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1-20 08:26:42
导语: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质量和数量仍待改进。本文立足于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能否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备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此,在校企合作的视阈下,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师资后盾。
一、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界定标准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教师的专业深度;其二,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三,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是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体,校企合作视阈下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1.“双师型”队伍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规律,还要投身实践,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有效指导。高职教育的属性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能够进行课堂授课,还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由此看来,建设高职“双师型”队伍和高职教育的属性具有内在一致性,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实现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深入挖掘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岗位信息,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帮助高职院校确立专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第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具备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同时,企业也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进行产品开发,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能够推动企业的创新。第三,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视域下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使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掌握企业技术,把握专业的前沿动态,并且将实践知识融入教学过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第四,校企合作下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也是近些年来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队伍的原因所在。3.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层面都有所提升。第一,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双师建设,不断壮大自身的师资质量,才能为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理念、进行结构升级提供创新型人才,才能为市场服务行业提供掌握先进服务理念和技能的高端人才。第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积极迎合市场人才发展需求,这一切工作的推进要以校企合作为路径和引擎,更要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保障。
二、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传统理念的限制和经验的缺乏,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质量不高,需要积极加以完善。1.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根据近几年的高职教育年度报告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增长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此外,国内的高职“双师型”队伍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员构成:第一,高校的毕业生,这类群体符合“双师型”队伍的高学历要求,普遍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在实践技能应用层面有所不足。第二,部分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人员,这一群体具有实践经验优势,但是由于常年固守在企业岗位,必然缺乏一定的教学技巧,无法在短期内把握教学规律。第三,部分双师型教师是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技术人员,这一群体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存在于双师队伍,其把握着企业发展的一线动态和信息,但是,受到岗位工作的限制,难以保障其在教学中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总的来说,一方面,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规模过小,投入力度不足,难以保证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高职院校虽然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但是还远未达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标准,教师的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2.产学结合不紧密,校企合作有待加强。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共建“双师型”队伍层面达成了共识,但是,我国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足,导致校企合作下的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效果不佳。从实践来看,高职院校各专业虽然和市场中相应的企业存在合作关系,但是由于校企间缺乏长期的利益互惠机制,难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实践中,企业内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岗位是排斥教师进入的,这导致教师并不能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掌握先进的企业技术,也无法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导致“双师型”队伍建设存在阻碍。总之,产学结合不紧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欠缺,共同导致高职院校的双师建设因缺乏足够的外部条件支持而停滞不前。3.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有待健全。由于高职双师建设经费有限,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相对欠缺,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机制还停留在职前培训阶段,而且较为形式化。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响应双师建设的政策,相继在一些城市成立了高职教师的培训基地,设立了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费用昂贵,教师实际获得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双师建设的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此外,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教学,为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建立针对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教师培训基地的投入较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和双师培训基地建设无法同步,加上国内现有的双师培训基地数量少、规模小、专业面覆盖不全,无法满足大规模的高职教育双师培养需求。4.特色科研数量少,有待改进。第一,根据实践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年龄层次大多为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这些教师来源单一,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很难对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化的指导。第二,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投入专业科研项目,其社会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第三,高职院校为未能帮助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国家虽然采取政策支持、资金帮扶来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但是受限于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高职教师的特色科研数量较少,这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加以改善的地方。5.缺乏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当下,国内高职教师的聘用、考核机制和普通本科院校基本相同,欠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激励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双师建设中普遍看中教师的学历背景、理论素养,反而忽视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双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在高职教师聘用方面,过于重视对教师专业职称和学历的考察,忽视了对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考察。此外,在绩效考核、职位晋升方面,普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差异化的对比评判,“双师型”教师在绩效考核及职位晋升层面上不具有明显优势,未根据双师型教师服务企业的状况,对其进行激励、奖励,这种无差别的激励考核机制,导致高职教师乐于安于现状,怠于向双师型队伍迈进。
三、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路径
