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8篇
时间:2022-08-03 03:38:52
导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装饰艺术设计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各种新的思维观念不断输出,装饰艺术中地域文化特色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探讨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发展的新契机,并对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地域文化;教学
在当今社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装饰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设计师不仅要为大众创造舒适优质的生活环境,还要具有引领大众审美的责任,这对我们装饰艺术设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饰艺术设计不仅是自然物质形态的设计,而是在文化的沉积下产生了新的生命力的形态设计,它超越了装饰自身的价值,具有现代信息工程的意义。
一、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这为设计事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我,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嵌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形成独居文化特色的装饰设计风格。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增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果高校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将会被淘汰。因此,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到装饰设计教学中,针对社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出人才教学的新模式与创新理念,制定出符合时展的教学体系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然趋势。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高教类艺术设计教材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实践实训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实训项目和企业具体设计案列、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对装饰艺术设计没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兴趣就没有学习和创作的激情。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极其重要,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将生活与设计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活力、优质的生活环境。
二、传承并赋予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新契机
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应用到装饰艺术设计中,承载地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传承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类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是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塑造成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对于传承地域文化来说,其作用事半功倍。文化传承要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如果没有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装饰艺术设计就有了源泉和依托。校企密切合作是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嵌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教师素质水平是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导入实际教学的不懈动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不断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装饰艺术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三、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丰富与拓展
(一)校企合作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石。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交流,必要的时候,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实训项目,研究企业中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实际装饰设计中的项目,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案列,优化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相应地编制实训指导书,总结经验。开展具体的企业实训基地,在实际装饰设计中学习经验教训,将地域文化融入实训教学中,在企业中开展真实的实训项目,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是教学的一大特色。建立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师提供去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看到自己的益处,才会将优秀的案例与教师交流经验,开展实训项目。装饰设计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实际存在的,人才流失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推荐大学生去合作企业就业,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达到双方合作共赢。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拓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提升教师素质水平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保障。在装饰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对教师素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课程任务要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有机会还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且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指导,撰写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更加有利于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具有引领作用,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嵌入到装饰艺术设计中去,达到教学的真实效果。(三)提高学生素养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地域文化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设计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教学的实际意义。学生在接受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时,能够符合企业招收人才的基本准则,适应企业岗位工作,还可以应对企业的工作要求。所以,在装饰艺术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四、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是装饰设计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探究装饰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特色元素的嵌入与效果,让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不自觉地传播特色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在装饰艺术设计中融入地域特色为我们的艺术作品注入灵魂。在如今的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设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在装饰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展现装饰艺术设计的独特风格,传播地域文化特色,让其发挥大胆想象,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作者:熊洁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芳,陈红玲.建筑师对地域建筑文化的责任[J].小城镇建设,2004.
[2]朱晓光.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09.
[3]王千.浅谈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与生活,2010.
[4]张晓龙.论居室软装饰艺术设计[J].河北大学学报,2009.
[5]韩晨平.室内设计与社会风尚[J].装饰,2005.
