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27 09:28:02

导语: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摘要]教学改革是经济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院校应全力推进教学改革,实现自身转型,着力为社会培养能力更加全面、技术更加高端的实用型人才。文章分析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资建设方面、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路径:着力完善课程体系,为教学改革提供内涵支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内部支撑;发挥合作企业潜力,为教学改革提供外部支撑。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

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高等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对于市场的人力资本输出效果更为明显,因此,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也更加紧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较为突出,换言之,应用型高等教育为市场输送了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但这种技术人才一般仅仅具备基础技能,因此大多处于生产一线。可见,传统应用型高等教育输出的技术人才基本难以触及高端技术,少部分可以触及中端技术,大多停留在低端技术层面,这类技术人才的存在价值仅仅是作为生产力的“搬运工”。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出现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由增速向增质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红利优势已愈显黯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对人才的关注重心逐渐向综合素养偏移。值得强调的是,技术型人才无疑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仅仅掌握单一技术的人才已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应用型高等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还需着力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即关注学生多元化、高端化技术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应用型院校承担更加重要的教育责任,以全面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养为使命。因此,应用型院校应全力推进教学改革,实现自身转型,着力为社会培养能力更加全面、技术更加高端的实用型人才。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应用型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一浮现,其中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制约着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导致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难以满足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

1.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无疑是应用型院校学生收获理论知识的最佳渠道,因此,提升应用型人才综合素养的工作应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就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反馈而言,尽管部分应用型院校对课程的种类丰富与内容强化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提高了德育、人文等通识课程的比例,然而通识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这说明应用型院校对通识课程依旧缺乏重视,导致通识课程形同虚设;就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反馈而言,大部分教师认为应用型院校课程设置水平较低,少数教师甚至直言应用型院校课程设置极不合理。因此,应用型院校课程改革力度还有待提升,尤其应重视部分已开设的通识课程,确保课程落实到位。

2.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师资水平是影响应用型院校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反馈而言,学生普遍认为应用型院校教师仅仅精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的一项,不具备“双师”素养;就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反馈而言,大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应用型院校会提供在职培训服务,但享受该项服务的机会并不充足,并且培训范围相对狭窄。由此可见,其一,应用型院校师资水平亟待提升,“双师”队伍亟待构建;其二,应用型院校教师普遍期待通过在职培训提升自身能力,但院校提供的培训服务既不充足,也无法保证质量。

3.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是当下应用型院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就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反馈而言,学生普遍认为能够参与的实践培训不多,根本不足以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导致对未来能否适应岗位需求感到焦虑;同时,还认为应用型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远远达不到密切程度,导致对未来的择业产生困惑。就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反馈而言,教师普遍认为应用型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不足,导致缺少进入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的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师”队伍建设。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势必导致用人需求的转变。应用型院校作为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输出主体,应当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教育责任,根据新常态下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1.着力完善课程体系,为教学改革提供内涵支撑。课程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其既能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也能传递教学主旨与理念。即便应用型院校教师教学水平都足够高超,学生资质都足够超群,倘若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显著提升。第一,应用型院校应完善课程体系,推进优质教材与多元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持续推进,行业形势变化较快,各项标准、技术等也随之快速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势必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这就要求应用型院校主动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判,从而为课程内容更新提供第一手资料。具体而言,应用型院校需要根据最新的产业标准与岗位需求更新专业课程;基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设计以职业知识、通识知识、拓展知识教学为主的相关课程。

(2)丰富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面越宽,视野也就越广,发展选择也就更多。因此,应用型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完善选修课、必修课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同时适当提升实训课程的占比;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德育课程,也开发一批涉及最新经济、科技动向的选修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加快优质教材与多元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型院校需要酌情开发校本教材、绘本教材,这样既能使得教材贴近学生,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开发以慕课为主的多元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习的便捷性,促进院校间的资源共享。第二,应用型院校应推进人文课程开发,提升学生在职业生涯各阶段的发展潜力。

(1)应用型院校需要深化人文教育,提高人文课程数量的占比,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合理搭配,基于各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计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人文课程。

