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亚文化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30 04:14:52

导语:浅谈大学生亚文化教学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大学生亚文化教学反思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建立在对大学生亚文化的认识基础之上。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群体,从大学生的媒介生活与流行文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念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亚文化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信息偏好存在娱乐化倾向,人生观存在“利己主义”倾向以及政治关注度偏低等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要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坚守核心价值不动摇,同时提高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行动研究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当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3月18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学生课堂参与性不高,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低下。究其根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特征。准确地说,对以“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所形成的亚文化知之甚少,更难谈得上围绕大学生亚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因此,认识并理解大学生的亚文化成为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围绕大学生亚文化,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改变教学手段,有策略性地改进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当前思政课改革的必由之路。

1研究设计

1.1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本研究主要围绕认识和理解“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亚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最终评估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针对教学目标群体——“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一套专门针对“00后”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大学生的媒介生活与流行文化、人生观与价值观、政治立场与政治观念等内容,深入了解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形态,并总结主要特点。其次,围绕当代大学生亚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亚文化的特点相结合,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侧重地改进当前的教学设计。最后,运用教学评估工具对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估。从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自我反思三个方面对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全面评估,总结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更好地改善思政课教学。1.2研究方法与实施过程。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主要基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行动研究的特点。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来看,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发现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从行动研究的特点来看,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1]。可以说,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逻辑,研究者选择了勒温(Lewin,K.)和克密斯(S.Kemmis)的经典理论,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2]。(1)计划: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之一,即思政课教学中忽视了对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造成了教学效果较低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拟以思政课为切入点,先调查了解大学生亚文化的现状,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2)行动:根据研究设计的具体安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累积发放调查问卷635份,回收问卷62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符合有效数据的要求。本次调研的性别比例基本上符合1:1,其中男生占比51.5%,女生占比48.5%。本次调研在院系选择上,基本上遵循文理合理分配的原则,其中文科院系320人,理科院系306人。(3)考察:根据调查结果,从大学生的媒介生活与流行文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念对大学生的亚文化进行分析,结合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4)反思:在重构教学设计之后,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教学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在学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和自我评价三种方式,根据评价结果再次调整教学设计,进入教学改革的下一个阶段。