第二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让艺术设计还未成熟的理论不得不仓促迎合高速运转的经济时代,人才输送速度慢,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这条路上我们需要课程设置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原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善于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头脑风暴。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法法
在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在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备受挑战,一方面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于迅速,还在对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另一方面,经济时代对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极为稀缺。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一部分高等院校已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为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学系统而努力探索。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在21世纪,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让艺术设计还未成熟的理论不得不仓促迎合高速运转的经济时代,人才输送速度慢,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经济时代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非常高,高速度高质量的输送人才,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大难题。第一生源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随着高校扩招的的教育体制改革,大规模招生导致了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在社会上,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文化课不好的学生,学艺术是一种走入高校的捷径,很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专业不是兴趣或特长,而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这种非兴趣的选择之下,导致学生专业素养低,缺乏创新精神,就业面变窄。第二高校课程设置不系统化。艺术设计专业涉及面广导致了高校课程设置的随意化,大部分学校都是立足于一种专业然后向其他专业横向延伸发展的,这种极具探索性的延伸,深度和广度由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大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分为两个研究方向,其一是平面艺术设计,另一个是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一些高校根据就业需求和自身特点,开设细分类的专业和特殊的课程。第三忽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更是久远,艺术设计需要专业知识和灵感,但这些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和文化根基,失去了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大至儒家、道家、法家,小至一首词、一句诗,都会对艺术设计产生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缺失让我们的学生们失去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香港台湾的高校里,传统文化的课时所占比例相当大,课程也是射猎颇丰,例如中国艺术传统、中国文人书画、中国陶瓷玉器、中国古代青铜礼器等等,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观点。第四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缺乏。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受隶属部门影响,很多高校在教育课程上有缺失,比如考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工艺与技术上的课程缺失,考入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在美术基础理论上的缺失。我们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空缺。
二、设置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并不是只有天分就可以成就人才,与其他学科一样,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可以少走弯路。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原理就是开设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在观察中产生灵感、在观察中付诸行动。创造性思维课程的设置,最为重要的一部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观察的行为习惯和素描速写方式结合,将观察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转变为感受和体会,再将这种感受和体会具化为形象语言,在不断设置各种观察课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观察成为习惯,自然形成了观察-思考-创新-实践的行为习惯,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外形”观察开始。艺术设计的组成内容都是符号语言,这些符号语言组成了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从观察“外形”中,收集设计内容,并将对“外形”的观察转变为语言描述,例如简单的几何图形,线条给人秩序感、规律感,圆形给人圆满,安全感。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符号语言外形变化的大小或变化节奏的强弱组成了不同的节奏变化。这种把观察而来的丰富感觉语言描述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用速写的形式记录所观察物体外形的特性、类型、变化、变化节奏,进行比较和分类。让学生养成从身边事物研究外形语言的习惯,通过体会不同的物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节奏。培养观察能力的第二步就是培养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这个概念在艺术设计界早已被认可,但是在人人提倡观察细节的时代下,深入细节去体会易让人忽视的细节就非常宝贵。创意的细节大隐隐于市,未开发到的就是宝藏,没有平心静气的观察就不会看到变化着的事物,也就与生活中的细节失之交臂。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新意识的需要下,通过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而形成的的新的想法、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这种高等的思维能够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也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也会让枯燥变得生动。培养这种科学思维就要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抽象和具象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偏重于知识理论、经典案例和经验的传授,这种整合的经验传授从一定层面上来讲缺失给学生很多指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依据这种经验产生了思维的惰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设计课题的设立应该是主旋律,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深入探索才能发现其中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配合性的普及优秀案例,让这些有趣又有高度审美感的设计作品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二是善于判断思维误区。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进入误区或死胡同时,教师就要果断叫停,或引导学生从另一维度上继续思考,当然,这需要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判断的能力。三是集体创造法则。很多人都认为群策群力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艺术设计,其实不尽然,集体创造法则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性并相互激发灵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出大量的构思。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不要对新的构想加以评论而局限思维,也不要设置思考空间,鼓励更多的思维萌发。
作者:马秋敏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鼎华.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2]李帆.创造性思维训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马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自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
第三篇: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训练
