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方法底蕴研究
时间:2022-06-12 02:52:02
导语:教师教学方法底蕴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底蕴,即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智慧和学识。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具有意识、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诉求,教师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参加教师培训和自我研究等途径来养成。
关键词:教师;教学方法;底蕴教学方法
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但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经常有好的教学方法,老师用不好,用不出效果。这清楚地说明,教学方法本身不存在问题,而是教师使用教学方法需要底蕴。教师缺少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好的教学方法用不出应有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教学方法本身和教师是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主要因素,而有关教学方法运用研究的着力点大都集中在教学方法本身和教学方法运用上,缺乏从运用者即教师来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教学方法与其运用者——教师割裂开来,使教学方法成了一般的、静止的、绝对的“方法”。本文提出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这一命题,将对教学方法的关注置于教师之上进行分析,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更客观地对待教学方法,特别是能使教学方法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的、相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水平,进而让“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运用中得以焕发生命力。
一、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的内涵
“底蕴”一词有多个含义:详细的内容、内情;蕴含的才智、功力等;文明的积淀[1]。将其运用到教育领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学识。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就是指教师在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时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与学识条件,包括正确认识教学方法的本质、熟知教学方法运用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教学方法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等。真正理解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需厘清以下几点:其一,教学方法的底蕴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积极运用。一般教学方法运用是从教学方法本身出发,忽略教师这一运用主体的重要性;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则充分强调了教学方法中人(教师)的因素,强调了运用者———教师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运用”本身的释义中也有主体和客体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中,教师作为运用主体的这一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把控与应用,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根本,摒弃教师来谈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二,教学方法的底蕴离不开教师掌握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知识。教师运用好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学方法底蕴的支撑。这里的底蕴是普遍意义上的关于事物的内情、蕴含的才智和文明的积淀的具体化,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认知、教学方法相关知识的熟悉度、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的积累。关于教学方法基本知识的认知,是指导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其三,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不等同于教师素养。教师素养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有着密切关系。教师素养是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包括教师的基本品质、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等,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主要是指关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所具备的品质与条件。教师素养是对教师各方面普遍性的、一般性的、整体上的要求,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则是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所要具备的专门素养。
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的诉求
(一)意识方面。一是教师要意识到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现实中部分教师还存在“轻方法重内容”的陈旧思想,往往是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是跟不上节奏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在观念上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将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和研究放置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二是教师要感知到运用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目的。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是运用好教学方法的前提,但把握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目的才是其根本。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部分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机械地遵循教学展开之前所预设、分离出来的优秀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忽略了教学中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发展的本质,最终难免陷入方法的技术论而忽视教学的本质———人的发展。教学方法是手段、措施、路径,倾向于技术层面,而其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三是教师要将教学方法与自身的教学风格结合起来。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与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人气质相匹配,这样,教学中方法的运用才会更加熟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而并非对优秀教师及学者们提出的教学建议和他们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盲目崇拜,一味追求“新”“异”。(二)知识方面。首先,教师需要熟悉教学方法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论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发展背景,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教师只有熟悉教学方法的基本知识,才能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根据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侧重点和局限性,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例如: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能较迅速、准确而大量地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则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物教具进行演示,学生直接感知客观实物和现象获得知识的方法[2]。此外,教师还需辩证地看待教学方法,比如被批判得最惨的讲授法,是否真的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呢?如何让讲授法区别于灌输法,让讲授法也能实现启发诱导的作用,才是其关键所在。其次,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所教领域的本体性知识。教师熟练掌握所教学科专业性知识,是教师作为专门人员的基础条件。所教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概念、知识内容以及与该学科有关的研究动态和趋势,都是教师教学方法底蕴的基本性条件和基础性知识。对所教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把握,具体体现在学科的教学任务上,包括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次,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的条件性知识。教育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教师要是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3]。通过对教育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科学地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对象(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特征,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做到有据可依,有序可循,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4]。最后,教师需要熟知基本通识知识。通识知识凸显的是教学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通识知识的大量学习可以内化成教师的文化素养[5]。通识知识一般包括自然、科技、哲学、信息、审美等方面,拥有渊博的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三)能力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实际中是否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课堂、顺利展开教学和应对突发状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能力。这是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的实践素养,是教师能否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关键能力,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堂课所预设的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生成性,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影响教师能否按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二是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能力。