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6-08 04:37:02

导语:浅谈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

摘要:随着混合式教学的大规模推广,更强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加强深度知识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突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课前小视频的自主学习、线下见面课分类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综合评价的改善等方面,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发生了显著改变,然而在具体评价手段的使用、合理的教学监控、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混合式教学是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从OCW(开放式课程计划)与视频公开课的融合、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快速发展,到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出现,都强调将线下课程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产生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改革就是在数字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运用在线教学结合传统课程教学方式进行的教学改革,其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同时,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关注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改变和触动,不是简单的技术混合,而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2][3]所谓混合,不仅是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4]《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紧密结合企业发展现状,融合企业现实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与设计,既可以在线上教学中体现与时俱进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案例,融入企业与网络风格;又可以在线下教学中解答学生在网络空间遇到的真实责任问题,提炼知识与现实真谛。

一、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传统教学思想受流水化生产模式的影响,长期倡导标准化行为和统一性思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成长性。[5]“混合式教学”极大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可控环境中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1.深度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认知过程,布鲁姆将其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传统教学关注较多的是记忆和理解的层次,简单重复性的记忆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此类学习活动被称为浅层学习活动。[7]诸如,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分类,不同社会责任表现形式的内涵等都属于此类学习方式。而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和综合应用为主要目的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活动被称为深度学习活动[8],此阶段较多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调动,而非机械式记忆与强行理解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作、责任沟通的形式等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应用分析才可掌握其真谛,而非通过“死记硬背”能够达成。混合式教学通过互动性较强的翻转课堂将浅层学习活动放置于课前,而强化了课中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开发深度学习阶段。在课中阶段,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将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度反思、应用和理解,加强对知识点的深度掌握并形成长久记忆。2.“问题”学习理论。在结合社会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基础上,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Merrill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9],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四个阶段:激活、展示、运用和整合,表明只有当教师的问题设计是面向真实世界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问题解决指导的时候,学生的有效学习才会发生,教师的教学效能才会得到提升。[10]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视频精练而“问题”突出,所有的知识点都服务于真实问题的呈现,否则主题不明确而冗长的视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中,每个学习视频均在十分钟左右,而且每个视频都会凸显某个真实问题的存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点进行延伸、链接和升华,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掌握。当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时,学习才会得到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知识点就是围绕企业真实的责任案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引导学生解决真实世界的企业问题,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3.主动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是逐步强化心理认知的过程,而主动学习是此过程中促使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最好方式。[11]混合式教学的课前学习阶段需要学生主动进行视频学习,并完成在线作业,为课堂学习做好前期准备,此阶段需要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或完成任务的紧迫。结合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可以发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抽象经验和观察经验,学生的记忆保留时间较短,学习效率低下;而以参与性活动为主体的学习形式则能够促使记忆长期保留。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延长记忆留存,在混合式教学的课堂学习阶段,在对知识点进行视频学习基础上,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深度思考与参与活动,此阶段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引导技巧和学生对知识的深度需求。主动学习通过课堂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行动学习等多种方式渗透在混合式教学的线下课程之中,企业社会责任课程中的分组讨论、企业案例分析、责任小品展演等多种形式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二、线下课程的分类教学方法《企业社会责任》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视

频学习阶段主要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内容;体现了“有支持的、开放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此过程无法由他人替代[12];体现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练习,教师只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和探究问题的引导者。[13]然而,课前阶段只是浅层知识的学习,不能覆盖所有内容,关键阶段在于线下的见面课程,教师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掌握与真实世界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体验式学习、行动学习等形式,教学前要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定性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1.知识点的属性分类。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去呈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载体,教学内容呈现是核心。[14]教学方法与手段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同时,相同的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同知识点的属性也是不同的。[15]根据知识点目标属性[16]ASK原则(见图1),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态度类、技能类与知识类,属性的区别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接受方式,不同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有差异的。结合《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ASK模型,可以将课程的内容按照知识点的属性进行分类归属(见表1),便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归类与选择。ASK模型中的A类课程主要指态度类课程、S类课程主要指技能类课程、K类课程主要指知识类课程。2.教学方法分类。按照课程的属性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明确《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属性[17];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呈现,这样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课程的精华,便于理解课程的知识点。鉴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方法(见表2),教学方法的合理高效运用离不开教学的合理组织,线下课程依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人群、教具等。ASK模型中的A类课程体现为价值观的学习和态度的转变,通过情境的设计、角色的设定,在体验式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切体会某些知识点的重要性、意义性和价值观;ASK模型中的S类课程体现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加强技能的熟悉和理解,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案例环境进行模拟、游戏和互动等,促使知识技能的强化和知识场景的归类;ASK模型中的K类课程体现为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在线下见面课中可以通过图文与表格、填空、连连看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强化手段进行,而非简单的“死记硬背”。通过上述对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高效地、快速地、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企业社会责任》课程改革实践