2研究结论

2.1数据呈现与数据描述。大学生的亚文化是大学生真实存在方式的直接体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要从了解大学生的亚文化开始,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必须从分析大学生的亚文化着手。此次调查着重从大学生的媒介生活与流行文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念三个维度实施调查。在每一个维度之下,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又细分出不同的问题。以下,我们将以数据描述的方式呈现此次调查的结果。2.1.1大学生的媒介生活与流行文化。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媒介生活构成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和群体的流行文化。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媒介生活。本调查从信息渠道和媒介偏好、文化偏好和价值倾向两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生活与流行文化进行调查分析。(1)信息渠道与媒介偏好在信息渠道与媒介偏好部分,主要关注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关注的新闻类型、主要的课外活动几个方面。具体调查数据如下:当前大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机,比例高达91.21%,其次是电脑,只占比5.75%。而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图书、报纸、杂志和广播都没有超过1%。大学生关注的新闻类型比较多元化,娱乐八卦、社会新闻、体育比赛、时事政治等都超过了10%。具体来看,关注社会新闻和娱乐八卦的占比最多,达到了29.71%和28.12%。关注时事政治的学生只有15.65%。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排在前五位的是上网(22.04%)、玩游戏(14.22%)、运动健身(13.9%)、睡觉(10.7%)、阅读自习(9.9%)。(2)文化偏好与价值倾向在文化偏好与价值倾向部分,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喜爱的电影类型、歌曲类型、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类型以及大学生玩游戏的动机。具体调查数据如下:大学生最喜爱的电影类型排名靠前的是科幻片(21.73%)、喜剧片(20.77%),动漫片(10.38%)、动作片(10.38%)和悬疑片(7.83%)。大学生最喜欢的歌曲类型是流行歌曲,超过了60%(63.74%),其次是民谣(11.02%)和摇滚(4.79%)。大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为综艺类和影视剧,分别占比31.31%和29.55%。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喜欢的影视剧类型为欧美剧,占比33.71%,国产影视剧和港台影视剧仅占比19.65%和10.7%。有将近八成的大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增添乐趣(44.25%)和消磨时间(17.41%)。2.1.2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和理解社会的重要基础。分析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了解学生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从人生理解与人生选择、理想信念与未来发展两个维度重点剖析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人生理解与人生选择在“人生理解与人生选择”这一部分,调查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对于成功标准的理解、大学生的择友标准、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及其原因、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具体调查数据如下:大多数(79.07%)的大学生将成功的标准定义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只有不到10%(9.58%)的大学生认为成功的标准是“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在择友上更加倾向于个人品质(53.99%)和性格特点(30.51%)。大学生最崇拜的人中主要是政治领袖(、邓小平、等)、家长(父母)、商业精英(马云、马化腾等)和科学家(爱因斯坦)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在于偶像有人格魅力(59.58%),其次是才华横溢(18.37%)。大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多元的,包含了家庭美满(83.55%)、自由自在(77.96%)、锦衣玉食(23.32%),选择有权有势的仅占5.11%。(2)理想信念与未来发展在理想信念与未来发展部分,调查问卷设计了大学生是否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是否为未来感到担忧以及大学生奋斗的动因。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超过一半的大学生(55.75%)有明确的理想信念。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77.32%)对前途感到担忧。大学生奋斗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69.01%),尽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17.89%)和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8.31%)。2.1.3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念。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因此,了解大学生当前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此次调查着重了解了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对思政课的理解等。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44.57%)经常关注时事政治。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大学生(84.82%)认为上思政课很有必要。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76.68%)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必要”。2.2主要结论。2.2.1大学生信息偏好的娱乐化倾向。个体的信息选择和信息偏好,反映了个体的价值倾向。同时,个体的信息选择和信息偏好,也反映了个体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更容易接纳的形式。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关注的新闻类型为社会新闻和娱乐八卦,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是综艺节目和影视剧,上网和玩游戏成为大学生最常见的课外活动。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信息偏好存在着娱乐化的倾向。这就反映了大学生在价值倾向上更偏向享乐主义或具有娱乐性质,在信息接纳上容易接受娱乐化的形式。2.2.2大学生人生观的“利己主义”倾向。不管是人生目的还是人生价值,个体都会面临着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平衡问题。如何去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每一个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偏向个人的选择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表现,容易导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偏向社会的选择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表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人生选择上存在着“利己主义”的倾向。具体而言,在问及如何定义成功时,大多数(79.07%)的大学生将成功的标准定义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只有不到10%(9.58%)的大学生认为成功的标准是“为社会做贡献”。在问及如何理解幸福时,有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自由自在是重要内容之一。在问到奋斗的原因时,选择“为了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接近七成(69.01%),而选择“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只有不到一成(8.31%)。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人生观上的“利己主义”倾向是较为明显的。2.2.3大学生政治关注度偏低。让大学生关注政治、参与政治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大学生关注政治、参与政治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通过积极学习与政治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关注时事政治的新闻话题。事实上,让大学生关注政治、参与政治最终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偏低,参与政治的热情偏低。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44.57%)经常关注时事政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相关的话题并不热心,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政治与自身无关,不值得关注。这都说明当前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是偏低的,对参与政治的热情是不够的。

