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1-31 09:11:06

导语:本科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科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能源消费相对于能源资源总量来说很小,因此能源的研究在中国主要围绕着如何开发和利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国内经济学者开始了能源经济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的能源经济研究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能源经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相对滞后,相对于其他传统经济学科,还是非常弱小。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而环境问题解决的核心仍然是能源问题。在此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管理对象和研究对象的专门政府机构、非政府智囊、行业咨询公司、能源公司、交易中心等快速发展,对能源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规模。为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8月批准设立了能源经济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20106T)。中国人民大学和江苏大学于2011年新增了能源经济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批将能源经济专业设置为本科专业的高校。之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相继获批开设了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已经有近20家高校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以及煤炭、油气、电力等多个能源背景特色的高校。为了解决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的相关院校通过召开“能源经济”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的形式来增加交流讨论。截止2017年9月,“能源经济”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已经先后召开了八届。“能源经济学”是“能源经济”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作为新设本科专业的基础课,“能源经济学”课程教学是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的相关院校任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在研讨过程中,各高校一线任课教师反映在能源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普遍问题,例如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不能掌握能源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运用技巧,参过程度弱、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尽管不少学生也能够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真正应用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很难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方法来解决能源经济领域中的综合性实际问题。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专业获得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服务本科教学需要,能源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被列为“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中的重要任务。就课程教学改革而言,为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开展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和重要。

二、能源经济学的内涵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为解决资源稀缺问题而产生,即由稀缺性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对能源的无止境需求是一对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能源经济学产生的基础。由这一矛盾所引发的各类问题也是能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国学者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能源经济学的内涵也开始了探究。蓝田方认为:能源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以与能源有关的经济问题为其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包括能源工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寻求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最佳”的一门科学[1]。吴德春、董继斌等人认为,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方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以能源产品的生产、贮藏和利用为其物质实体,以研究能源的经济性质及其作用为立足点[2]。朱亚杰认为能源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使能源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趋于合理,使能源工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3]。雷仲敏对早期的能源经济学概念进行了综述分析[4]。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们对能源经济学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林伯强认为能源经济学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主线,结合运用其他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来探索人类如何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并做出权衡取舍的科学[5-6]。莫建雷和范英认为能源经济学起源于可耗竭资源理论,能源资源的特殊属性和能源使用的外部性是能源经济学的核心[7]。魏一鸣等认为能源经济学是以能源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而能源系统不仅包括能源的勘探、生产、加工、贮运和利用各个环节,更包括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他经济要素的关联关系[8]。田立新和杨列勋认为能源经济学主要研究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由此形成的能源供应需求、能源效率、能源市场机制、能源价格等各种经济现象,并揭示它们之间的核心科学问题,逐步成为新兴的学科分支[9]。根据以上描述,可以发现目前学者们对能源经济学内涵的理解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也表明了学术界对能源经济的运行规律仍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尽管不同学者对能源经济学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我们仍然能够在上述学者的讨论中发现一些有关能源经济学的共性特征。例如,学者们都在强调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类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指出能源经济学具有综合交叉特性,其研究涉及到能源的生产、加工、分配、利用等全过程。综上所述,能源经济学是研究分析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能源经济学课程,不是简单的能源“经济学”,而是“能源经济”学,更多地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处于经济学、管理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和理念来解决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多学科交叉是能源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最显著特征。该特征由能源问题的交叉性和复杂性所决定。