“协同创新”是近年来中国科技界、企业界、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简言之,协同创新就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分享与组合创造机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师生之间可以共同完成项目,可以分工协作、攻坚克难,甚至可以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在笔者看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协同创新”都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逐步提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拓展训练应该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贯穿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始终。
一、充分交流、合理配对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的前提
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与否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能否有效开展的前提。在笔者看来,师生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学生如此,教师亦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是渴望和专业老师进行充分交流的,只是由于对自身专业能力和学识水平的不自信、不放心,才无赖的选择对专业老师敬而远之。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该更主动,应该起主导作用。专业老师如果能够及时给那些怀揣梦想,但又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鼓舞,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这无疑是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与学生交流的方式,那就是由演讲者变为倾听者、鼓励者和参谋者,在和学生交流时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学生的思想认知可能会有缺陷,但情感往往是真挚的,所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力求从中发现亮点。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往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有所欠缺,想和别人交流,但又感觉语言难以表述自己的思想,其实还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最后只能是用“作品”说话,用“作品”来找回自信。而那些交际能力很强,点子多的学生往往专业动手能力又有所欠缺,他们很欣赏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但是往往又会觉得那些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脾气古怪、难以沟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的做法是“创造机会,让他们结成对子,笔者也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去完成某个难度较高的项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和“点子多”且“交际能力强”的学生交往中获取更多的灵感,“点子多”且“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在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交往中也可以让自己的“点子”更贴近实际,而身处其中的专业老师也会从中寻找到更有效的师生“协同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二、立足地方、关注文创、教师主导、师生合作,这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的不二法门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是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的,这些人才主要是要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具备发现、调动和利用身边资源的能力,具备创造性利用和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新资源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与创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地方,一定要和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密切联系,最好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去,如何才能参与到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去,专业教师首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能和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尤其是要了解当地文创企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要懂得站在企业立场上思考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要能够和学生共同完成企业项目,权衡好学生和企业合作的关系,开创校企合作的多赢局面。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坐落于中国砚都肇庆,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砚制作技艺,利用节假日走进端砚制作作坊,向当地工艺美术大师求教端砚设计与制作技巧,了解端砚的历史与文化,并在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端砚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已经从一名端砚文化的爱好者成长为端砚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笔者培养的学生中有些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端砚设计师。笔者和学生共同设计的端砚作品在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一些端砚设计作品还成功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为当地的端砚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三,“协同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要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始终,是要借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做好“大练兵”,要坚持“项目导向”和“价值驱动”。“协调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要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始终,“协调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最有效的方式是借助于具体的实践项目,这些实践项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是虚拟项目,也可以是实际项目,可以是类设计大赛,也可以是课程作品汇报展。当然,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承载着广大学生的美好梦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着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而言,相关专业课程的教与学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就是“项目导向”和“价值驱动”。这些项目或是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大广赛、学院奖、双年展等),或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实际项目(互联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结束必须要有课程成果汇报展,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这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督促。笔者所任教学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还跨界和本校网络营销专业师生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的设计作品到网上进行宣传和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的系部还专门成立了“创意设计研发中心”,把项目引进校园,师生之间密切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项目,共同获利,共同实现各自的人身价值。
三、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渴望成功但又缺少足够的自信心,专业老师们应该把学生视为自己的事业伙伴,和学生充分交流,多给学生以鼓励,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多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努力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项目,并且能和学生目标一致地去完成这个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大家彼此充分交流、合理分工、协同合作,这样师生之间的“教”与“学”都将找到支撑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彼此的协同创新能力都将获得显著提高。
作者:花仕旺 任宏霞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美]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9-223.
[2]江发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浅见[A].李森.艺术设计教育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73-76.
[3]张凌浩.跨专业合作的系统设计新思维[A].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C].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10-11.
