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时间:2022-02-14 11:17:03
导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适度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问题意识,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注意,探究式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决定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和实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新时期,面对95后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在教学中面临新的挑战。有学者指出“原理”课存在“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理论性强、政治性强,部分学生学习兴起不浓”的特点,[1]与此同时,“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学识、教学技能要求高,而新时期的学生习惯于手机、电脑的生活,对于理论缺乏兴趣,大学的专业化教育程度高,导致大学生对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这些新挑战,笔者尝试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探究式教学古已有之,无论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还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都可视为探究式教学的典范。康德也曾指出,“愿意学习哲学推理的人,只可把一切哲学体系看作理性使用的历史,看作训练他哲学才能的对象。”[2]。这些先哲都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哲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学习,更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伴随近代大学的诞生,教育也从传统的贵族教育,走向平民教育,教育也日益专业化、标准化。教育的大众化,也隐含着教学方式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的模式化、专业化对于普及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容易导致教学方法的程序化,学生的知识训练,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能力的培养却受到忽视。20世纪初,针对当时美国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讲授,忽视引导,重知识的学习,轻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化,学生缺乏思考能力等现象。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在1909年就批评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忽视教学的过程性教学方法。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提出思维的五步法,杜威的思维五步法:(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4)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3]179继杜威之后,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学家施瓦布,1961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提出探究式学习的理念。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尽管一切思维的结果都归结为知识,但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服从它在思维中的应用。”[3]171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的运用,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由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教师主导、传授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激发;由传统的记笔记、背答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更有利教学效果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减少传授式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教学法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实践中。在公共课中,尤其是在“原理”课中,探索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还比较少见。近年来宁波大学在全校广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的推广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笔者尝试将探究式教学法与”原理”课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原理”课焕发了新的活力,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在“原理”课的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个主题设置相应的议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参照经典的探究式课程的设置,有所取舍的设计相关教学步骤,赋予”原理”课教学以时代感,新鲜感。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采用了以下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转变
探究式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学目标的提升,这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在“原理”的教材中,教学目的和要求强调知识的学习,例如,绪论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就必须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相关的知识。很多学生反映,”原理”课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无用,而无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与生活无关。教学倘若要生动起来,就必须将“原理”课的学习与研究、思考甚至生活联系起来,探究式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是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以问题为导向,设定教学方案
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的关键在于探究主题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设定探究的主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探究式的主题。在确定主题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现状,兴趣点,专业背景,困惑。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主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教师在设置主题时,要根据授课的难点和重点,将主题的设置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例如,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原理”课的质疑、抵触情绪,第一堂课对教学的过程尤为重要,倘若第一堂课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后续的教学就容易将探究式教学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参与,转换为被动应付。因此,笔者在第一堂课设置了“马克思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这个主题。具体操作如下:讨论你心中的马克思是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尽管没有学生不知道马克思,但是马克思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并不清楚。顺势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尤其强调马克思的大学生活,让学生重新认识有血有肉、情感激烈的马克思。初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以后,第二堂课,就进一步解决,马克思是否与我们有关这个话题,任意举例请学生分析,比如讨论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的答案,基本是可以归结为,尽管问题很严重,但是我们一定能解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观点,正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这就顺其自然的导引出,第二个结论,马克思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就活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样马克思就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继而展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的课程讲述。通过讲述马克思的大学生活来拉近马克思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使马克思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分析,进一步拉近学生与马克思的距离,这样“原理”课就不仅仅是原理,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马克思也不再遥不可及。除了教师主动设置探究的主题意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主题。教师无论在年龄、成长的环境、经历与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设置的探究主题,很容易导致学生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好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源于学生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讨论历史唯物史观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学作品,人物传记都强调历史中的英雄主义,倘若按照个人英雄主义的思路,每个人都努力成为英雄,不就变成了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发展,二者在逻辑上是不是一样的?还有学生在讨论经济学部分的时候,提出为什么资本家是不是受害者?资本家的慈善是不是真慈善?等问题。这属于学生自主的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进行顺利的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公布自己的QQ号或者邮箱,鼓励学生有疑问发邮件或者通过QQ交流,倘若问题比较普遍,就将问题上升为课堂讨论的主题,由学生先讲述自己的疑惑,鼓励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三)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
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相应的材料,使得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图书馆、网络、报纸等载体,自主收集相关内容。课堂讨论,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以自由结合为主要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讨论组,参与课堂讨论,也可根据实际的人数,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课堂讨论是探究式课程的关键,在讨论中,尊重学生的特性,不打断学生的发言,鼓励、引导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是讨论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表扬和引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
(四)完善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评价机制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当前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上升为百分之五十的条件下,学生尤为重视平时的成绩。在上课之初,就应公开评价的方式,比重,同时可以让学生随时查询,做到全过程的透明化。这就意味着积极发言的学生,平时成绩应该有所表现,有疑问的同学也应该予以适当的鼓励,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更应该以其他方式来考核,比如写论文,写读后感等。这要求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时予以记录,同时要求教师设置多种评价方式,避免考核方式不透明,考核结果不公平的局面出现,使得最终的成绩具有说服力,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每个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和认可,是探究式课程能够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将探究式教学法的理念渗透进“原理”课的教学中,“原理”课从之前的传授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以探讨、研究问题为主,教授讲授为辅。教学过程呈现出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的场面,这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尽管探究式教学法在“原理”课的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重视探究式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教学方式,也不意味着探究式教学能够解决”原理”课教学的一切困难,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仍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探究式教学并不是万能良药,其运用有一定的限度。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采取探究式教学,不仅课时量不够、授课内容不允许,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课业负担,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原理”课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的传授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可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式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是否选择探究式教学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决定。使用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放弃讲授式教学,在学习某些知识性的课程时,讲授式教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成功的基础是讲授式知识传授。只有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相关的讨论和探究,否则为了探究而探究,就是一场教学的闹剧,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造成教师的失职。其次,在具体采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宜采取教条的方式,将探究式的五步法全部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问题的设定具有随机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的问题,是否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如何收集要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照搬探究式教学的规定步骤,不仅不能达到探究式的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最后,探究式教学法的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限度。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服从于教学效果,服从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倘若以学生的发言或者活跃程度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对于没有机会发言或者不擅长表达学生来说,就很难衡量学习的效果,造成评价的不公平,从而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这也就意味着评价的方式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考核中针对没有机会发言或者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学生,可以提交小论文或者读后感,来获取相应的分数。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服务于教学的目的,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限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尝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者:司强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延岚,吕雪芳.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53-55.
[2]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
[3]约旃•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
- 上一篇: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管理内在动力的对策
- 下一篇:网络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