3问题分析与教学改进

3.1问题分析。通过调查反映出的大学生亚文化所呈现出的主要动向和主要特点,既是当前大学生现实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社会思潮的具体映射。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更加复杂的社会层面和更加深刻的价值层面对其进行解读,才能够找到思政课教学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3.1.1娱乐化时代的挑战。大学生在信息偏好上存在着娱乐化的倾向,实质上主要是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虽然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但学校并非“独立王国”,学校始终无法完全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学校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影响着学校。当前的社会弥漫着娱乐的气息,互联网上更是“娱乐当道”的局面。此次调查对象基本上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按照生源结构来看,城市生源的学生占多数。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一代”,是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的各种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娱乐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以电视节目为例,近年来电视选秀类的节目一再走红,“一夜成名”的明星故事一再刺激着社会大众对名利的追逐,这无疑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娱乐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观念,即“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都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出现,而且必须这样。”[3]可以说,娱乐化时代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对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的期待,也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以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叙事逻辑之下,并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感到枯燥和无趣。如何将教学内容以合适的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3.1.2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的翻天覆地相比,个体在思想价值上面临的冲击同样十分显著。一直以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思政课教学倡导的价值取向,也成为社会所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近些年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不断助长,甚至成为某些大学生效仿、跟风的对象。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往往容易从“自我”出发,按照自己认可的标准对价值作出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容易倾向于私人化。[4]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实现思政课教学中有效的价值引导,成为本课题发现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价值多元化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如何帮助学生在多元价值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青年一代有必要也必须通过自我学习和教育引导逐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以何种方式来实现是难点。其次,如何让学生在多元价值中能够自觉地接受并认同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76.68%)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必要”。从接受到认同,从学习到践行,这一过程还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3.1.3政治冷漠倾向的挑战。纵观当今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均出现了不同程度政治冷漠现象。政治冷漠主要是指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冷漠和对政治问题的漠视,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政治冷漠现象主要是发生在青年群体中间。在此次调查中所呈现的大学生政治关注度较低的情况值得我们警惕,务必要警惕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的倾向。针对青年政治冷漠的现象,有学者坦言:“如果长期任其一味地政治冷漠或只对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现实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愈加缺失,难以唤醒对政治乃至对社会的必要热情,形成政治人才的匮乏。”[5]一旦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政治冷漠的倾向,就会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让青年一代产生对政治关注的热情,提高政治参与的程度,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引导方向之一。首先,如果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下降,就意味着思政课的吸引力也面临着障碍。其次,如果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加强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则会引起大学生在情绪上的反感,甚至在效果上事倍功半。因此,如何避免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倾向进一步加剧,如何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讨论政治、参与政治的场域,是我们教学改进中尤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3.2教学改进措施。3.2.1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让同一教学内容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思政课而言,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的规定,基本上趋于一致。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转换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的前提是要改变教学观念。基于前期调研情况,本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种“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核心就是要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参与,让师生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和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以实现师生双方主体角色的“交往”。[6]根据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反馈,研究者尝试不仅要从教材入手,更要从贴合学生实际的社会现实问题入手,综合运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让自己的教学准备更加丰富,这样才能避免言之无物、教学枯燥。同时,在讲授法之外,增加问题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师生互动的频次增加、效率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形式上“求新求异”,不等同于一味地采用新方法、新形式,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更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3.2.2坚守核心价值不动摇。尽管当前社会发展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的问题,但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我们依然要坚守核心价值不动摇,积极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持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认知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价值引导要结合具体的事实,做到既有方向性又有具体性,避免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其次,要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社会实践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价值时,就提醒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倡导友善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响应社会号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3.2.3提高时事政治关注度。针对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偏低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正面引导,适时增加时事政治的相关信息。首先,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适时增加时事政治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中涉及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容,增加了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在讲解和讨论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新闻过程中,多加强正面引导,鼓励学生从更加积极、正面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思考,避免片面理解和负面解读。比如,在法律基础部分涉及到“依法治国”的内容,尽量从时展的角度去解释当前的法治建设进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法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上海高教研究,1997(01):23-27.

[2]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2):60-67.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1.

[4]何林.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28-30.

[5]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09):70-73.

[6]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32-35.

作者:李乃涛 单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