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4-15 11:13:27

导语:多模式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多模式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多模式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抗恶性肿瘤药”章节为例,首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直接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然后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BL)师生共同讨论教学重难点,接着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BL)模拟典型病例的治疗过程,之后开展具体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实验课程学习,再采用以资源为导向的教学模式(RBL)让学生完成文献搜集、综述写作及汇报,最后由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进行评价。结果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接受程度良好,认可度较高,认为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总结、归纳能力,锻炼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结论将多模式教学法引入药理学课堂教学是可行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多模式教学法;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传统药理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传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在教学效果反馈中强调记忆、理解、掌握书本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终身教育观念在普及。单纯沿袭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可能会使大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不能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所学药学知识。鉴于此,我们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药理学课程教学。首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直接传授经验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结合学科前沿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相互沟通技巧;接着选取典型病例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basedLearning,CBL),让学生了解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之后开展具体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不仅加深对药物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形成临床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采用以资源为导向的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Learning,RBL),让学生根据论文主题独立搜集、加工、处理、利用及评价信息,强化学生思考和研究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本文以药理学课程“抗恶性肿瘤药”章节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5个方面对多模式教学法进行阐述。

1教学分析

1.1教学背景分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18年统计的全球癌症数据显示,到2018年预计全球新发恶性肿瘤1810万例,死亡960万例,其中中国占比世界第一,新增病例达21%(380.4万例)、死亡病例达24%(229.6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1]。近年来,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除手术和化疗外,就是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而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又面临耐药性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两大障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内分泌药物、免疫制剂等不断被研发出来用于临床,这给药理学传统教学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抗恶性肿瘤药物研发前沿,让教学贴近科研及临床实践,培养日后真正能胜任药学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1.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往往对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接受度很低,而对信息化教学、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接受度很高,因此在抗恶性肿瘤药物教学活动中,应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Flash动画、视频、思维导图等)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药理学课程时,会遇到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或已经遗忘的问题,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之整体化和系统化,进而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针对“抗恶性肿瘤药”章节,应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涉及的基础知识(如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1.3教学目标分析。本章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恶性肿瘤疾病概述,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分类、联合用药指导原则及各类临床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2)能力目标:具有对抗恶性肿瘤药物进行实验研究及临床处方分析、对药学服务对象开展用药咨询以及应对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耐药和不良反应情况的能力;(3)素质目标:强化学生健康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念,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锻炼自主学习及交流分享能力。因此,为避免传统教学活动中常见的“重形式轻技能”或“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我们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先以LBL教学模式讲授理论概念,以PBL教学模式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协作及沟通能力,再以CBL教学模式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实验提高科研和动手能力,最后以R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总结和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章3个层面(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对应的教学内容,需要5学时,分别如下。(1)知识内容(2学时,LBL结合PBL教学模式):①恶性肿瘤疾病概述,包括流行病学、诱发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等;②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包括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凋亡、细胞侵袭及转移等;③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包括作用机制、分类、耐药性及联合应用的基本原则等;④各类抗恶性肿瘤药(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激素类药、铂类药、分子靶向药)的代表药物基础知识,包括药物来源、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等。(2)能力内容(3学时):①案例分析训练(1学时,CBL教学模式):设计常见恶性肿瘤(如胃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以及慢性髓性白血病等)的典型病例,学生分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共同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并阐明理由,预判药物疗效、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等,最后进行归纳总结;②科研能力培养(1学时):结合具体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实验(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体外筛选法,包括CCK8、MTT、克隆形成法等),学生分小组操作,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完成详细的实验报告;③综合能力培养(1学时,RBL教学模式):针对该领域某一主题(如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的创新发展),学生分小组自主查阅文献、制作PPT、演讲讨论并总结形成文献综述。(3)素质内容(融入5学时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讲到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时,利用健康科普微电影、图片或书籍,强化学生健康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抗恶性肿瘤新药研发中。2.2教学模式设计。根据以上3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LBL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教材完善、理论完整、知识完备的优点,对于“抗恶性肿瘤药”章节基础理论教学,该模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2)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锻炼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3]。该模式使学生既获取了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又提升了自主学习和协调沟通能力,弥补了单纯LBL教学模式的不足。(3)CBL是以典型案例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在PBL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4],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较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分析思路和正确的处理方法。该模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4)RBL是以资源为导向、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5]。该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抗恶性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根据论文主题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并总结信息,是基于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一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信息搜索与筛选锻炼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3教学过程

