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学院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2-04-10 09:53:01

导语:南宁学院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南宁学院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磨练意志、调节心理、传承民族文化等功能,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南宁学院武术运动开展的现状,以及武术运动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随后提出在南宁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背景下,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即: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武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突出武术的应用功能。

关键词:武术教学;身体健康;心理素质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至今都是学校体育项目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高校整体教学环境的影响,南宁学院武术课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与其他高校基本相同,但在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时期,武术教学也应适当进行改革,以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使课程特色突出,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南宁学院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南宁学院无武术专业及体育特招学生,几乎所有学生从未接触过武术运动,更没有具有武术功底的学生。体育课是在校生接触武术运动的主要途径,南宁学院体育课均为公共体育课,现开设的武术项目有初级长拳(第三路)和二十四式太极拳,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示范、教授学生套路为主,考试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完成套路的技评。近几年每学期开设12~18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每周2个学时课程,共15周。南宁学院武术课整体情况与其他同类高校基本一致。此外,学生可通过武术社团、校武术队等方式接触并参与到武术运动中。南宁学院武术协会创办已有15年,无论是总体规模、会员人数、活动质量、管理规范性及获得荣誉等都在南宁学院学生社团中名列前茅,位于体育类社团之首。协会曾多次获得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校五星级社团等荣誉。社团每年定期举办的武术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曾被评为广西高校社团精品活动,反映出学生对于武术运动较高的热爱度和参与度。校武术队作为校级高水平运动队,经常参与校内外武术比赛及演出活动,取得过较好成绩,在营造校园氛围,武术推广和宣传上起到特殊作用,但受选拔严格、训练强度较高等因素影响,注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参与其中。

二、武术运动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良好的体魄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创造价值的根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需要大脑、神经、肢体等多系统协调完成。健康发展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础,在这方面,体育运动所起到的作用是特殊的。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也能调节心理,学生促使身心全面发展,为工作和劳动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应用技术型人才多要深入一线实践,难免会遇到艰苦甚至恶劣的工作环境,因此,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应用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要能吃苦耐劳,还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进取,创造新的价值。强烈的进取心是成功的要素,武术运动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武术基本功中的扎马步、站桩、平衡等技术,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强大的毅力和耐心反复苦练。武术在对学生意志力、耐心、恒心、进取心等优秀品质的培养上,起到了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有别于传统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大特点。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及体育比赛中,从而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理论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这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一致,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南宁学院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一)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由于高校武术教学长期形成一套固定模式,且受“唯套路论”和搏击运动危险性高等思想的影响,武术套路成为主流,技击功能弱化,令武术的许多特性和价值无从展现。武术套路健身价值虽高,但有别于学生心中的武术形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武术套路在武术技术体系中属高级复杂、难学难练的技术,而学校体育课课时有限[1],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出现了学生选课积极,上课吃力,学习为应付考试,考完立刻忘光的现象。尽管武术运动在南宁学院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偏形式化,需进行改革。首先应改变格斗性武术危险性高的思想,淡化套路内容,并在教学内容的选编上既体现武术运动本质,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使课程既保留健身价值,又充分体现武术的技击性,同时具有传统性[2],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二)创新武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更迭快,武术教学如按传统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等观念,只能令大多数初学者望而生畏。现代高校普遍存在武术教学体操化,教学特色不明显的情况,课堂仅是教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练习,周而复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例如,武术中的站桩、拆招等训练方法,武术所侧重的柔韧、灵敏、反应、平衡等身体素质,很少在教学中体现。因此,要适应学校乃至时代的发展,武术教学必须向简明、实用、速成、灵活的方向发展[3],在引入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课转变为精讲多练的训练课,教师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职能应逐步由教授转变为指导、组织和引导[4],学生则逐步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体会、领悟和创新。(三)突出武术的应用功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在南宁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形势下,武术教学也应突出实际应用的特性,从内至外发挥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突出武术的防身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在技能学习的同时,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全面的人格。通过武术技能的练习、武术动作的创编、强化武术中的运动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力、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同时,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播,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内外兼修,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南宁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时期,武术课程应顺应学校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实用性的特征,使课程成为以攻防技击为根本,以套路教学和格斗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形式,以武术基本动作练习为手段,充分发挥武术的健身与防身功能,并融合武术理论知识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一体的体育实践课程。

作者:刘奕 单位:南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建营,邱丕相.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5(5):92-97.

[2]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

[3]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2-98,105.

[4]李光全,张元河.方法、现状与中国意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新探:基于武术原初素质和精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