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下的基础日语教学法探索
时间:2022-02-15 09:53:49
导语:认知语言学下的基础日语教学法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理论和语言学融合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产物,认知语言学对于解决日语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本文探讨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基础日语教学当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基础日语;教学方法
1.国内研究现状
认知语言学理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欧美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果。随着多学科间的渗透,其研究成果正日渐被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比如Dirven和Niemeier主编的《应用认知语言学》、Achard和Niemeier主编的《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Robinson和NickEllis主编的《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手册》,这些论著都是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结晶。日本学者在欧美学者的基础上也做出了这方面的研究,松本曜主编的《認知意味論》,籾山洋介主编了《認知意味論のしくみ》。中国的相关学者正也积极的进行着研究,在英语和汉语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成果。我国已召开多次中国认知语言学会。2008年9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池上嘉彦和潘钧主编的《认知语言学入门》,在此基础上认知语言学理论正逐步应用于日语教学之中,为解决日语教学中的难点提供了全新的理念。
2.研究的定位和方法
本论文以推进高校日语教学发展为立足点,定位日语专业基础日语的实际教学。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在教学中探索认识语言学角度的基础日语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期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高校日语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略尽绵薄之力。
3.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由认知理论和语言学知识相融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理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不是一种单纯的、独立的能力,是与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语义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和角度,着重诠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间的密切联系。由于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表达形式同含义概念关联起来,强调思维与语言的内在联系,所以日语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于日语难点的理解,记忆“特例”等都具有前所未有的好效果。认知语言学对于解决日语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对于某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能从思维的深度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本文探讨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基础日语教学当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4.认知语言学和基础日语教学
4.1在基础日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校日语专业中,零起点学生们的基础日语课的教学中,日语语法是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日语中有关格助词和助词的概念和用法是在母语中从未出现过相类似的语法,是最难理解的。因为格助词和助词的词义众多,在不同的条件下表达不同的意思,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格助词和助词的各个词义和作用是零散的讲授,出现的顺序和时间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方案性。对于大多数的零起点学生而来说,格助词和助词是很难理解和迅速掌握的。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当中,认为格助词和助词的很多义项围绕形成了一个原型义项的网络,这些义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先对这个格助词的原型意义进行教学,然后按照由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进行模糊化的理解,对其它的义项进行链接,最后再进行总体的归纳。比如在日语中有很多意义相近但用法却千差万别的格助词,比如让众多学生迷惑的表示地点的格助词、表示移动方向的格助词、表示对象的格助词、表示归结点的格助词等的区别。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逆向的方式,使用了全新角度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反的方式,以格助词之间的意义关联为出发点,把格助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介绍,由语言的应用者根据时态、语态、意义等条件来选取合适的格助词和助词进行应用,使学生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体会并掌握格助词和助词的用法和区别。
4.1.1认知理论与助动词教学
在助动词意义辨析这一难点中,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教学方法同样披荆斩棘,让问题豁然开朗。在日语中有很多的助动词有多重语法意义,让学生琢磨不透。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遇到某个格助词的一条用法就单独讲解一条,虽然学生当场可以很清楚、方便、简单的学习和进而掌握这一个知识点,但在出现某个助动词形式比较多,意义比较繁杂的时候,学生就很难做到清晰地分门别类的归纳变形和意义,更无法清楚有效的记忆了。进而无法理解掌握并将其灵活、适当的运用到实践中。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教学方法中,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把助动词作为实词来讲解,清楚的说明它的含义,在这种条件下的含义区分是十分清晰明了的。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实词虚化的转变机制和语法功能等。因为在发生转变时,实词的某些意思和用法不会发生变化,学生可以按照实词的意义和特征,将助动词之间的不同点分门别类,能够做到清楚的记忆和区分使用,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4.1.2认知理论与自他表达
作为日语专业的零起点学生来说,日语的自他动词是比较难理解的语法现象。明明自他动词都会使用自己特定的格助词,但也经常会遇到不遵循规律的情况。教师在授课中经常简化知识点,来方便学生记忆和掌握,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各种特视情况和难题。所以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教学法时很有必要的,也是解决这一授课中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可以从原型义项出发来解释这一语法现象,先把语义做出渐进性的解释,然后再统一解答具体的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2在基础日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4.2.1隐喻
认知语言学原理中分为三种隐喻方式:①比喻。比喻是指在两个相似事物中,用一个事物的概念来表达另一个事物。学生可以用母语中的概念来理解日语中的词汇,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新的词汇。②转喻。是指两个事物有相近的关系,在概念上具有某些关联性。学生在学习基本词汇的同时也可以扩展这个词汇的外延词,可以使学生方便快捷的扩大记忆的词汇量。③提喻。是指运用词语的一般意思来表达其内含义。应用这种概念可以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日语词汇,可以掌握词汇的深层次的意义和用法,在学习中做到事半功倍。
4.2.2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基本层次范畴描述的是最普遍到最特殊的过渡位置的概念,最普遍的范畴称为上位范畴,最特殊的则称为下位范畴。比如宝石称为上位范畴,宝石中的玉石、钻石等就是属于基本层次范畴,而玉石中的和田玉等就属于下位范畴。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基础日语词汇教学要让学生首先理解并掌握基本范畴的词汇然后再分别向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扩展,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层次清晰的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类,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汇尽量归纳总结,再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详细划分。比如在授课中可以集中讲授食品、运动、文具、服装等词汇。
4.3在基础日语会话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人和日本人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了中国人在使用日语进行会话交际时产生种种问题。日语、反映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在学习和理解是肯定会遇到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在应用时更是困难重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入理解日本人在语言深层的认知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解决问题。日语语言处于相对狭小的“高语境”环境中,具有表达简洁凝练的特点。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一个短句中既没有生词,也没有复杂的语法,但学生却把握不好它的意思。越简单越短小的句子表达的意义就越多种多样,让人无法准确理解,这是日语最让学生头疼的一个特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的。徐昌华对日本人认知模式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语言上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虽然目前还没有对日语的认知特点同日语表达特点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和探索势必为日语教学和学习提供强大的支持,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日语的认知特点和日语的表达特点。突破目前学生从中国人的思维出发去使用日语这一历史性的重大难题,使学生能够以日本人的方式去应用基本的日语表达。这对基础日语乃至整个日语界的教学和学习来说都会达到历史性的飞跃。
5.总结
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知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认知语言学理论能从认知和思维的高度解释清楚令学生迷惑不解的问题,在解决传统基础日语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方面非常有效。在基础日语课堂中引入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难题面前豁然开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是日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明智选择。
作者:岳晟婷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洁.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现代外语,2012,2.
[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外语,2009,9.
[3]朱立霞.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三峡大学学报,2010,1.
[4]管静.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课题与反思.教育教学论坛,2015,8.
[5]赵焉如.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日语学习的指导作用初探.咸宁学院学报,2011,8.
- 上一篇: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的新机制
- 下一篇:论安全生产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