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时间:2022-02-05 10:59:38

导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课程、是以造就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是踊跃提倡孩子们以摸索探究生活实践为主的学习,因此增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研讨具备重大意义。本文将以教育科学版教材为例,从教材编写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出发,介绍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期让孩子们增加对科学实质的了解,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课程、是以造就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提倡孩子们以摸索探究生活实践为主的学习,因此增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研讨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科学教材不一,使用最普遍的属教育科学版科学教材,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探析。现阶段科学课程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课程内容不完善,师资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而最根本的就是弄清楚科学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教学

一、专业教科书的总体编辑思想

(一)科学素养是小学生的宗旨;(二)重点是转变学生们学习、思维等方式方法;(三)开展并实施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四)构成1+1>2的思想,突出整体的效果;(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总宗旨密不可分,强调课程内容要紧贴生活,从身边事物着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活的方式方法,多举行实践活动,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科学素质素养是培养的主要目的,为了孩子们今后继续深造、成为有用的人做铺垫。受过小学科学的教育,孩子们能够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基本的科学文化、明白科学是经过无数的实验探索发现并总结出来的,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方式,不被旧习惯所束缚,养成良好的科学实践探究精神,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首先需要达到的目标氛围四大项: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科学情感态度、环境目标,第一项即是对于每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的阐述;第二项是一个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一般实验是经过提出假设、设置实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的步骤;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即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有初步的认识。基于我国课程的三维目标,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概念,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讨论,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乐趣,从而培养其探究创新精神。

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小学科学课程在每个人的教育生涯中起着引领、铺垫、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主要体现其基础性,通过初步接触小学科学知识,逐渐提高认知身边事物的性,掌握其特征和性质,对实验过程探究方法(观察学习等)有个初步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素养。(二)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重视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探究活动的基本技能,从而发现并提出他们自己的疑问,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三)综合性。不同领域的知识板块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不能抛开整体而关注单个。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四大不同的板块内容,其中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方法应综合起来,不同领域知识相融合、不同领域的方法相融合、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同时吸取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技能与方法,这才是教学技能与方法的综合与渗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基础启蒙性课程,能够看出科学课程的知识概念是要合乎孩子们的理解认知能力,内容难度适中,让孩子们感受探究的乐趣。同时又将其定性为活动性以及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科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索发现、质疑创新,不断地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与疑虑,为社会生活服务,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探讨

小学科学课程分为四大板块,由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物质的科学板块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据重大比例。科学课程内容上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小学划分为三个学段,明确了每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细致丰富,同时在内容一块设计了活动意见与建议,使教职工们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参考,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尽管这一内容对新进教师有指导效果,但让教师们的创造性得到禁锢,从而致使教学效率降低,此外,容易使教师拘泥于课程标准,孩子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从而影响孩子们科学素质发展。小学科学课是以掌握实践探究方法,不断寻求科学知识的活动课程,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兴趣,教师也需要有一定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的四大板块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渗透,注重科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课程内容上也体现综合性特征,通过“知道”“观察”“举例说明”可以发现小学科学课程不是传统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注重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渗透,孩子们通过语文课,益于科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板块、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基于生命科学的教学生命科学是小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起始,世界上的生物皆有生命。美丽的花、绿油油的草、可爱的小白兔、小猫咪、乌龟、飞鸟、金鱼、猪、牛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的特点,他们对此内容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其特点实施教学。生命科学中的许多生物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此部分的教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以实物展示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多个维度,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信息。这种实物展示的直观学习机会要比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更具有真实感、直观感。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含收集信息、整合资料、设定活动范围及场所等。例如教师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高年级《校园生物分布图》这课时,教师要进行学前分析包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实物材料的准备:蚂蚁、蚂蚱、野花、天牛等,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得更多、观察得更多,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实施生物大搜索行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注意小组分配要符合同一组不同类型、不同组之间相同水平原则,大家共同实际体验,共同收集生物并记录,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每位同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有果树、昆虫、小草等,在学生实际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同时提醒学生们注意:同学们收集的实物属于什么类别,注意依据每种植物、动物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花的颜色、鸟的颜色等。学生这样在老师的一步步指示及引导下,很快就能掌握其中的真理。教师除了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观察外,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更远处亲近大自然,接触更多不常见的生物,开阔视野。例如在学习对猴的认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动物园对猴进行观察,并设计趣味性的活动,令学生参与其中,并了解猴的习性。教学中还可使用角色扮演卡,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忠爱科学、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意识。教师通过活动的介绍引入主题,在参观中学生了解猴的相关知识和习性,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来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二)基于物质科学的教学物质科学是小学科学课本占比最大的内容,其中主要6大概念是:材料具备一定的性质和功能,物体具有其特征特点;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的气体,其性质是混合物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液体,属于单一的物质;可以用方向、方位以及速度的快慢来表述一种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力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转变;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多样如热、电、磁、声等[1]。认识物质、了解世界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目标。针对物质科学的教学,教师是主导者,应引导学生用基本的观察方法来记录物体的特征、性质以及状态,其次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基本测量用具的运用方法、特征,最终运用这些方法分出不同类物体。教师在实际小学科学课堂上,可进行下列探究实验: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收集;说说身边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观察不同液体:牛奶、醋、糖水、油等,尝试总结他们的共同特征。物质科学首先需要一定科学概念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原有认识上学习物质具体的性质、概念,要在科学大概念观照下,注意各细科学概念的整合,同时注重设计提问导入环节,探究合适的问题,激起孩子们的乐趣,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数据,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得出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和消化,着重培养孩子们科学观察探究技能。(三)基于地球与宇宙的教学地球与宇宙知识集中在高年级阶段,孩子思维正位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阶段,由于地球与宇宙知识难以在课堂上呈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感到比较棘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大量模拟实验,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的梯度性,需遵循“能力现行,概念后置”的原则[2](先完成活动或实验,再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此部分的知识正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此部分的教学应进行适当构建+模拟,例如讲《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可先对地球的运动进行构建假想,看看地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其次查找相关资料验证假说,最后模拟实验,更加直观地对其总结、加深印象。此部分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和逻辑推理等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四)基于技术与工程的教学技术与工程科学内容是后来修订版所加内容,穿插于前三大领域之中,是现阶段科学教育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技术与工程也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这部分内容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多动手动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对《设计制作小赛车》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赛车的相关信息,协助孩子们创建原始模型的概念,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们思维进行碰撞,扩充学生们的知识面,其次在学生对小赛车产生疑问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小赛车的原理,如何发动运作的,然后写出设计思路,再次设计方案制作小赛车,在设计中要调动孩子们积极动脑、踊跃思索,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探讨,擦出思想的火花,进而根据方案作出规划,最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会持续探究,使课堂活动更具拓展性。这样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探究能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五、对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的看法及建议