第四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艺术院校教育阶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世界观形成、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而目前我国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对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多样,组织管理复杂,与一般的基础课程教学有所不同。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多数需要在宽敞的大场地内进行,与一般课程的课堂不同,学生分布比较分散,每个人的艺术设计创意和作品都不同,可能会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艺术创作形式,这样的多种创作形式促进了师生之间互动的直接性,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对课堂管理的复杂性。面对我国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工作者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优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艺术设计这一方面,我们住的房子是建筑设计艺术,房子的布局是在装饰设计艺术,服装属于服装艺术设计的范围,服饰图案也是由艺术家设计的,现在,连人们吃的饭菜都可以设计出精美的艺术形式。许多企业都在寻求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人才,高职艺术设计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部分。艺术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促进道德设计教学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艺术职业设计教学和道德设计教学可以进行有效结合,如以身炸碉堡的图画,把学生融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促进智力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把理性与直觉能力相结合,使学生们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对学生起YiShuPingJian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三,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可以在学生生理健康教学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艺术可以让人舒缓情绪,放松肌肉,消除很多消极的因素,增强体质。第四,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对促进劳动技术教学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在劳动中捕捉美,创造美。
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的方向和意义
根据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设计教学的艺术教学模式应满足设计教学的需求。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市场这个平台得到更多的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根据市场需求为准则,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市场机会,获得更多的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通过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市场测试,对自己的学习确定方向,可以有针对性的工作,从而使高职艺术设计院校艺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除了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艺术作品还可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揣摩艺术作品来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现代生活。学生自主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探索出自己的表现方法。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要耐心启发和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看创作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握智慧和创造性的灵感。艺术被喻为“正确的脑体操”,这种“体操”可以很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构建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一)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目标和原则
1.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目标。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掌握艺术设计常识和技能、体验创作中快乐兴奋的情感和培养面对挫折失败的心理素质等都作为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情感、设计意识和技能等方面同时健康发展。其与单独某科文化课的区别在于,文化课只在课堂上传授某科单一的知识内容。2.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原则。(1)民主化原则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应该遵循民主化的原则。当然,这里的民主化的自由并不是要求教师完全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不闻不问,而是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让同学们能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中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既能优化教学模式,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艺术化原则艺术化原则主要指学科知识与艺术思维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结合。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艺术教学时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乏味繁琐,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在艺术教学中。因此,高职艺术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时应当注意对艺术内容和创新方法的讲解,对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教学目标,正确树立教学目标,充分掌握教学进度,树立良好的美育思想。(3)个性化原则所谓“个性化原则”,其实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性格以及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活泼外向,有些内向安静,但性格是先天的因素,它的本质是很难改变的,在它和创造力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确保教学形式的灵活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即个性化的教学方案[2]。
(二)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让学生精通某行业技能,所有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点。笔者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绘画艺术的实践能力,还要掌握素描、色彩及准确的透视能力,这两方面奠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进而学习写生。这并不意味着有较强的实践能力[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除教育讲座、理论课程等特殊情况外,多数课程都是自由进行的,并没有固定的场地要求。无论是设计原理、灵感来源、构思创作、创作过程还是细节修改等创造作品的内容过程都是需要由学生亲自动手的,教师只要在一旁帮助辅导学生就可以了。学生还可以在各类设计比赛项目中学习掌握更好的艺术设计技能技巧。因此说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实践也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之一。2.提升学生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也是创新。教师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关键性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教师在备课时收集与课程相关图片,使学生能够对素描、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要素有直观的了解,以单纯的视觉感受和强调重点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开阔的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对于优秀的作品,学生也会有兴趣学习。同时在表现手段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创造和探索,也需要不断的发现和创新。
(三)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评价的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评价应该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开放自己的视野,以实际生活为基石,在生活当中寻找新思路;学生需要经常参与设计或创作实践,很多学生没有方向和灵感就不知所措。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对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学生有信心和期待。特别是在对作品进行点评时,应站在欣赏和肯定的角度来评价优点和长处,同时要把问题明确化,让学生知道怎么改进。让学生把这些经验和收获应用到实际的写生中,把它变成自己的绘画能力。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着眼于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才能保证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高,这是受到美的影响和启迪,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遵循艺术的教学规律的同时,职业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问题。我们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拓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视野,把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变成学生成就理想的阶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文静子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景玲.浅谈高职艺术设计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08):93-94.
[2]潘冬冬.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4,(36):153.
[3]彭召兵.刍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艺术设计教学研究,2015,(05):127.