1.改革前的教学过程。《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在改革前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目标、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反馈七个教学要素[18]的表现方面较为明显。教学目标的描述主要体现为通过课程讲解所能达到的效果,相对较为常规与死板;课程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为中心,均呈现出力求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对师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关注较少;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以强行记忆和理解为主,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相对较差,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法按照自身的兴趣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课程内容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的,章节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较差;关于教学方法,一般是在融合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是简单的分组、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体系较为单一;教学环境存在教学软环境和硬环境、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不同的分类形式,《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呈现出优化物质环境,而忽视了人文环境的现象,学生依然无法在自身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常用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主要是以考核、提问、作业等方式进行,以考试为主要形式而存在的,无法多元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2.改革后的教学过程。《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在改革后主要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七要素均有明显改变。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点以外,还强调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积极创新、协调共享”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混合式教学更强调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这些价值观表现是被动学习无法达到的,通过主动学习才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师不再是讲授课程的主角,而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协助者和规划师,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分类,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引导,协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有效地检验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基础上,学生在课前需要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并完成线上作业,课前学习应结合相应教材和任务展开,此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量浅层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一些疑问与困惑;带着前期的学习经历进入到了师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中,在线下课堂中,学生会针对自身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行提问,教师会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引导和讲解,学生的疑问会被逐步解决并与教师产生知识点的共鸣,完成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在困惑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学生需要完成多种定性和定量的作业,得到综合的评定(见图2)。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在课前主要是小视频的线上学习内容,在课中主要是知识点的深度学习,学习内容从开始的浅层掌握、深度思考到深度学习的过程,开始阶段的线上视频学习相对是比较简单的,线下师生见面课的学习内容相对是升华的部分,具备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会根据不同的学习场景、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在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的自主视频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采用案例分析和知识讲解为主;在课中阶段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采用ASK模型的线下分类方法进行引导和讲解。学生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之前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室环境,而在课前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寻找更舒适的环境进行学习,便于学生高效地掌握课前视频知识;在课中的教学环境也减少了教师生硬的讲解过程,因为学生有前期准备,师生在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过程就会增加更多的互动和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时间被动接受的过程,此环境更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学习质量。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完成学习过程的最终阶段,也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检验阶段。混合式教学一改传统教学单一的评价手段,而采用线上作业、线下作业和实践作业等多元混合评价为一体的手段。线上作业主要呈现为学生课前视频学习过程中的在线试题,只有学生答案正确,视频才可继续播放,因此有利地督促学生完成视频学习;线下作业有多种方式,包括试卷、写学习感受和心得等;实践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优劣的较好方式,可以通过学生演出责任小品、编写责任报纸、专题讲座、公益活动等方式呈现。通过上述评价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在充满乐趣和信心的过程中完成了课程的学习。

四、《企业社会责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反思

1.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优劣需要依据一套评价方法,从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对后续教学形成投射与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改变,呈现出难以精准把控的局面。传统教学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效果评价采用了线上、线下、实践三个维度的手段进行评价,多元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但依然会存在如下反思:首先,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会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实践作业需要学生采用演出责任小品、编写责任报纸、专题讲座、公益活动等活动展开,教师会作为评委、专家、引导者等身份出现,要求教师具备多元的素质和能力才可以评判和带领学生完成一系列作业;其次,教学效果的具体评价手段需要准确定位,本文笔者在《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中采用了线上、线下、实践三个维度,以及在实践环节通过责任小品、责任报纸、讲座等活动进行呈现,然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状态的学生可能对实践环境的具体手段会存在不同的适应性和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评价手段。2.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反馈七个教学要素,每个教学环节的高效推进都需要教学要素的科学配置,需要教学管理者进行教学全过程和全要素监控。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监控相对较为单一。然而,混合式教学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而且线下也呈现出多元引导教学模式,都会给教学监控增加难度。尤其是依靠师生自主完成的环节,监控的难度是较大的,比如学生完成线上作业可能会通过试错的方式得到答案,并非通过认真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而获得;教师在线下见面课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不当的教学方法甚至是敷衍学生,而非进行教学方法的认真设计;期末考核过程中责任小品的编排和演出草草了事,而非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展现。很多无人监控的环节是需要师生自觉完成的,虽然混合式教学体现出兴趣引导+知识植入的教学理念,大量的学生会出现“享受”学习的感觉,然而对于三观形成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自身的不稳定性可能会造成出现部分“投机取巧”“浑水摸鱼”的学生。同时,由于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也可能出现教师“逃避难度”的避难行为。因此,教学过程的合理监控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3.教学方法的改进。《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然而这些教学方法能否高效的承载相应的教学内容是需要反复检验的。比如,本课程的线上教学环节,均采用十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以案例分析和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核心知识点的授课,能否在视频中融入其他教学方法,以及视频的呈现方式能否改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

五、结语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全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活动的根本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为优先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主要目的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学发展的必然。然而,线上线下混合不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而是需要互为补充的化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过程监督、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还需要持续的探索。

作者:王峰 刘传俊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