(一)摸索并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如今的教材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还包含思维方式、能力体系、道德信念等。教材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固定准则,老师课前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自己要有创新能力,思考并设计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制定恰当的方案,忌照本宣科。(二)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我国科学家陶行知在很早就有了“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的观点,生活中充满了科学、而科学终将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中。科学课本不是授课的唯一,不能一头钻进去,学会适当运用课本;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特征、特色、文化,教育者若将知识与本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会“乐”起来、“学”起来,课堂会“活”起来、“动”起来。相反,教育者若一味地以课本为目标照本宣科,就丝毫没有教育的意义,同时自身发展也会受限,同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一样有影响。内容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体会并理解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同时增强孩子们的学习趣味性,有利于培育孩子们的学科素养。亲历性的学习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生活、感受科学,增加其印象,学生自然就领悟到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来探索科学的奥秘。(三)将科学史与科学课堂相结合。科学史是了解科学的前提,为更好地科学学习做铺垫。个人认为学历史是明智,而了解科学史是学智。每一位科学家都有一段艰辛的路程,如同长征是党的艰辛路途。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坚韧不拔、不被现实打败的气概极为重要。与把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纳入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中,更能凸显科学文化的魅力、科学知识的精深,让孩子们意识到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科学是在不断假设并实验检验的循环过程,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得到的真结论,让学生不要害怕失败,而要学会失败,从中汲取经验走向成功。(四)教师应具有创新制作各种教具的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越发“凶猛”,基础教育的科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当下发展现状,技术与工程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国外有专门制定了小学技术标准,可见其重要性。由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教育者要重视孩子们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技能培训。教育者应善于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以创新理念为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对教具进行制作,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在实践制作中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奥秘,加强孩子们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及把握,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科学学科技能、培养孩子们学科科学素质。(五)课后作业分层化。学生群体能力各不相同,吸收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因人而异,有同学可能你一说他就能明白,而有的却说好几遍也没能听懂,这就需要教育者依据各层次的学生特点,制定各层次的小学科学课后延伸作业。教师讲作业可分三个层次,给进步生布置稍微简单的作业,给中等生布置一般作业,给优等生布置拔高的作业,这样不只是提高了进步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培养他们自信心、能够脚踏实地、逐渐赶上班上优等生,同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位同学都能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作为有能力的人。

六、结语

综上,在进行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前,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熟知其知识框架、章节内容,弄清各知识间的关联,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行为。科学课堂要达到既高效又充满活力,教育者要依据各同板块的内容、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创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及“发现、探究、运用”三步基本教学过程,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实验活动,融科学史于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科学知识探索实验以及实践的过程,领悟科学中的奥秘,积极发现并寻找生活实际中的科学,同时将科学学问适当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处理生活中疑惑,让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得以实现。

作者:张璐 石曙东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