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03 03:27:48

导语: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检验医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已经与世界水平接轨。内容上,检验医学实现了临床微观到宏观的融合贯通,检验结果的作用从过去偏向于病后解释转变为前瞻性的预测;在技术上,随着新的实验方法和制造业方面的进步,实验开展更具自动化、床边化和精细化的特点[1]。这些进步在实现疾病诊断跨时代变革的同时,对检验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诊断学作为检验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检验联系临床的重要纽带,也是引导医学生步入实际工作的桥梁。过去由于教学设备的老化和滞后,教导方式单一和枯燥,学科定位模糊和目标不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存在较严重的脱节[2]。本教研室自2014年起对实验诊断学进行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校对实验诊断学进行教学改革前后的两届医学检验系共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共计47名,作为对照组;接受改革教学的学生53名,作为观察组。1.2方法。传统教学方式紧贴教学大纲,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学时安排为3∶1,教学流程为“讲课-实验-考试”;改革教育方式的要点如下:(1)教研室成立实验诊断学教学小组,师资力量由过去的单纯的检验科老师增加为由临床内科、检验科专业老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教学小组绩效考核项目纳入学生对教育质量满意度的评价;(2)教学目标以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判断能力为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3)教学方式增加病例引入式教学、增加学生临床内科、检验科见习课课时、也增加学生在教研室科研项目中的参与机会,力争教学内容当场消化;(4)课后作业增设文献调查、案例分析和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与视野。1.3观察指标。1.3.1期末成绩考察。两组研究对象均于学期末进行笔试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笔试考察包括基础知识25分,检验原理25分,临床思维25分和综合能力25分,共计100分;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共计20分;学生总成绩中笔试占80%,实践操作占20%,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1.3.2教学整体满意度调查。由学生在期末时在教务网上评价完成。调查表由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教风三部分,共计21道题组成;评价等级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教学整体满意率=持满意评价的例数/总例数×100%。1.4数据处理。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试成绩、教学整体满意率等于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察总成绩及合格率。教学改革后,观察组期末总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分别为(80.21±9.78)分和88.86%,均高于课程改革前对照组的总平均成绩(74.23±10.25)分和合格率85.11%,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成绩比较用t检验,t=3.2678,P=0.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合格率的比较用χ2检验,χ2=0.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就考核具体内容分析来看,两组比较用t检验,检验原理t=2.37,P=0.02,临床思维t=3.41,P=0.001;综合能力t=6.64,P<0.001;动手能力t=6.44,P<0.001。以上四项考核内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知识t=1.44,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2.2两组研究对象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评价。教学改革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在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教风上的满意率分别为(57.45%和79.25%)、(63.83%和73.58%)和(76.60%和86.79%),可见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教学改革的急迫性。自实验诊断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教材至今已经历数次改版,检验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令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由书本不断更新补充的内容来看,过去检验科工作的职能就是提供给临床及时而准确的辅助资料以帮助医生开展诊疗,而今医学检验已经在逐渐向检验医学过度,是着重于研究实验数据的变化原因,即在解释临床病理、生理结果的同时能对疾病诊断、病情变化、疗效评估、预后判断这整个临床过程做出前瞻性的判断[3]。未来对检验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器操作员,熟练的操作能力、成熟的临床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必然才是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需求的职业素质[4]。为培养具有高素养的检验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教育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国内外均有报道指出,课程改革需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课程安排、考核制度上下功夫,临床医学教育更需紧密的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学生创造浓郁的学科环境[5-6]。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构造更好的教学环境,现阶段高校均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学生对教育整体满意度的反馈能为教育质量提供循证数据,为教学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7-8]。3.2实验诊断教学改革成果。本教研室成立实验诊断学教学小组,在教学改革上将实验诊断与临床的“桥梁”关系作为基本,重点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落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临床思维以及创新意识。教学改革使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与同类报道相似[9],这种以“实例提出-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实战演练-评价总结”为思路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教学成果来看,观察组学生在检验原理、临床思维、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上的成绩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整体满意度较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提高,说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有更好的教学效应。3.3实验诊断教学改革目前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1)由于教学经费限制,教研实验室无法做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全自动化的实验仪器,为避免教学与实践脱节,在本科目教学改革中特地增加了学生见习课,然而由于临床工作的严肃性,学生在检验科或临床科室并无太多动手机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2)随着检验医学与世界标准的接轨,一些新兴的或者有技术垄断性的进口仪器设备都以英文界面操作为主,学生在见习课程中普遍反映了双语教学的需求,这将是未来教学小组可发展的地方。(3)在期末考核成绩分析中,教学小组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主观题上失分率较高,这可能与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均以“典型”为主,导致学生思考过程简单化,临床思维仍较片面相关。(4)现今“90”后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上的新鲜事物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今网络公众平台[10],一方面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上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实验诊断教学小组应与时俱进,让移动互联网对课程进行有益的补充。

综上所述,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验诊断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是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通过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充分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改革才可以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培养未来适应社会临床需要的检验人才提供助力。

作者:史际华 崔建娇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