(2)应用型院校需要从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选修课程中挖掘人文因素并对其进行加工,以此作为引导学生形成崇高品质的有效工具。

(3)应用型院校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因素,培养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4)应用型院校需要开发种类丰富的人文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第三,应用型院校应推进专业课程的项目化发展。目前,应用型院校专业课程与岗位生产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课程的实用价值较低;同时,专业课程大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认为专业课程的项目化转变是克服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应用型院校应将专业课程的关键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将其设计成为一系列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关键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内部支撑。应用型院校应规范师资聘用机制,扩大师资选聘渠道

。(1)规范师资聘用机制。应用型院校需要重视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逐步提高博士学历以上人员占比,对于专职教学队伍严格规定必须为博士学历,对于教学管理队伍原则上要求必须为硕士以上学历;既重视考核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重视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经验。

(2)扩大师资选聘渠道。应用型院校需要扩大校园招聘范围,广泛吸纳国内“双一流”高校或国外一流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提升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质量;从大中型企业吸纳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吸纳管理精英进入教学管理层;从各级科研中心吸纳优质人才充实自身的科研团队。应用型院校应强化师资培训,健全师资在职培训机制。

(1)强化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对在职教师的在职培训。一方面,在岗前培训阶段,应用型院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定期安排新入职教师旁听资深教师的课程,同时为新入职教师分配对应的帮扶教师,帮扶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引导新入职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在在职培训阶段,应用型院校需要确保教师得到可持续的进修,为参训教师制定必要的保障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则需要制定相应的带薪进修法律条例、划拨培训经费,保障教师的进修权利。

(2)完善培训内容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具体而言,培训中不仅重视科学教学理念的传递,也强化优秀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指导;不仅重视专业课程理论的教育,也强化交叉学科理论的教育;不仅重视以学历提升为导向的教育,也引导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不仅重视职业道德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强化教学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在本校内进行培训,也在兄弟院校、教育机构、合作企业等校外地点进行培训。

(3)基于教师特点开展特色培训。来自其他高校的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大多企业工作经验不足,因此实践能力有限。应用型院校需要为此类教师设计实训类培养方案,如前往企业轮训。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本身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但在教学技术与理论上存在不足。应用型院校需要为此类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管理讲座。

(4)健全教师培训考评机制。应用型院校开展教师培训的主旨在于强化相关专业技能或丰富理论知识。为保障培训效果,需健全培训考评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应基于其内容、形式、目标等因素设计科学的考评机制,用于评价教学效果,确保教师在培训中真正受益。此外,应用型院校还需充分利用考评结果对培训方案进行优化。

3.发挥合作企业潜力,为教学改革提供外部支撑。第一,政府应健全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我国政府既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协调者的角色,更要加快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规范法律的制定;通过完善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深化应用型高等教育机制改革,对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统筹管理,明晰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从而避免合作企业敷衍应对,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第二,应用型院校应深化自身与合作企业的内涵式衔接。

(1)应用型院校需要在学生观念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深刻认同,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

(2)应用型院校需要实现自身专业与企业岗位的衔接。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同时积极听取企业的相关意见,进而对专业进行调整。

(3)应用型院校需要实现自身课程与岗位标准的衔接,在课程结构构建、课程内容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分析岗位能力标准。具体而言,应用型院校把岗位能力标准深入到课程结构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准确认知;教师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训环节以企业能力标准、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提前适应岗位环境,或者直接在合作企业内部开展实践教学。

(4)应用型院校需要实现实践教学基地与生产岗位的衔接。应用型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本身就是对生产岗位的模拟,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的主旨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生产岗位是企业的一线岗位,是培养应用型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绝佳位置。因此,应用型院校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可以同时完成企业生产工作与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从而节约企业的管理费用,避免企业的管理风险,弥补院校在资源上的劣势。

[参考文献]

[1]加鹏飞,燕艳,徐菁.地方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4).

[2]陈家良,柳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昌市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

[3]张震,张京毅,吴树华.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医学院校教学策略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14).

[4]蒋宗珍.应用型本科院校“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

作者:王梓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