第五篇:农林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与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艺术设计专业也因此越来越受重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地方农林院校亦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优化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农林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思考
艺术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艺术设计专业也因此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地方农林院校在基于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设了具备特色的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毋庸置疑的是,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点,然而通过分析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却不难发现众多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达标
随着素质教育与全民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高校内学生数量激增,对教育者的数量要求也越来越大。地方农林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并未经历漫长的时间,也因此,他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并不是优势学科或重点专业。正因为此,学校方面并不愿意在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方面大量投入,资金不足、教师质量不佳等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更使得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培养出的艺术类人才难以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二)教学模式过于呆板
传统教育教学在我国盛行了千百年,时至今日,传统教育理念仍然桎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者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灌输”行为,在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记忆”了知识,却并没有掌握知识,更不懂得学以致用。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致力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目标也因此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
(三)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良好的教育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够为教育者改进教学提供思路。然而由于地方农林院校并未制定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笼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且基于客体评价的权重系数分配不合理,根本无法发挥出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优化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策略
(一)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其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地方农林院校应有意识地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投资的力度,要积极吸纳优质的艺术设计类人才,要用人才引进为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其次,要积极做好已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利用各种途径帮助专业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要给青年教师一定的充电时间,丰富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必要时,要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异地进修,以确保随后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引入难,人才的挽留更难。地方农林院校要充分认识优秀教育人才对院校发展的意义,要能够以人为本地落实教师管理,要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要帮助人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要让人才对所在单位产生依赖,进而愿意为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改进基础的教学方式
首先,地方农林院校要一视同仁的对待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重点专业,要基于人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要打破传统的、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手段的呆板的教学策略,积极探索和人才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一专多用的全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改变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以及系统结构相对落后的现状,打破呆板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全面的发展自身,最大程度地契合社会需求。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1.教学评价主要起到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地方农林院校应该遵循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模式,做到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做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变“基于专业技能的评价”为“综合性评价”。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叫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教育者要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是独立的个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确定性,用发展的思维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3.评价主体多元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育评价应持有辩证的态度,打破“一家之言”的格局,转变为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学生互评、企业参评、多个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模式应该是由教师做为主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改目标评价为过程评价。评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人才,实现人本理念,所以要积极摒弃过去以选拔、淘汰、排序为目的的结论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以被作为检测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给相关的教师、学生、家长,但不应该被作为人事管理的工具。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教学相长,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形式,教育评价可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依据,也可以是学生弥补自身不足的参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成为摆在各大高等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地方农林院校需要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之间的距离,只有全面提高了地方农林院校的教育质量,地方农林院校的发展才能够有所保障。地方农林院校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
作者:董 贺 付 萌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6,13:212-214.
[2]朱书华.现状与效果思考与重构——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J].美与时代(上旬),2014,07:29-31.
[3]王娜.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9:113-114.
[4]安静.地方本科院校环艺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读天下,2016,09:96+95.
第六篇: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分析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内涵
为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逐步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运而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有机地将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产生的各种重要因子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能够有效保障以及稳步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机整体。[3]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个部分组成,内外两个保障体系可以对高校的整个教学系统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以达到并实现其预期目标。[4]其中,内部保障体系主要通过深入分析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研究教学质量形成的具体过程,从而负责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
二、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现存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得出当前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硬件条件不足
从校内教学设施方面来看,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创立之初,很多资源都与学校其它专业共享,完全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非常有限。很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都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往往口号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从校外实践教学场所方面来看,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稳定性、质量不足,成为当前多数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共同特点。从经费投入方面来看,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各项开支一般要高于其它专业,因此当前多数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经费投入达不到国家相关要求,尤其在学生的实习经费和毕业设计(论文)经费投入方面,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软件条件有待加强
