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20 11:06:23

导语: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在素质教育推行时代背景之下,地籍测量工作要符合时展潮流,则需要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主要出发点,重在探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程测量技术;地籍测量学

前言:“地籍测量学”课程是高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具有技术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特征,“地籍测量学”以土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土地及其附着物的质量、成分、位置等信息,并通过现代遥感技术、测量技术、数据图集的方式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土地的需求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新的时展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将逐渐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和数据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地籍测量的理论内容、实践方式也应不断与时俱进,迎合时展的潮流,加快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方案。因此,采取何种途径实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效的最大化,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教学改革是贯彻和落实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推行下高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1]。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作为高校理工科教育体系的重要教育内容,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已初见成效,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弊端也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方式和实践环节五方面,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难以积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模式和方式单一,同时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难以实现“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2]。与此同时,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完成,为“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地籍管理成果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在我国土地调查发展的新形势之下,“地籍测量学”要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为我国土地调查事业的发展提供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教育方案,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内容的推行与实施,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环相扣,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强化其地籍测量的实践能力,实现“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学生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改革之路迫在眉睫。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快教学目标的转变,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奠定重要的思想理念基础。在“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人性化和合理化并存的课程教学方案,为学生地籍测量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教育指导规划。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作为“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形成以生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地籍测量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良性转变,实现面向专业到面向市场的理念转变,实现以理论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观念转变,保证当前教学目标符合地籍测量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二)教学内容体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科学配置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结构,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精细化的教学资源,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最大化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将地籍测量与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量、工程测量等基础性课程相结合,构建完整的地籍测量网络体系,为学生地籍测量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知识脉络。同时,“地籍测量学”课程以土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土地及其附着物的质量、成分、位置等信息,并通过现代遥感技术、测量技术、数据图集的方式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因此,教材的内容要具有现势性,能够准确反映当前测量技术的最新成果,并且将传统测量技术与现代测量技术紧密集合,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内涵。(三)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体系改革,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逐步偏向地籍调查与建库的相关内容中。第一,教师要对地籍的概念进行着重讲解;第二,调查部分,教师要对权属调查、利用现状调查、条件调查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化理解;第三,测量部分,对于地籍控制测量要着重讲解其技术指标及特点,而在界址点测量方面要重点讲解影响其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四,绘制量算部分,要对所绘制区域的情况特点全面地把握,并通过实例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五,建库部分,以CIS为途径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多元化应用[3]。同时,要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更为直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四)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对“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加强地籍测量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广阔的教学发展空间,构建有效课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地籍测量学”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明确“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地籍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配置实践方案,构建以生产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馈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工作的完成效率。(五)课程考核机制。创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估机制,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教育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传统课程考核评估机制以分数为学生各项能力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将试卷考试的方式作为考核评估机制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传统化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当前高校学生综合发展的新形势,因此,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原则,逐步扩大课程考核机制的内容,将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考核范畴之内,同时,要创新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并行,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通过笔试考试和口试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系统化的评估,实现“地籍测量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越发迅猛,教育的改革浪潮也在新时期环境下拥有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当代高校更加倾向于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人才的培育,故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改革亦成为新教育环境下的大势所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遵循框架思维,通过教学内容体系的转变,整合课堂教学改革,并作用于实践教学环境,转变课堂考核机制,以此不断促使“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教学诉求。

作者:杨李 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春,彭志良,金国钢.推进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70-76.

[2]张红娟,朱增峰,祝文华.独立学院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5,(12):226-227.

[3]欧龙.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全球定位系统,2016,(0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