价,从全方位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测评,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评先以及职称晋升等;从每个学院抽取2~3名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体育信息员,定期向教务处反馈教师平时上课情况。这些监督机制的建立,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使他们更加重视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另外,体育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等继续教育行为。如利用寒暑假选送教师到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毽球、体育养生等课程,或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送他们去国内知名体育院校进行脱产学习,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经过六年的不断探索,南华大学公共体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学生受益广。自2012年在大一、大二年级中实施以来,直接受益学生超过45 000人。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得知:95%的学生对体育课变得“更喜欢”;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率高达92%;大学体育课程被评为南华大学精品课程。二是媒体报道多。南华大学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千人秀太极”“龙狮也跳小苹果”等节目受到搜狐新闻、新浪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衡阳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社会反响强烈。三是参赛成绩优。2018年7月12日至17日,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南华大学龙狮队获得甲组男子北狮自选冠军、女子北狮自选冠军、传统北狮亚军,以及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作者:杨栋 单位:南华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国才考试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 下一篇:曹安和民族音乐观现代性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