由于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时间一般较短,故其软件条件的建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师资队伍结构方面来看,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倒正态分布;职称结构普遍呈现“低多高少”现象,即初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普遍缺乏高职称教师,不利于学科梯队的形成;学历层次多呈现出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的普遍现象。从教学任务方面来看,由于建设时间段,招生指标增长过快,多数艺术设计类专业生师比的严重失调,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再加之很多老教师在校外兼有第二职业,这就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直接导致青年教师缺少精力去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以及结构的改善。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重要渠道,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5]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要重视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更要强化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不能很好地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与实训教材的欠缺、“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实验室与实训室等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实验指导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与质量不高、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要求不高等。
(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
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基本保障。[6]一般来说,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具备常规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等,但在一些相应的配套制度方面往往显得欠缺,如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自我评价制度、同行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以及社会反馈制度等方面。这其中,在学生评教方面,存在着学生评教得不到重视以及学生评教具有随意性与情绪化等问题;在教师面对自我评价方面,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很多教师往往以报喜不报忧的结果应付自评,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其真正的目的;在同行评价方面,由于受到面子关系、利益纠葛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往往存在评价结果与事实情况不符的现象。另外,教学质量信息缺乏专门的反馈机构,反馈渠道不畅通、反馈滞后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
考虑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中现存的缺陷,同时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特色,结合蚌埠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实际情况,并要注重其有效性与时效性,建立如图1所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一)教学实施前的保障系统
1.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等所作出的角色选择,是办好学校的行动哲学。蚌埠学院坚持以工为主,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确立“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秉持“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精神,坚持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合作育人之路,为发展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图1: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结构图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按照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各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下,实施人才教育的全过程。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坚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规格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省内外合作公司的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扩大合作口径,提升合作质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艺术设计市场的变化,为地方及周边地区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办学基础设施投入办学基础设施投入是办好一所大学、一个专业的基本保障。没有先进、充足的办学条件,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近年来,学院加大对系部的办学投入,同时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计划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计划500余万元用于艺术设计系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型制作、产品加工中心、CAD、交互设计等实验建设。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已有近1200平方米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00余万元,包括光色密度仪、数控加工中心车床、快速成型机、数控雕铣机、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微型万能机床、拉坯机、吸塑机、扫描仪、投影机、彩色激光打印机、丝网印刷机、专业机房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同时不断加强图书及信息化建设,目前专业图书资料以每年2000册的速度递增。不断完善教学办公条件,定期对办公场所进行维修改造,增加教学行政办公设施,合理规划办公用房。4.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能••够满足艺术设计专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是艺术设计系近年来的建设目标。(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不断内化师德师风教育,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制定教师岗位职责等形式,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并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师德表现和教学秩序常规管理纳入教师各项考核范畴,建立表彰优秀教师的制度,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具体化、规范化。(2)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学术水平,同时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听课、观摩2-3次,以及选派1-2名教师到共建单位从事设计实践工作,不断强化其实践能力,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3)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培养。提供政策和必要条件,保障教师进行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艺术创作带动教学。(4)进一步抓好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做好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校级教学名师工程。通过自身的建设以及与企业的合作,艺术设计系已经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突出、艺术创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双能”型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骨干。5.专业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艺术设计系在强化固有教学优势与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提升科研水平,激发艺术创作能力,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行业优秀设计人才,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业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实施中的评价系统
1.课堂教学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主要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研室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去考核。(1)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主要从教师职责、教学素质、教学效果三个指标着手。其中,教师职责指标主要考核教师是否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工作投入状态如何,责任心如何,教学工作量是否按照规定完成,备课是否认真,教案是否规范,每次备课内容是否有更新等;教学素质指标主要考核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语言使用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明确,基本概念是否准确,理论讲述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科前沿性知识掌握情况,教科研情况以及与专业结合情况等;教学效果考核教师是否认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教授内容的接受情况,教师是否进行课后总结等。(2)同行评价。教研室同行的评价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其中,教学内容要求基本概念明确,论证合理严谨,讲授内容重难点得当,容易理解,能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带入课堂,理论结合实际,关注学生能力提高等;教学方式方法要求多样、生动,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和方法传授,开拓学生思路,以及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教学态度考核备课情况,是否能够做到敢于承担教学任务,热爱工作,教书育人,是否进行定期辅导和答疑、批改作业、改进教学方法等;教学效果主要观察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内容的讲解是否达到或超越教学大纲要求,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等。