通过校企合作,使课堂和厂房对接,能够促进就业,为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此外,企业可以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由此,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创新高职双师建设的路径。1.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程序。“双师型”师资是一个特殊的教师队伍,目前,高职双师建设应当积极吸取各国先进的建设经验,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创设符合高职教育需求的评审机制。具体而言,应当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标准,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执行严格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改变传统的双师建设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弊端。高职院校应当转变目光,不要将被考察人员的科研数量置于无法取代的地位,要综合考察“双师型”教师的科研水平、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等因素,进行客观的评审。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派遣高职院校相关机构的人员到合作企业考察,筛选出一些掌握高水平操作技能的人才,对于一些富有教育潜能的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助力其进行双师规划,将其作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重点培训对象,进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建设的水平。2.密切校企关系,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人才协同。总的来看,实现校企间人才协同的途径有两种:其一是高职院校积极引进合作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其二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协调,选调一些合适的教师融入企业内部岗位。二者之间的人员流动,对于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双师队伍模式下,应当密切二者关系,促进双方人员流动。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应当加强校企间的关联,建立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组织,注重加强和合作企业的日常联系,密切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组建校董会,邀请合作企业的骨干领袖加入,搭建校企联系的新平台,实现校企之间的长期联系和合作。其次,大数据时代,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建设的空间。互联网背景下,通过运用一些通讯工具、新型软件,能够打破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学生、课堂和厂房之间的时空限制。最后,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加大双向兼职的力度,构建双职双岗的人才格局。具体来讲,双师建设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合作企业中的一些骨干精英,都可以创造固守职业之外的岗位价值,高校教师可以扎根企业,企业精英也可以以高职教师的身份投身于教育。同时,高职院校可借助持有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信息,组织高职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信息的宣讲、普及与交流,合作企业也能让内部人员走进高职院校举行座谈会,或者是在实践周给予学生实践操作指导,这种校企间的良性互动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校企合作,加强对高职教师队伍的管理。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更加完善的教师人才引进机制,同时,高职院校要抓住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机遇,比如说重点人才引进工作、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引进政策等,促进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各专业的课程安排和授课需求,制定兼职教师的引进规范,构建合理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使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双向互动的专业带头人工作机制。通过兼职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的相互配合,可以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学生认可。此外,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完善的专兼结合机制,促进“双师型”队伍组成的合理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主线作用,在“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形成责任分工,促进教师和企业密切关联的专兼结合教学队伍。4.校企互助,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第一,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高职院校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及教学队伍,企业拥有前沿的专业技术及实践性人才。如果能够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共建双师培训基地,那么,不仅能够为高职教师和企业骨干人才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双方的共同学习、进步,还能够促进岗位转换,为高职教师创造机会投身企业,学习技术管理操作,使企业专业人员扎根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传播前沿技术,进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第二,校企双方可以顺应地方产业升级的趋势,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并以此为媒介,高职院校更新运行理念,深入融合于应用人才的培养实践,促进高职教学和企业运营的无缝衔接。同时,应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共建的双师培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实践技能。第三,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下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平台,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长期有效机制。学校应当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相互转化,解决企业经营问题,创造附加经济效益。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建设模式,能够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向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高职教育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就业水平的提升。5.完善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激励制度。第一,高职院校应当抛弃传统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情形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奖励制度。高职院校可以让教师自己参与到考核机制,积极提出意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第二,政府及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职称评审的导向性,改革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的标准,促使专业教师主动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努力。具体来讲,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政策引导,促使高职院校将“双师型”师资建设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及职位晋升挂钩,打破传统职称评审对学术研究及学历背景的过度依赖。再者,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收入,在“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津贴、奖金补助等层面优化其待遇,自发促进高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在高职院校现存的师资结构基础上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第三,从细节考察,完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推动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判方法确立,要积极探索在高职院校中设置不同级别的教师职称。此外,关于高职教师的考核、晋升制度的完善,要从用人标准、绩效表现、素质提升等方面入手,国家政府部门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帮扶,为“双师型”教师建设设置专项资金,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撑。
四、结语
综上,校企合作视阈下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共赢的战略选择。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互助与融合,积极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机制、评价体系、激励政策,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建设的成效,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层面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娜,姜贺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8).
[2]庄小将.“校企融合”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3]易玉屏,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4]杨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论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9).
作者:承小贤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下一篇:汽车维修项目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