三、研讨式教学在“能源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

研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探讨,也可视为“研究型教学”[10]。尽管目前对研讨式教学的理解不完全一致,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11],但一般都认为它的核心思想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理念是在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12]。结合“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将研讨式教学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改革实施要点如下。1.确定研讨话题,创新研讨方式。为了符合研讨式课程的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按照进行知识要点进行重构,并确定研讨话题和研讨方式,这也是研讨式教学的基础准备工作。主要措施有:(1)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有“能源经济学的历史和未来”、“能源与经济”、“能源需求”、“能源供给”、“能源市场”、“能源价格”、“能源与环境”、“能源安全与能源政策”等章节,并将这些章节合并为四个大模块,包括能源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能源稀缺性、能源外部性、能源政策;每个模块形成各自的能力培养要点,并注重模块之间的综合交叉。在此基础上,以模块方式来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特点。(2)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特点,结合经典文献或者授课教师自己的科研案例,在每个模块中确定研讨话题。研讨话题既能涵盖主要的教学内容,又能留给学生思考、创新的余地较大,具有合适的难度系数,进而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3)由于课程的学生规模大,以作者所在高校的“能源经济学”课堂为例,课堂规模平均在80人左右,这使得做到真正的研讨式教学存在很大困难,因此需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加以创新。为此,本课程将学生进行分组(3—5人一组,学生自由组队),在研讨方式上,任课教师对每一个研讨课题都作出明确要求,并要求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各小组成员需要注明明确的分工任务,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体会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而这些经历和体会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所不能获取的。汇报表达是各小组展示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非汇报小组需要对汇报小组进行点评分析。由于汇报表达和点评分析是研讨式教学环节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给各小组带来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促使各小组努力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和独特思考。2.改革课程考核机制,提高研讨环节的成绩比重。研讨式教学需要学生大量的精力投入,例如研讨题目分析、资料搜集、文献查阅、数据搜集、模型构建、计算分析、结果讨论、结论提炼、报告撰写、汇报表达等环节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保证研讨式课程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课程对以前侧重期末卷面成绩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大幅度提高过程参与的成绩比重,将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纳入考核范围,例如小组汇报、课堂研讨、书面作业等,这些成绩的比重达到了50%;注重对平时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的监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考核模式中,突击应付期末考试的情况。在改革之后的期末考试环节,主要检查课程的基础知识点以及能源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内涵理解和运用,一些课程研讨内容也可以纳入到期末考试的论述题中;这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研讨环节,更加注重如何课程体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概念。3.教师做好点评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研究拓展。在课题的研讨交流特别是小组汇报环节,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否则很容易造成表面上研讨很热烈,但缺乏实质内涵的一般性讨论交流。在本课程的研讨环节,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根据研讨进程适时地进行点评总结,这不仅可以完善研讨课题,还有助于学生对常规知识体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往更深或者新的拓展领域进行研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特别是发现新视角、提炼新观点的能力。由于很多研讨话题本身就是围绕能源经济学的前沿学术话题或者热点话题,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研讨成果与学术科研、当下能源政策与实践等进行结合,引导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选题,利用课程所学的能源经济理论和方法来量化分析实际问题。4.鼓励学生深化课程研讨成果,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创意学术大赛。为了推进能源经济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类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发起方之一,与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合作,联合其他能源经济专业开设高校创办了“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截止2017年9月,大赛已经举办了三届。大赛的参赛类型有:研究论文类、调研报告类、政策建议类和创新创业设计类。该大赛每年召开一次,包括相关高校的校内评选和推荐、有效作品认定、初赛评审、全国总决赛等评审环节;目前该赛事已成为全国范围内能源经济领域影响力力和覆盖范围最大的大学生竞赛。能源经济学是支撑本科生参与该大赛的重要课程之一,任课教师鼓励学生将能源经济学课程所学知识和相关研讨成果进行深入的系统梳理,应用专业知识和亲身实践,提炼科学问题,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创意学术大赛。参加大赛的同学可以选择将其参赛作品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这既鼓励了学生参与大赛的积极性,又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寻找到很好的实践锻炼平台。5.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和研讨优势,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研讨式教学需要学生能够提前做好课程准备和课后复习,为了更好地配合这种教学方式,能源经济学课程加大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经过两年左右的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基本的网络课程,网络平台上包括的主要资源有:课程简介、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PPT课件、相关辅助教学材料等,这些基础教学资料可以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和复习;将课程相关的学科网站、图书期刊等进行了教学资源链接;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后,设置了若干个课后讨论题或前沿学术文献,供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后复习和深入学习。能源经济专业学生对能源相关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思考、数据收集、建模分析的基础之上。能源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为抽象思考提供了基础,但在研究数据、相关方法应用方面,则不能够完全由课内理论学习获取。在教育部能源经济专业综合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发了中国能源经济创新服务平台,平台中的能源经济模型与数据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训锻炼。

四、研讨式教学在“能源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效果

本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能源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结合所学来寻找具体的能源经济学研究话题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和能源政策分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在“能源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具体体现在:(1)不少学生能够积极观察能源经济现象,自主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少提高;(2)通过研讨式课程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书面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互相点评分析、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通过研讨话题的设立、讨论和完成,促使授课教师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兴趣,师生能够双向互动来共同讨论课程设置的研讨话题,共同得出相关结论;(4)学生不再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而是侧重课程的过程学习,将重心放在分析能源经济领域学术话题或实践问题的本质上来。(5)学习本课程的不少本科生也能够在相关报纸和期刊上发表文章,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0余项。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介绍“能源经济”专业设置和“能源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了“能源经济学”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的具体改革实施重点。通过设置研讨话题,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这些开放的研讨话题,在实践中掌握和理解能源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运用,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各小组和教师共同参与交流研讨。相比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研讨式教学也取得了一些好的实践效果,能够较好地让学生积极观察能源经济现象,自主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师生能够双向互动来共同完成课程的“教”与“学”。能源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许多新的领域也有待人们进一步开拓。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能源体系革命性变革的浪潮。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传统高碳能源体系,将逐渐被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所取代[13]。新能源经济、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新气候经济、产业生态、能源互联网、能源大数据分析等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这些领域的研究发展需要传统能源经济学的创新作为支撑,这对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与时俱进。为此,也希望更多的相关教师共同努力,使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能源经济人才。

作者:唐旭 王建良 冯连勇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