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2-03-02 04:05:10

导语:“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教学方法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然而,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课程教育目标的模糊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重知识轻德育的倾向等问题,存在对“课程思政”必要性、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困惑。本文通过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课程思政”在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构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教育学“课程思政”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学;教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同时明确指出,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共同发挥协同作用。教师要在每门课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开始“课程思政”的建设,促进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着力转变现状,强调以专业教学为主,以人为本。高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2004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4],开启了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之路。改革重点是将中小学德育建设课程转为大中小各类学校的德育全课程一体化,推进全体学生、全部课程育人格局的升级。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思政课程,通过思政课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程思政”的产生和发展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有着紧密联系,其概念的提出是源自思政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经验,即在高校课程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原来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只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覆盖面小且教学时间短,学生未能全部掌握思政课程科学内涵。在后续的改革中,提出“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学融合,在专业中体现思政课程,在思政课程中升华专业课程,可使二者形成统一的有机体。“课程思政”的内涵宏观层面指的是学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是一种全方位形成合力的综合教育方式。微观层面指的是学校在开设的思想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他课程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5],使用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其他课程的教学。(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教育学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在课程目标设计中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淡化了思想意识情感的设计和思考;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过分强调卷面成绩的重要,忽视了思想态度情感的考察,导致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学习科学知识为主。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弱化了对教育职业的感性认识,缺乏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将主要教授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知识点,导致学生缺乏对于教育、教师的感性认知。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教育学后,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课外家教的经历,绝大多数未在课外实践,对教育职业学生缺乏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对教育的内在规律缺乏认知,影响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发展。究其原因,首先,多数高校缺乏附属中小学,学生培养方案不够完善、教师人数少等。其次,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占教学总时间的比例较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三是当前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对口职业较少,导致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兴趣不高,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对部分已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师范类学生总体满意,但与过去毕业的师范类学生相比,当前毕业的师范类学生思想状态不稳定,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却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学习,自身授课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在招录新教师后的第一件事是进行教师岗前培训。究其原因,首先,大部分师范类学生表示学习教育学课程对于毕业后从事的教学工作没有实质性帮助,表现出师范类专业与当前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学生在学习教育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难以树立对教育行业的情感。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教学的意义

教育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论述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相关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基本理论问题。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如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唯物主义、事物的发展规律等哲学思想,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实现教育学科立德树人思想实践,进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教育学中课程思政的内涵、教学模式、方法、思政要素等相关研究处于起步状态,这与“课程思政”的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课程思政”与教育学的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锻炼道德品质,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为人师表。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当今社会发展较快,知识更新与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差距,出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淡化、教师体罚学生、教师违纪违法等现象。通过课程思政与教育学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热爱,把握教育学生的规律,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高尚情操,为成为合格教师打下基础。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教授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存在矛盾,认为专业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归根结底,需要提高教师认识,使其理解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思想基础,是在其他学科的发展认识中提升总结出的精华。“课程思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教育学理论相结合,并可指导教育教学,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以及改革趋势。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教学的实践

(一)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影响向学生传递哲学思想的效果。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取得实实在在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专业教师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著作作为首要的学习课程[2],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起学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两者相辅相成。让专业课教师掌握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并且时刻有危机感,建立末位末尾淘汰制,保证教师队伍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在具体实践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读原著,悟原理”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时领导干部带头讲课,传达思想政治领域的重要论述,形成时刻学习的习惯。在专业技能培训之外,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培训教育,邀请党校、宣讲团等专业机构的教师进行授课,确保教师思想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二)以备课为基础,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执行力。教师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将其内涵融入教育学教案中,认真备课,加强教学内容的建设,确保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执行能力。第一,深入了解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专业学科知识和课程思政方面的各部分章节,梳理出专业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找准内容和价值观的契合点,熟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教学方式和基本原理,进而挖掘教育学基本观点与思政哲学思想的有机融合。其次,学科的发展与社会教育息息相关,教师需要了解各行各业,把握行业发展基本方向,了解行业发展的哲学基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兴趣爱好和思维状态,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思政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讲授。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主要考核教师能否从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对学生细致了解和深入研究,才能合理设置思政课程的科目,教学内容的选择,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第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相互合作、参与分析的理念,避免形成不良的道德习惯。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健全学生思想,筑牢理想信念,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形成对政治和文化的认同。教学方法着眼于解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模糊点和关注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应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条件,将疑惑的知识点逐一解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思政课程的哲学思想。(三)强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领悟。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强化课程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领悟。第一,教师道德的示范带动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态度友好,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较为积极;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态度蛮横,独断专行,就会导致学生精神紧张,学习效果差;如果教师教学采用放任不管的方式,就会导致学生无纪律、无组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积极向上的状态,以民主的形式对待学生。同时教师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课堂上的道德榜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引导规范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营造课堂氛围,间接渗透思政思想。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掌握知识。学生之间加强合作,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度,促进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工作风气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营造友善的课堂氛围,培养关心关爱他人的优良风气。(四)构建课外辅导模式,扩大课程思政的传播范围。课外辅导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合理利用课外辅导,可以有效地将课程思政由课堂拓展到课堂外。课外答疑过程是教师基于对教育行业的热爱,出于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课堂外的辅导。答疑过程可以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师生之间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外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对于学习在课外遇到的问题,教师积极给予解答,这正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实践。这样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比教师口头讲授更加有效,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课程思政的感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教师制定好教育学课程思政问题提出的方向,师生共同探讨,自主展开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学习的人。(五)优化教学过程评价模式,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以课程成绩的检查和评价为主。以往的过程评价注重于专业课程成绩的考察,为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需在评价环节增加对思政思想掌握的考察。这对于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思政”经验,促进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是教师在考核学生过程中结合课程设置融入思政内容的题目,将考试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形成发散的考题。既要考察专业知识,又要考察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是在考核评定中坚持思政要求,践行师德师风。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学习具有较为显著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成绩评定环节,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追求知识的真谛。将参考答案正确与否与解题思路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将哲学思维贯彻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中,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思想政治的提升。

四、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高校落实德育的创新理念,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促进高校的综合教育工作,而且可以优化专业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课程、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落实国家支持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还需要一线教师自觉增强课程的思想政治意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形成教育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邱启光,刘志伟.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学园,2019(12):90-91.

[2]陈伟.新时代高校在线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5):153-157.

[3]宁致璇,等.成人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智库时代,2020(16):100-102.

[4]罗仲尤,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5]戎静.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剖析与路径探索——基于安徽省2297名高职学生德育现状的问卷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57-61.

作者:韦仕英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