教育信息化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教师的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即教师的日常学习和知识储蓄,必然要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教师要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时时更新知识储备,与时俱进。教师要有自觉性、主动性以及责任感,自行确立关于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自我教学方法结构分析,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学习资源,有计划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控[6]。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教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和调节,以及与教学活动、与自我进行“对话”的思维过程。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反思,则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弊端、改进等方面的再思考,是教学方法使用经验的总结,是与自我意识的对话,也是对自身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超越。在反思中教师应该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揭示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7]。三是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能依据自我教学风格,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创新是教师教学风格较为稳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是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个性多元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需要教师保持自主研究与自我创新教学方法的品质。
三、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的养成
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教师如何养成运用教学方法的底蕴。(一)教学课堂———实践阵地。课堂是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实践场地,教师将头脑中关于教学方法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外显的实践操作与行为。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相关知识具有很明显的缄默性,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教师直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所获得的感悟[8],普遍存在于教师的观念中,以一种近乎隐性的方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中。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清晰认识到教学方法运用的实质,巩固教学方法运用的相关知识,并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实践性。教师还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关注到教学任务的进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将运用教学方法的经验积累转化为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底蕴。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研究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平台,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以学论教,实现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的有机统一[9]。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连接起来。运用教学方法将学生慢慢引入学习情境后,看学生是否能主动思考,是否能领悟到如何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存在完全不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避免教学方法的僵化使用,不盲目地模仿。教师始终要明确,教学方法运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发展。课堂实践教学是教师获得教学经验的直接途径,而教学方法的直接经验是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积淀的基础,影响着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在实践中建构的(inpractice),又是关于实践的(onpractice),同时还是指向实践的(forpractice)。在教学方法运用上的经验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处理突发事件,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二)教师培训———学习方式。教师教育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养成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教育中关于教学方法的培训应该起到使教师正确看待教学方法变革、加深教师对教学方法运用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教师使用教学方法能力的作用。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培训目标指向不明,培训层次不清;教师教学培训方式单一、僵化;教师教学培训的评价方式缺乏操作性、可量化性等。所以,教师培训工作首先需要一个具体的培训目标。明确、清晰的培训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操作形式。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的教师培训应该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尊重培训教师的差异和个体需求。只有关注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培训的真正需求,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师群体的培训质量。还有,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是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方面。培训方式符合参与教师的学习特点,能使得培训内容更加实际。此外,培训工作的评价方式,对教师培训效果有监督和激励作用。有效的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教学方法底蕴的方式,因此教师培训工作要设定明确的培训目标,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多级考核评价,进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三)自我研究———主要途径。自我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北美和欧洲的一些教师和教师教育者为代表。他们为了改变原有的说教式教师教育模式,通过自身亲自尝试教学实践,反思自己,解释并拓展理论,培训、影响职前教师或新教师,是对自身的教学实践的研究[10]。有学者认为教师自我研究是个人情境化探究、批判性协同探究,提高学识,透明、系统化的研究过程旨在知识的生产与陈述[11]。自我研究应用到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范畴是教师方法意识的觉醒,教师对教学形态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以及支撑下的方法论范式[12]。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的自我研究不是教师完全脱离教学,扎堆于文献做研究和调查,而是要扎根于课堂,在真实的可操作的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将教学方法运用得当,顺利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发现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延伸。同时,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将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外显化,将教学方法具体运用到课堂中。教师也应保持专业理性追求进步和提升,思考教学中的各种现象,探究如何改进教学,追求卓越,不一味追求新颖的教学方法,也不急于否定,而是在已有的研究和教学中改进。需要注意的是,自我研究不是合作探究的对立面。关于教学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习惯,在运用上更是各具风格。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能发现自我的陋习与错误,避免出现当局者迷的状况,有利于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问题。自我研究不是研究自我,也不是个人的独立研究,而是将个人研究作为基点,围绕教学方法运用上的问题与同事和专家展开讨论,边研究边教学,实现知识的更新与建构,真正做到常教常新,教在当下。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的养成与教师成长有着密切关系,表现为教师实践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中的智慧与素养。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底蕴的形成是一个从弱到强、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观念意识,扩充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82
[2]钟启泉.汪霞.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9.
[3]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五卷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9.
[4]王志军.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6(25):69-72.
[5]魏宏聚.经验、知识与智慧———教学经验的价值澄清与意义重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52-56.
[6]贺晓敏.自我更新: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12-14.
[7]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44-49.
[8]唐荣德.教师素质:自在的教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
[9]李金莲,唐爱华,郭焕银.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大理大学学报,2017(9):81-87.
[10]吕立杰,刘静炎.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教与学———西方国家教师教育者“自我研究”运动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0(5):42-46.
[11]范晓慧,朱志勇.教师“自我研究”的何为与何能———兼评《教师的自我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5(4):93-99.
[12]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1):95-105.
作者:刘 旭 滕东茁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 上一篇: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方法初探
- 下一篇: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