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
时间:2022-09-28 10:16:37
导语:探析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以图导学”的意义以及“以图导学”在地理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利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以图导学”地理空间概念
一、“以图导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的意义
利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能够直观地将教学知识进行阐述,符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需求,体现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以图导学”一般都是利用插图、地图、地理图片、填充图等形式进行的知识引导,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的对地理知识进行揭示,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效率。初中地理教学是引导学生看世界、看地球的眼睛。由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地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生疏,使得学生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知识构建。利用“以图导学”能够系统、客观地揭示地理地貌、地理气候以及人文特点,帮助学生感受地理事物规律。通过生动的人文风俗、国土疆域、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图导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热情
积极的利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是地理教学工作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出发,将教学知识融于图片之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图将“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三种肤色人的图片,利用投影仪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并且积极地向学生进行询问“请大家观察一下,不同肤色人们之间的特征以及区别?”学生们在教师的带动下,生动直观的掌握了“黄种人肤色淡黄、头发黑直、眼珠黑、脸型扁平;白种人头发黄而卷、眼珠灰蓝、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黑种人头发卷曲、眼珠黑、嘴唇厚”相关知识。利用教学图片的形式,直观地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掌握教学知识。
三、“以图导学”增强学生地理空间概念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把握学生的客观生理特点,积极地针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初中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知识时,对于相对晦涩的知识并不能高效的掌握,并且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较为模糊。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更加争强好胜。教师就可以积极地把握学生的客观特点,积极地利用填图游戏进行情境穿射,在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分布》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世界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进行填空游戏。教师可以先给予学生5分钟记忆时间,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填空比拼,每组获胜的同学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加分。积极地利用填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游戏情境,在夯实学生针对“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地理空间概念。
四、“以图导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地理感知力的同时,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并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提贴切实际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更多的地理经验。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时,教师可以积极针对“黄河流向地形图”带领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以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掌握了“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河口,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桃花峪”。此时此刻教师便可以积极的引入实际的问题,“请问同学们为什么黄河的流向是从西向东流呢?歌曲中所唱的大河向东流有什么地理依据呢?”通过学生们的观察以及结合所学的知识,得出了“由于我国地形是东低西高,所以水往低处流使得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注入渤海”。切实的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将教学知识寓于实际生活,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五、结语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工作中的意义重大,在满足地理教学发展需求的同时,践行新课标的要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客观发展实际,利用多种图片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地理热情。在夯实地理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地理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2017,(14):136.
[2]陈伟强.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课程,2017,(6).
作者:刘锐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二十五中学
- 上一篇:循环经济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 下一篇:盐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