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2-05 10:35:11

导语:高职学前教育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学前教育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行动进行导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发散思维,增进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真正习得知识、技能。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针对《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尝试。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最早产生在德国,是指由师生共同根据教育目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而是在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学生自发自主自愿地探索、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一旁适时进行观察并适时地进行引导。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依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重点定位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以便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真正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第一步要确定学习的主题、目标、任务,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教学活动中;然后要引用大量幼儿园真实案例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知识。

二、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单一,书本外补充不足。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根据学情先后更改了三个版本的教材,虽然教材相对于之前的内容增添了一些案例,增强了课程的丰富性、趣味性,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过于枯燥,仅仅依靠书本讲授知识还是略显单薄。例如,讲到学前儿童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时,学生难以理解其内涵,这时需要大量使用具体形象的图片、教具等辅助教学,单纯地讲解课本,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难度很大,因此,笔者对本校学生《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进行了成绩分析,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失分最多的题目就是论述题,对学生的卷面答题情况进行了文本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点都可以罗列正确,但不能围绕要点展开说明,正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不够。(二)教学模式传统,对学生的吸引力欠缺。《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本质上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本门学科大多使用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师通过对学生单向传授的形式在有效的学时内将知识点及经典案例传授给学生,在增加了课堂教学枯燥性、晦涩性的同时,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意义,侧重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三)缺乏实践性教学经验。由于高职院校学时与本科院校相比较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门类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综合考虑,我校《学前教育学》课程学时定为36学时,但由于本课程内容模块涵盖繁多,大部分学时都用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学时用于学生的实践上。(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缺乏公平性。一般情况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都以闭卷考试为主,将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最终衡量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一味地重视考试成绩,只能使教学内容偏向于知识讲解,而与职业教育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现阶段需要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为本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力度,适应更好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改进措施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并且在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实践应用的全方位教育,将传统的以考试为唯一的检验标准转为应用实际的技能、素养提升,真实落实职业教育“理论有用,能力为重”的理念,创新高职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因学施教。在课堂上,转变课堂的主体,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启发者;学生实现从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一身份转变。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从“教会学生”转变为“如何学习”,将教学过程中重教师“教法”转变为重学生“学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索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启发者、引导者的作用,重在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或深或浅的要求,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深入思考、学习的探究性问题;对于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可以提出难度稍低的任务要求,总之,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习得、有所收获,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自体验教学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眼、耳、脑、手等各种感官体验学习的乐趣,这一特色区别于传统课程,并贯穿于行动导向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上课前,教师往往通过教学案例,引入课程,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真正地在过程中体会学习、学有所获而不是直接从教师口中获得知识的结果。这种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在交流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合作交流,增进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家园合作主题时,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与家长交流时的注意事项,不如通过问题情境设定,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最后小组代表陈述小组观点,全班同学共同总结,学习效果甚好。(三)编订校本教材及配套学习手册。笔者编制了以学生“学”的角度为出发点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并辅以配套《学前教育学学习手册》(以下简称为《手册》),该《手册》将书本的内容分为不同的“任务”,根据课本中的知识性质,《手册》中任务的具体形式也不同。以《学前教育学》教材“第十章幼儿园环境创设”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无非就是将环境创设的内涵、重要性、原则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若是将课堂气氛呈现生动,再辅以案例进行教学,但这种模式本质上课堂的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手册》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确定主题名称———小组成员分工情况———环创作品呈现(完整图片打印)———材料呈现———制作过程介绍———教育价值说明———交流评价。采用《手册》以后,学生要分组进行小组任务,小组成员要进行集中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共同将知识转化为行为呈现环创作品,介绍制作过程及教育价值,在评价交流环节,各小组之间可以互评,学生积极性高。在学生执行《手册》任务的同时,切实地感受到幼师工作的内容及幼教工作的艰辛,在完成任务呈现作品时,体会到了幼师工作的价值和真正意义,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的教育信念和职业认同感,实现从学生的角色向幼儿教师角色的逐渐过渡。(四)融合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应用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然后进行教学。例如新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部分、情境分析部分、案例分析部分、活动设计部分、探究学习部分等。不同的学习模块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教师“讲”和学生自主“学”的比例。例如介绍学前教育思想时,可以将各流派思想介绍以任务形式分给学生小组,学生课下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准备讲课稿和PPT,课堂上交流,教师总结评析。教师在此环节也能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对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我校在不断完善微课教育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教学可以利用微课资源,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通过微课随时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实现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微课在课堂上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也弥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扩充了学习资源。(五)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堂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只要在学生进行小组任务或是汇报小组项目时适时引导和指点就可以了,表面上看起来教师是“减负了”,实则不然。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准备比传统课堂上更多的资料和知识储备以外,教师还需要随时关注课堂,记录每个环节学生的问题并要逐一解答,并且监控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度,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至少上台发言一次。因此,为了营造活跃而有秩序的课堂,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从重考试到重能力。在课程评价中以“实用”为原则,以免出现平时学习不认知考前突击、一时侥幸考试作弊、对知识点不理解死记硬背而取得高分影响教育公平的现象出现,弱化笔试考试成绩比重,增加学生能力测评的权重,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以我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成绩评价为例:学科总评=平时成绩*40+笔试考试*60;平时成绩=考勤*10+课堂表现*50+作业*40。学科的总成绩取决于测查学生知识积累情况的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包含出勤情况、课堂的表现情况(包含小组活动任务参与情况等)及作业(包含《手册》内容)的完成情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习得。

参考文献:

[1]尹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24):12-13.

[2]黄婧嫦.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7,15(5):177-178.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刘一凡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