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的反思

时间:2022-02-16 09:16:04

导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方法改革的反思

摘要: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之课程改革进行了八次。从一九九九年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还续。当前主导我国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建构主义一家。课程改革属于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学方法改革只源于一种理论指导,不言而喻,带有很强的片面性,我们应该认识到。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法改革;建构主义;默会认识论

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理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文艺批评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不要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1]又说:“在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2],“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3]。讲的多好啊,字字如千金,也符合我们教育战线的实际,当然也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之改革的实际与现状。我们应该反思了,应该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了。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之课程改革进行了八次。从一九九九年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还在延续。按现在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方法当属于课程概念的下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说,当前主导我国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建构主义一家,尽管杂志上、报纸上,各种方法似乎百花齐放,然而都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范畴内。它起源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也广泛流传于欧美各国。改革开放前,我们基本上步原苏联的后尘。课程改革属于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学方法改革只源于一种理论指导,不言而喻,带有很强的片面性,我们应该认识到。曾几何时,我们有全面否定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教学方法的倾向。BBC的实践表明[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是有共性特征的,我国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优势的一面,甚至很优秀。直接教学与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正在成为全球趋势。历史上曾有以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遵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念,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知识的积累是形成正确道德观的最好途径,所以知识教学便成为首要仼务,直接教学法是最佳的方法。我们现在的三维教学目标,第一目标就是道德教育。马克思在讲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时,甚至可以用强行宣传教育的方法[5]。

迈克尔•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6],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在我国很迟才有介绍。他把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明确知识就是平常认为的书本知识,它的特性决定了适合于直接教学。默会知识涉及一个人的技能、能力,只可意会难以用文字、公式、图表直接表达,只有通过“顿悟”才能掌握,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某些方面有不谋而合之处。它佐证了否定我们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部分是不对的。理论界在推介各种哲学或认识论、心理学等理论或观点时,不全面、不及时,价值判断不够实事求是。

各地的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育科学规划办,尤其是基层,应当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整工作思路与方向,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为一线教师与教学服务,坚决不干“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杂志,文采越来越炫,但是否接地气呢?是否有浮躁倾向呢?为一线的教师服务了吗?为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教学做了实实在在的事了嘛!很有必要反思的。

作者:曹建洲 单位:兰州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单行本,29页、30页、30页.

[4]人民教育,2015,19,36页

[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6]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