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2-11-07 04:09:23
导语:中药学教学方法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研究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对保证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搭建理论课教学方法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一体两翼”的教学方法群理论课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比较法、案例法、讨论法、形象式教学法和练习法,实践课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和竞赛考核法。该教学方法群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达到医药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医药相长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四门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中药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课奠定基础。笔者从事中药学的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一体两翼”的教学方法群,现赘述如下。
1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药学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求中医学本科学生学习333味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学习效率。目前,我们的理论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1讲授法。讲授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础知识,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在讲具体中药时,打破教材中先讲性能、再讲功效、最后讲临床应用的一贯思路,以功效为核心,让学生运用总论中药性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根据功效推导临床应用。以麻黄为例,首先讲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然后让学生推导麻黄的性味、归经。结合药性理论所学知识,辛则能行、能散,温则能散寒,麻黄能发汗解表故具有辛味,性温;苦则能泄、燥、坚,麻黄能平喘故具有苦味;宣肺故入肺经,利水消肿入膀胱经。发汗解表可治疗风寒表实证,宣肺平喘可治疗咳喘证,尤其适合于外感风寒引发肺失宣降之咳喘,利水消肿可治疗水肿,尤其是风水水肿。如此就可以把中药的性能、功效和应用有机联系在一起,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学生只需要记住中药的功效,即可反推性能和临床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比较法。中药学的学了单味中药的记忆外,还需要通过比较法把中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会辨证选药。比较的两味中药需要有共同点,可配伍使用。可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名称容易混淆的药物比较、来源相同的药物比较[1]。横向比较的特点是比较的药物共同功效除了同一章节药物共同的功效外,还有其他共同功效,可配伍使用。如解表药中麻黄与香薷的比较、生姜与紫苏的比较、荆芥与防风的比较等均属于横向比较,以生姜与紫苏为例,均可发散风寒而且发散之力均较弱,常配伍用于风寒表证之轻证或辅助治疗。均可以解鱼蟹毒,可配伍用于鱼蟹中毒。但生姜还可温肺止咳,紫苏还可行气宽中。纵向比较的特点是比较的药物分散于不同章节,但有共同功效,常配伍使用。如解表药中羌活与祛风湿药中独活,化湿药中豆蔻与收涩药中肉豆蔻等均属于横向比较,以羌活与独活为例,均可解表散寒、祛风湿,常配伍用于风寒表证或风湿痹证。但羌活偏于走表走上,独活偏重于走里走下。名称容易混淆的药物比较,如茯苓与猪苓,黄连与胡黄连等等。来源相同的药物比较,如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等。1.3案例法。通过简短的小病例,学生运用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来辨证,运用所学中药来论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讲完发散风寒药后,给学生介绍一个小病例:某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学生根据中诊所学知识很容易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接下来引导学生选药,由于刚学完发散风寒药,让学生从所学的13味发散风寒药中加以选择。此时,既可以让学生重新复习所学的13味中药,又可以在筛选的过程中进行中药间的比较,把麻黄、桂枝列为第一组,生姜、紫苏、香薷列为第二组,荆芥、防风列为第三组,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列为第四组,苍耳子、辛夷列为第五组。第一组可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实证,第二组适宜于风寒表证伴有脾胃证表现者,第三组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第四组对风寒表证兼风湿痹证最为适宜,第五组对外感风寒伴有鼻塞适宜。如此很轻松就筛选出麻黄配伍桂枝,而且其他发散风寒药也能灵活运用。1.4讨论法。我们采用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4~6人/组,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例如,围绕“真正的平性药存不存在”“你怎样认识十八反和十九畏”等问题进行讨论。以“真正的平性药存不存在”为例,有的学生认为存在是因为教材中不少中药的药性是平,那就说明平性药是存在的。有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是因为中药治疗疾病的机制就是以偏纠偏,若无偏性就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谓的平是相对的平而不是真正的平,只不过寒热之性不太明显。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该教学方法要求全员参与,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形象式教学法。(特色)基于中药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们也尝试使用形象式教学法。即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一类相似中药,增强学生对中药的形状、颜色、质地、药用部位与中药功效关系的认识。如花类药大多气味芳香,偏于走表走上,色红大多入血分;蛇类药,外皮光滑流利,穿透力强,均具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作用;种子类药大多具有明目之功;藤类药大多具有祛风通络之功。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举一反三,降低记忆难度。如鸡血藤为活血调经药,在活血的同时还可祛风湿治疗风湿痹证,金银花本无祛风湿作用,但其藤即忍冬藤具有祛风湿作用。可见,中药的入药部位、性状、颜色、质地等与功效密不可分。采用形象式教学法可将中药按照入药部位不同进行分类记忆,以降低记忆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1.6练习法。课堂教学受课时限制,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地传授,可采取练习法。通过练习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我们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了中药学网络课程,将课件、练习题、考试题等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登录中药学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线进行练习,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一般在一章学习结束后会进行在线测试,将此部分成绩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达到敦促学生及时练习的目的[3]。
2实践课教学方法
中药学的教学除理论教学外,实践教学也至关重要,可培养学生既会用药又会认药,达到医药相长的目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中药基源植物辨识和中药饮片辨识等环节。目前,我们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2.1演示法。带教教师在实践课上先向学生展示中药饮片,教学生如何采用望、闻、摸、尝等经验方法进行中药的辨识[4]。所谓望法即眼观法,通过看中药饮片的形状、颜色、切面、断面、表面的特征进行辨识。如蒲黄为黄色的粉末,山药的粉性等。所谓闻法即运用嗅觉器官对中药饮片样品的特有气味进行辨识,可采取直接鼻嗅法、揉搓鼻嗅法和蒸汽鼻嗅法。如黄芪的豆腥味可直接鼻嗅,鱼腥草的鱼腥味需要揉搓叶片等等。所谓摸法即手感法,用手感触中药饮片的软硬、轻重、光滑、粗糙及干湿度,包括手摸法、手捏法和手衡法。所谓尝法即直接用口尝或取少许咀嚼,或加开水浸泡后尝浸出液味道的方法,包括舌感法和咀嚼法。如细辛之味辛辣、麻舌等。2.2参观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可带领学生到中药房、药厂进行参观学习,并进行实地讲解。如总论中讲到中药的煎煮方法时,可带领学生到中药房煎药室参观,在煎煮过程中介绍中药煎煮的注意事项及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学生通过参观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2.3竞赛考核法。在实践课结束时,可采取竞赛考核法。中药基源植物辨识环节,任课教师选取150味中药标签,要求学生随机抽取5味,在本草园中找到相应的植物,并简单介绍辨识要点,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赋分;中药饮片辨识环节,任课教师选取150种中药饮片,学生随机抽取5种进行辨识,同时需要回答中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赋分。该考核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学生在紧张、有趣的考核中加深了对中药基源植物、中药饮片的认识以及中药药性理论、功效及应用的掌握,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我们利用学院的“国医节”活动,举行中药辨识大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既可加深学生对中药基源植物和中药饮片的认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理论课教学方法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一体两翼”的有机组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达到了中药学的教学目标。
作者:林海燕 于佳宁 于京平 单位: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两腺外科
参考文献
[1]庄志宏.探析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的方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22):13-14.
[2]王君明,崔瑛.中药学趣味性教学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08-109.
[3]林海燕,于佳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中药学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3):25-26.
[4]孙闵,于斌,郑灿磊,等.以学生为主的中药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1):31-33.
- 上一篇: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 下一篇: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