(3)学生评价。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教学基本功情况、教学准备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指标是学生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其中教书育人能力观测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为人师表情况和是否能指引学生摆正学习态度,能否做到因材施教等;教学基本功情况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授课,板书要求工整,课堂内容讲授要有逻辑性,条理要清晰,时间分配恰当等;教学准备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阅读与学科有关的著作,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备课充分,教案或课件简明、突出重难点等;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讲授知识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举例得当,作业能做到认真批改,要组织答疑解惑等;在教学方法方面,考核教师是否合理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课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等;教学管理指标考核教师是否遵守学院规章制度,按时上下课,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管理是否严格等;教学效果主要观测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等。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根据学校制度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拟订毕业实纲、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实习指导教师、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确定实习单位、开展实习检查与调研、处理实习中发生的各类问题、毕业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实习的总结工作等的步骤,完成整个实习的过程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明确了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职责,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明确了实习经费的使用规定等,确保毕业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顺利完成。3.毕业设计(论文)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检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有关理论、技术等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强化提高设计创作水准,使之初步掌握从事科研的方法,提高其综合设计创作能力。为保障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能够得以按质按量完成,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成立了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与部分高职称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领导、监管全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核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检查毕业设计进展和中期质量,处理毕业设计中的疑难问题。整个毕业设计主要由指导教师的动员、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教师与学生完成设计(论文)题目的双向选择、论文开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核开题报告、学生完成设计(论文)初稿、学生完成设计(论文)二稿、学生完成设计(论文)三稿、学生完成定稿并并打印纸质版及作品、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工作、毕业设计(论文)小组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大组答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装订归档工作等多个环节组成。同时,各个环节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并明确了相应的时间节点及问责条例,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
(三)教学实施后的反馈系统
教学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尤为关键且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7]教学实施后的反馈系统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获奖情况、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等三个方面。1.学生科研获奖情况学生科研及获奖是一所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反馈。近年来,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不断注重理论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作品参加各项专业比赛及相关科研活动,这不仅激发与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设计等多方面得到锻炼。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共获得国家级专业奖项2项、省级专业奖项46项(其中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项分别为3项、11项、17项及15项)、院级专业奖项12项(其中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项分别为3项、4项、3项及2项)、获市级专业奖项21项(其中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项分别为2项、5项、6项及8项);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在省级以上期刊撰写并发表了15篇相关学术论文;获得各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外观专利共计16件。2.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蚌埠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紧贴学科前沿,课外实践教学紧扣社会生产实际,不断强化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考研比例逐年上升,就业情况良好,除考研以外,本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均达到95%以上。3.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蚌埠学院是安徽省皖北地区最早开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院校,长期以来形成了立足艺术设计行业,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皖北地区乃至全省及全国各发达省份均享有较好的声誉,许许多多的毕业生成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行业的骨干,甚至领导者,他们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并已形成了突出的群体优势。据企业反映,蚌埠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虽然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生,但在工作中肯吃苦、动手能力强,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心已由普及“大众化”教育逐步转向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提高的领域。随着《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作为众多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争相开设的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只有根据市场发展动态,不断研究适应市场所需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才能确保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与高等教育领中获得一席之地并有长足发展。
作者:王芳 单位:蚌埠学院
第七篇: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分析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文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除了经济利益,文化商品创意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能够美化环境、提升民族整体素养等。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等的结合,还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利润空间,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强调创意的概念,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创意人才的场所,因此文创产业的发展与艺术设计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产品的设计,企业形象的推广都离不开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应用。而在现在的市场上,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含义的产品,很多商品的销售需要助文化的影响力,消费者也更乐于购买能够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商品。随着我们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深刻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整体。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与时具进,不能按照以往老旧的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要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该拓展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空间,增添创意产品的文化底蕴,延长创意产品的价值意义,同时从民族发展方面来讲,通过此研究实现文化元素形式的融入,符号和意蕴等的融入,最终将创意商品进行实践转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当前消费和时展的需求。高等学校除了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高校内进行,如美国,日本等地多所大学都开设了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来培养专门人才。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转折