3.1课前准备。课前两周将学习资源上传到蓝墨云班课,并预习通知。学生接到预习通知后,下载学习任务单、教学方案、动画、视频等信息化教学资源预先进行自主学习。“抗恶性肿瘤药”章节的学习任务单内容:(1)推荐阅读的书目及文献,让学生预习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2)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规范及示范视频,让学生预习相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科前沿设计的问题,提前让学生分组根据不同问题的背景及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并整合答案;(4)常见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提前让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病例查阅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治疗药物、治疗瓶颈等资料,确定药物治疗方案,并预判药物疗效、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5)与抗恶性肿瘤药物知识相关的研究主题,提前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主题(如化疗药物、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等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的专著和文献资料、制作PPT、准备课堂讲述及撰写文献综述。3.2课堂实施。首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LBL教学模式(1学时),直接简洁地传授经验性的抗恶性肿瘤药物基本知识和概念,内容涵盖恶性肿瘤疾病概述以及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分类、联合用药指导原则和各类临床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由于内容较丰富,以前教师在这个阶段以讲授为主,有些学生特别容易开小差甚至打瞌睡。现在教师会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声音、表情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重难点知识以直观的图片或动画呈现,讲解完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梳理,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然后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1学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的理解。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科前沿设计如下问题:恶性肿瘤有哪些新兴治疗方法?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的分子机制有哪些?抗恶性肿瘤药物有哪些最新作用靶点?解决肿瘤细胞耐药性的措施有哪些?各类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临床代表药物是如何发现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同类药物临床适应证、注意事项、药品不良反应有何异同?该类药物有哪些最新研究突破?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互动讨论的PBL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抗肿瘤药物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接着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CBL教学模式(1学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治疗过程,锻炼临床思维,深化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课前上传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典型案例[6],让学生根据病例信息及问题查阅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治疗药物、治疗瓶颈等资料;课堂上进行病情分析及用药分析汇报,共同讨论并确定治疗药物方案后,阐明选择药物的依据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与数据,并预判药物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对策等;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回顾授课内容和有关靶向治疗药物的问题,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深化学生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之后结合抗恶性肿瘤药物理论知识,开展具体的药理学实验(1学时),学生分小组操作,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完成详细的实验报告。例如,利用CellCountingKit-8(CCK-8)法进行抗恶性肿瘤药物体外筛选实验。针对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等问题,在课前上传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规范及示范视频,如无菌操作及注意事项,生物超净工作台、移液管、细胞培养瓶、酶标仪的使用方法等,减少或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锻炼了科研思维和操作技能。最后引入以资源为导向的RBL教学模式(1学时),让学生根据设置的主题(如抗恶性肿瘤药物靶点研究进展),利用图书馆资料以及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等现代化信息资源,从基础到临床全面搜集可参考的信息(包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治疗、线粒体靶向药物与肿瘤治疗、蛋白酶体抑制剂与肿瘤治疗等),撰写文献综述,并进行随堂演讲,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而且课堂讨论容易失去控制偏离主题。因此,教师在课外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时更新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并进行拓展学习;在课堂上则要注意控制节奏,合理安排时间,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讨论紧扣主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3.3课后提升。课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教师通过坐班答疑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点可进一步讲解。一方面,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文献综述和实验报告,总结学生在规范化书写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据课堂重难点布置课后测试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拓展所学知识。在这个环节,有些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处于疲倦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并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激励加分制度,以此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复习所学知识并查缺补漏弄懂其他未掌握的知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中,PBL讨论表现占10%,CBL讨论表现占10%,RBL文献综述占10%,实验报告占10%,课后测试成绩占10%,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10%。关于激励加分制度,当学生积极参与分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时给予相应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多模式教学中。

