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产品精度检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7-28 04:56:58
导语:“机械产品精度检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概述
“机械产品精度检测”课程是机械装备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本课程包含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是为帮助学生考取数控机床操作中级工证书而进行的训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扎实的公差与测量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器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掌握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则和基本使用方法,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中获得机械制造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本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
2项目化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将课程分为6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教学任务(见表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借助任务驱动教学[1]。
3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3.1课程组织安排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加工、使用、检测氛围,使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具、挂图等工具,并使用动画等表现手法,将“形位公差的公差带”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立体化。让学生自行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开设综合测量项目,组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模块化递进,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2]。通过以上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其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教师主体转化为学生主体。本课程对每个学习情境都以工作过程中的“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来训练学生。由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教学方法
1)任务引入教学法。让学生在任务中学、在任务中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边学边做的任务引入教学法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得到发挥。2)讲授法。教学过程中,几何量公差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先根据教材讲解理论,再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讲解范例。3)示范分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几何量测量部分属于计量学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该部分主要采用示范分组教学法,根据每个模块给出的工作任务,教师讲解相应量具、量仪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保养方法,并亲自示范操作,学生观摩后进行分组训练,学生训练时要能根据不同的任务确定不同的测量方案,选择不同的量具,对测量部位进行测量、读数,再根据本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数据处理,完成零件合格性判断。4)小组合作法。单元学习中,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知识在小组协作中完成任务。
3.2.2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该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片资料,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3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1)注重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资源利用率。2)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完善课程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并完成常见测量工具使用视频、动画等内容的制作。3)建立该课程一体化教室,并使之具备现场教学的功能。
3.4教学评价
本课程考核方法为考试,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内外作业、课堂笔记、课程实践及阶段测验等,课程考核评分结构及权重见表2。
4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借助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课程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5%以上。
作者:帅率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宗华,李炳贤.面向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展望,2016,26(24):228.
[2]付桂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3):50.
- 上一篇:农产品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