艺术设计专业为市场输送专业的创新创意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因此实践转化的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述虽然重要,但学生没有实践,体会就不够深,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的本质内涵,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艺术设计专业的技巧。同时艺术设计的成果必须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艺术设计闭门造车,无任何实践价值,则不能适应社会。为了能够达到实践性的真正实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与设计实践机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之中,做到实践设计,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课题项目,使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学习到设计各方面知识。1.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工作室—实现转化教学根据市场调查,大多高校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没有工作室和工作室建立欠缺的情况,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极大限制。但是实践能力又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努力建立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可以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与企业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体验实践过程,又可以掌握最新的艺术设计业界动态,使课堂教学内容和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更加立体化,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实践能力提供丰富的平台。2.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近几年国家尤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更是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高等设计教育的专业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师资问题,即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多来源于艺术类院校毕业的人才,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了教学系统之中,教师自身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所以很多教师擅长理论知识传授,却都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因此,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则极为迫切。通过委派教师到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接受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教师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知识与技术,以及文创实践的过程,以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的实践指导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的实践型应用人才。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保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广的扩展。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平台的磨练,能够把课堂所学的单一和零散的理论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和消化体验,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作者:王萍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八篇: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这也是高校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顺应时展的潮流。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我国艺术类院校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艺术设计类人才也不断涌现出来,随着我国社会一体化进程加快,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和高级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面临当前我国新的发展趋势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社会及时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教学理念进行完善,为社会创造出专业技能型、创造性及复合型人才。文章中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孤立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出现偏离教学方向的现象,在教学中过度强调速写、色彩及素描等内容,发展基础课程的规律。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又只是片面追求空间关系、细节刻画及光影效果等,在色彩教学中重视色彩冷暖偏差和强弱对比,忽略了基础课程专业性,因此总体看来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是孤立的。
(二)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缺乏衔接
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教学内容和课本的内容不能进行正确的衔接,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往往忽视了基础课程教学所特有的要求、目的与规律性,且过分重视艺术设计的专业要求,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成为一门专业课程。
(三)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发展不同步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符合时展趋势和发展潮流,并积极引领时代,超前发展。但从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符合当前我国时展的要求,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后期主要是开设色彩、素描等人体写生,以及动画专业的人物、卡通造型的设计等诸多课程,专业教学和基础类教学发展不能同步,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前,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相关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从而让学生对多个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角度对外部事物进行审视,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脱离传统思维束缚[3]。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我国艺术发展形式进行结合,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改革,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需要对艺术材料运用进行全面掌握和深入了解,学校可以举办相关学术报告会,针对教学重要课题进行研讨,与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探讨,通过研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质上是设计和应用。在传统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误区,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没有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开展存在忽视,在高年级专业课程开展后,学生难以融入到学习中去[4]。因此,教学重点是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在日常生活或大自然中展开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语言,对各类事物进行大胆推测或尝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与学习空间,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提高学习针对性和学习主动性。
(三)大胆运用课题设计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基础课程中的明暗、结构、构成、综合表达、装饰、语言等形式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并将一些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课题教学具体化和简单化,并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基础教学中,要引进主题设计理念,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提高。在设计专业课程中,课题的内容应是多元化的,并需要进一步扩大课题的研究范围,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5]。与此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积极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西方艺术理念,从而构成现代化的构成理念,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蕴含更多中国元素。教师还应广泛收集教学素材,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大开发教学软件,建立教学库,将课题的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多种教学资源得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现代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对专业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大,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增多,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使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衔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罗 帆 毛 铁 刘起平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01):332.
[2]李纳璺,叶德辉.以创意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2):149-150.
[3]王健.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讨[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4):90-91.
[4]百世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才智,2016(24):181.
[5]孙斌.基于创新型CG人才培养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158-159.
- 上一篇: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
- 下一篇:平遥古城特产包装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