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组织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5-03 10:40:48

导语:织物组织设计教学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织物组织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根据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结合微媒体环境,开发“织物组织设计”课程颗粒化教学资源。基于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教学)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依托国家资源库课程教学平台,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织物组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织物组织设计”课程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主要包含织物组织分析、织物设计与试织两大职业技能模块,为后续课程“纹织设计与CAD应用”、“机织产品设计”、“毕业设计”等作了必需的理论知识铺垫。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尝试、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也就成了必然。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最终提升学生的织物组织分析能力、织物组织设计能力。同时,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发展迅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曾一度被e-learning学习方式所颠覆。无可否认,e-learning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具、跨时空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实践证明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这是因为e-learning这种方式,学习活动缺乏教师的主导、监控和教师的深度参与,难以营造体验式的师生互动氛围,因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在信息技术大环境下,学生如何体现在线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有效融合的混合式教学(BlendingLearning)顺势而生。本文以某校纺织学院“织物组织设计”课程为例,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改革思路

在“织物组织设计”国家资源库课程平台基础上,以织物4大类组织为标签,以颗粒化、结构化和一体化为形式,开发微课程,重新构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程序和评价方式,并结合微媒体环境(如微博、微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环境与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合,通过在线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协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从单一到综合的项目教学、单项训练和综合面料设计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纺织品设

2课程改革与实施

2.1根据课程项目化教学,开发“织物组织设计”课程颗粒化教学资源。以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要求为出发点,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逻辑,在原有的网络课程平台基础上,根据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课程项目教学设计要求,开发“织物组织设计”课程颗粒化教学资源。颗粒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课件(包括织物组织三维仿真动画)、微视频、微课、学习手册、在线测试、织物组织设计案例、课程试题库、课程评价、项目实训、习题集、自我评价、项目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和参考资料等。通过图片、动画等展示组织的空间结构,利用课件讲解组织的应用和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如图1所示,采用三维模拟动态演示织物结构,如双层织物中表里换层织物、接结织物、管状织物等,提高了学生对织物的空间组织结构认识。针对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点,设计并录制微视频或微课,如图2。微视频或微课时间短,颗粒完整,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任务展开,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双层织物组织结构特点这一章节比较难懂,面料立体,组织抽象,可以通过录像、动画、录屏等手段做成微课形式,并且传放在网络平台,供同学们多次学习。2.2基于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教学)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由于织物组织与结构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相对抽象,实践性强,学生掌握相对较难。为了有效地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资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和项目教学的需要,首先对课程教学内容作进一步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上,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大量增加实践环节(实践课时增加到50%以上),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第一,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组织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各个组织特点。]第二,使学生掌握各类织物的分析方法,重点培养织物分析能力,利用检测岗位和面料设计师岗位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第三,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根据服装、色彩、面料等流行趋势,增加新的设计内容,强调组织变化和创新,突出色彩搭配,通过织物的设计与试织,提高学生对面料的认知和设计能力。同时,根据目前生产中运用CAD进行织物设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纺织品市场需求的特点,加入较多的织物组织CAD部分的内容和小样试织环节。通过CAD操作实践,让学生掌握织物CAD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纱线设计、织物面料设计和织物上机图设计的方法,设计效果能够通过软件自动模拟出来,学生根据模拟演示的织物,选择较好的作品进行试织。所设计的织物品种以变化、联合及复杂组织为主,要求。产品结合流行趋势,具有一定的市场性和时尚性。每人上交25cm×25cm以上布面匀整的织样,并写出试样报告。2.3采用线上+线下的组合方式,设计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式“织物组织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围绕教学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的组合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实现混合式教学与评价(如图3)。2.4通过项目任务驱动,实施混合式课堂教学。以“三原组织设计与应用”、“变化组织分析与CAD应用”、“联合组织设计与CAD应用”、“复杂组织设计与CAD应用”、“织物上机简单组织试织”、“织物组织综合设计与试织等教学项目为载体,设计任务为驱动,组建学生项目小组,项目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并在每个环节要求学生设计小组提供项目过程报告。在项目教学和实施过程中,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课程、课程微博、织物组织3D动画、织物CAD软件等)及其它教学资源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设计混合教学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考核涵盖了课前在线学习记录、织物分析和织物小样试织操作、合作交流、课后拓展(面料设计比赛、作品展示)等过程记录,通过混合教学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建设和完善纺2.5依托国家资源库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织品设计国家资源库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上设置学习内容、授课计划、学习资源、学习小组、学情调研、作业与测试、讨论区等模块。“授课计划”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方向;“学习内容”中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使学生课下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作业与测试”环节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例如讲到破斜纹织物组织时,先让同学在课下线上自学组织特点和分析方法,课上再发放实物面料,检验学生学习结果,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课下线上主动学习,课上线下交互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平台的讨论区内发表提问,学生可以相互解答,也可以由老师作答,针对疑问较多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进行线上统计,在课堂上线下做重点交流和指导。依托国家资源库课程教学平台,基于项目任务,实施在线协作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组建学生项目小组,项目小组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教师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每个小组的人数为5人左右。项目成员担任虚拟助理设计师,组长担任虚拟设计总监,采用“帮带”的方法,实现项目化教学。在小组内成员可进行分工协作,学习探究,教师通过安排一系列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与运用知识,并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情况,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活动。

3体会与思考

“织物组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基于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要求,开发课程颗粒化教学资源,并根据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教学)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再在国家资源库课程教学平台支持下,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如何开展混合教学有效性和可实施性,需解决以下3方面问题。第一是资源问题,如何开发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颗粒化教学资源。“织物组织设计”课程虽然有网络课程平台,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网络课程平台使用率不高、使用效果不好。根据一般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颗粒化教学资源如微课、微视频,是具有较强的学习有效性的,但现阶段,本课程优质的颗粒化教学资源仍然非常匮乏。因此需要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逻辑,开发和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第二是教师如何呈现课堂教学问题。基于课程资源库,教师如何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并在45分钟的课堂内呈现,这一过程对教师的工作能力要求较高,也需付出更大的工作量。在选择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资源库后台先掌握学生课下线上所学知识点和所完成的作业和测试,通过问题反馈和总结,对学生已掌握内容和未掌握的知识点做分析,课上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重点突破,不再是平铺直叙的讲解。第三是如何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管理、提高学习兴趣。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而混合式教学,需要学生课外安排时间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如何整合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线上学习,也将迎来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综述[J].时代教育,2016(15):48-48.

[2]陈燕,王慧玲,刘玲.微课教学法在纺织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6):516-518.

[3]荆妙蕾.织物结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4]刘湘玲,刘孟祥.基于毕博网络平台的汽车构造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7(7):159-160.

作者:马旭红 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