4教学评价

4.1问卷调查。参照文献[7-10],我们设计了针对药学本科班学生的调查问卷。本调查研究采取匿名形式,学生自愿参加,且不影响课程得分。第一部分为量表评分题,共设计了12个问题,包括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兴趣与积极性、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锻炼科研实践能力、提高合理利用资源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以致用能力、提高综合专业素养、更加愿意参与教学。根据Likert5级评分法,每个问题设置了5个选项,包括强烈反对、反对、中立、同意、非常同意,分别对应分值1、2、3、4、5。应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第二部分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进行评价,为今后优化教学提供参考。4.2调查结果。本研究共有21位药学本科班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的评分显著高于其他教学法(见图1),表明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的认可度较高,更愿意参与多模式教学。学生认为相较单一教学法,多模式教学法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对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素养,使自己在今后能更好地胜任药学类相关工作(见表1)。在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给予了正面评价(9位),认为其更加灵活有趣,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希望今后能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模式教学;然而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提出了质疑(2位),认为个体情况不同,且时间有限,多模式教学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总体来说,相较单一教学法,多模式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可显著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5.1多模式教学法的优势。本次课程将抗恶性肿瘤药物基础与临床知识紧密联系,设计了多模式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显著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LBL教学易于开展,采用生动直观的讲授形式,讲完后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使知识点系统化、连贯化,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2)PBL、CBL及RBL教学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沟通分享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与临床关系较密切、更新较快的知识;(3)科研实践可提升学生科研操作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锻炼科研思维。5.2多模式教学法的局限。尽管多模式教学法具有诸多优势,但真正实施起来也有一些局限之处。从教师角度来讲,对多模式教学法理解不深,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路不清晰,加之缺少合适的教材以及多模式教学自身的多变性等,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讲,多模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要做到这些需要较长时间的前期准备,有可能加重学习负担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多模式教学法对师生的专业水平及人文素质要求均较高,要想较好地实施难度较大,需要师生双方都投入很多精力,并进行良好互动。

6结语

结合药学学科特点及教学需求,我们探索出“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病例为辅助、以资源为依靠、以实践为支撑”的多模式教学法,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全面提高临床医学、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药理学教学质量。LBL、PBL、CBL、RBL与科研实践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若单独使用都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而有机结合应用,可帮助学生有效规避以前经常出现的高分低能、与临床需求脱节等问题。另外,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的过程中也能提高专业素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多模式教学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去劣存优,如可以通过制订教师激励计划及学生考核加分制度,有效促使师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多模式教学中。我们相信利用多模式教学法能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满足快速发展的医药学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BRAYF,FERLAYJ,SOERJOMATARAMI,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2018:Globocanestimatesofincidenceandmortalityworldwidefor36cancersin185countries[J].CACancerJClin,2018,68(6):394-424.

[2]汪进良,秦博宇,李晓燕,等.抗肿瘤药物治疗中三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2):124-126.

[3]岑彦艳,陈晓红,周红,等.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中PBL教学案例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3):312-314.

[4]耿燕娜,娄婷婷,武毅君,等.CBL教学法用于内分泌科临床药师教学实践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9,28(20):91-93.

[5]符培亮,陈羽中,陈松,等.探索R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06-107.

[6]镇学初,林芳.案例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孟文爽,陈哲,胡春阳,等.微博案例教学在临床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4,25(16):1530-1533.

[8]FOXBI,VARADARAJANR.Useoftwittertoencourageinteractioninamulti-campuspharmacymanagementcourse[J].AmJPharmEduc,2011,75(5):88.

[9]HALICO,LEED.Toblogornottoblog:Studentperceptionsofblogef-fectivenessforlearninginacollege-levelcourse[J].The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2010,13(4):206.

[10]HYOJEONGS,THOMASA.Studentperceptionsofcollaborativelear-ning,socialpresenceandsatisfactioninablendedlearning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criticalfactors[J].Computers&Education,2008,51(1):318.

作者:乐佳美 解伟 万国庆 王进 胡霞敏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