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提高素养的根本遵循
时间:2022-10-12 04:09:25
导语:浅谈教师提高素养的根本遵循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高远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呢?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只有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六个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高远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总书记的讲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且作用不可替代;二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升的空间还很大,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座谈会接下来的讲话中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改进课堂教学的路径,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求中,前两个属于教师的信仰和情怀,正所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最好不过的;中间两个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核心环节;最后两个强调教师个人的品德修养,通过良好的师德修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一、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政治要强就是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强调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情怀要深就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心中对国家、社会和时代要有感恩之心和报效之意。1.突出政治性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让学生知晓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成果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从当前来说,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政治性,既是根本原则,也是基本要求,必须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2.引领先进性思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身处新时代、奋斗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及时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例如,中国对解决人类永久和平和持续发展的中国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就蕴含思想教育的合理成分:一是培养大学生“尊重、创新、合作、开放、包容、共赢”的思想品格,自觉提升个人素养,为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共赢”打下基础。二是“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即如何做的问题。在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的大背景下,要求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这就为大学生如何把专业能力培养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同向而行指明了方向。3.塑造新时代精神。指出:“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总是能把握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在他们遇到迷茫、困惑时,适时给予指引和帮助,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事件中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精神,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输送合格人才,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幸福所在、信仰所在。
二、掌握思维创新、视野宽广的教学本领
思维要新,就是要求教师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看家本领,对一些看似熟悉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常讲常新,并注意引导学生登高望远,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视野要广就是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正确处理站得高和看得远的关系。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思维与视野决定了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学格局。一般而言,思维新和视野广的教师通常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必在某个问题上一定比学生懂得多,但对问题的思考一定要比学生站位高。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伟大倡议提出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和当代价值?教师必须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和激发思考的兴趣点。在教学中,笔者试图从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性原因入手,引导学生寻求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志曾经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1]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正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新的战争,避免新的战争既能为世界和平作贡献,又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有效提升了知识的广度,即解决“看得远”的问题,可以更加促使学生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理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前景展望与建构。2.正确处理讲得细和听得懂的关系。党史教育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领域。中学历史课本中讲到的内容,大学思政课再讲会否让人产生重复感而厌学?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讲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很多人自然会想起中学时期学习的“井冈山之路”。如果仅仅是从“井冈山之路”去思考回答对吗?事实证明,这样的回答虽然是对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从讲述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哪些重点突破、为什么会取得突破作为切入点,通过细致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一是指导思想突破。1927年中共召开的八七会议通过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逆境中奋起;二是实践突破。南昌起义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三是依托突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同志亲自开创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四是道路突破,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五是思想路线突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开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重要标志;六是政权突破,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共有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内容的细化是为了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深化理论认识,让他们听得进、听得懂,有“解渴”的感觉。3.正确处理散得开和收得拢的关系。学以致用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一堂生动而有思维含量的讨论课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考的大门,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漫无边际、偏离中心。例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这个问题上,如何理解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的重要论断?到底是转折还是觉醒?一般而言,转折就是新的拐点,往往对事物乃至全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过去一些历史书籍多用转折来形容三中全会这一重要事件,如“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之后的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事业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在我们党、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转折是容易理解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这个视角来看,改革开放确实是党史、民族史和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然而,改革开放仅仅是转折吗?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从“”的动乱中醒悟,并迅速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即改革开放,从而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变主因是“四个基于”,即“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3]。因而,“觉醒”体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中国共产党对一系列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认知觉醒(厘清一些之前长期想弄清而又一直没有弄清的问题,如姓“社”姓“资”的区别)、二是思想觉醒(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三是道路觉醒(停止“阶级斗争为纲”,走向改革开放)、四是理论觉醒(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五是实践觉醒(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通过讨论学习,学生最终自己深化了认识:改革开放不仅是转折,更是觉醒。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知识得到了更新,认识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可宝贵的品质。
三、践行严己达人、知行合一的修身自觉
教育是一门唤醒的艺术,教师就是“摆渡人”。新时代,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能否完成“唤醒”和“摆渡”的重任?关键在于严格修身和示范引领。1.严字当头。自律要严就是教师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所谓“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教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自己的研究专长是正常的,但不代表其在课堂上可以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未经证实或道听途说的传闻,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是不严肃的行为,也违背了从严治教的初衷;其次,自觉做到言行一致,就是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最后,广大教师还要增强政治敏感性,自觉抵制、“普世价值观”等不良思潮。2.正人先正己。人格要正就是要求教师人格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自觉作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把“修身”与“传道”的本领集于一身。3.身教胜于言教。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物质诱惑,如何筑牢思想品德的“防火墙”、保持战略定力并做出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选择呢?在此方面,教师平日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教书育人就是要做学生的楷模,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成果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伟大的社会变革总是理念先行的,有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育人效果。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是关系到教育成败的重要方面,值得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深思。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众多规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受教育、有获得感,就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2.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某人对另外一人具有亲和力。亲和力在教育学上的定义,是指教师的知识或教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的感觉,即“亲其师,信其道”。思想与现实的互动中保持其亲和力,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的妙方。曾说,“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2]。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同黑夜里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课,又不仅仅是一门单纯传授知识和能力的普通课程,它还是一门完成铸魂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课程。大学四年,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正确的思想素养。有时教师想要传授给学生的思想,学生接受了;教师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学生也明白了。但是,这些思想和道理如果没有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或者说只是存储在学生大脑中,处于一种静止、被动的知识状态,并没有被有效激活,那我们的教育成功了吗?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要求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不断提高课程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杜绝无效低能的照本宣科,提倡使用具有亲和力的例子把复杂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历史穿透力;坚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思想多元化、价值观的较量已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新的斗争形式;环顾四周,各国无不在努力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凝聚人心、寻求思想方面“最大公约数”的重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迫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发挥重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六个有”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素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06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12-08.
作者:郑华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学习探讨
- 下一篇: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