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师观历史沿变及意义
时间:2022-06-14 09:22:50
导语:传统教师观历史沿变及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华民族一直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从先秦儒家、汉唐经学家、宋明理学家、明清实学家对教师问题的诸多论述中可以看出传统教师观的主要特征,即师严与道尊的统一,师道与君亲的统一,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宽与严的结合等。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师文化,时至今日,仍有其重要意义,既为当今师德建设和师德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为当今的教师发展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借鉴。
关键词:传统教师观;教师研究;师道;教师文化;历史沿变
教师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从目前研究来看,学术界往往对发达国家的教师关注甚多,而对中国传统教师问题研究不足,对传统教师形象也往往囿于一些概念化的理解,比如“天地君亲师冶的传统观念赋予了传统教师死板、专制、令人望而生畏的固定形象。教师研究必须具有文化性与民族特色,应该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文化特征。因此,教师研究不仅要借鉴国际经验,而且必须加强对中国古代教师文化的梳理与分析,把教师研究以及中国教育史研究引向深入。从实践上说,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教师文化传承,为当今的教师发展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借鉴。
一、传统教师观的历史沿变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视教育的,重视教育必然重视教师。从孔子到荀子以及《学记》都有一些关于教师的论述。孔子一生主要的活动就是从事教育、培养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作为理想教师的一个典范,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总结孔子的教师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师自身要求,即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作为学生的典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冶[1]175-177强调无言之教的威力,认为教师行为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此外,以身作则不仅指教师自身的言行,更是强调指教师在对待教育这个工作应有的一种态度,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冶[1]120。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学而不厌冶是讲教师自身的学业、自身的进修要永不满足,要有一种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精神;“诲人不倦冶是指教师对待教学应有的态度,要永不倦怠,这是一种职业的精神。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冶[1]183爱护学生,忠于教职,尽其知而教,无私无隐,其教育理念成为后世为师者的行为准则。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宽严结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要温和宽厚,孔子的学生曾赞扬孔子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冶[1]129体现了孔子对学生宽严结合的态度。在先秦诸子中,对于教师论述最系统的是荀子。荀子对孔子“礼冶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发挥,甚至强化,所以在教育上非常强调外铄,教师自然也是外铄的一个重要因素。荀子提出君师并重是治国之本,因为教师是礼的化身,是传播礼、实施礼的代表,“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冶[2]290对于个人来说,教师同样重要:“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冶[2]303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志,“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冶[2]356从师生关系这个角度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冶[2]355这是荀子强调尊师重教的两个主要因素。正因为教师的地位高,作用大,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因此对教师的选择就必须严格,“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冶[2]320从荀子对教师资格的要求来看,至少包括了教师的形象、教师的年龄、教师的知识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在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学记》集中论述了教育问题,其中也涉及了教师问题。《学记》的教师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教师的作用:“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冶二是关于教师的地位:“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冶三是关于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冶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四是关于教师的资格。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启发诱导:“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冶作为教师,既要了解教育教学成败的规律:“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冶汉唐经学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很多表述。郑玄说:“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冶[3]698教师是教人以道的职业。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冶[2]812教师是世人的模范。孔颖达说:“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义也。冶[3]175教师是大家所效法的对象。韩愈的《师说》总结了教师职业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冶总之,汉唐经学家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非常明确,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方面的典范,二是学业方面的典范。汉唐经学家谈到教师功能时,往往从明经与教化两方面入手。如王充说:“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以郁朴之实,不晓礼义。冶[4]124扬雄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冶[2]812这是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经。另一方面,教师也是教化的主体之一,如郑玄说:“顺时以养财,尊师以教民,而以治政则无过差矣。冶[4]1422他把尊师教民视为治国的重要方面。由于汉唐把儒家经典神圣化,故汉唐经学家论述教师条件时,提的更多是教师知识方面的要求。如郑玄认为:“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冶[4]1522柳宗元认为太学立儒官,传儒业,“宜求专而通、新而一者以为胄子师。冶[5]要求教师精通儒家的经典,还要触类旁通,了解其他的知识,既要有所创新,还不能够违背儒家之道。王充一方面主张教师要通古今,“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冶[4]125另一方面又反对那些专注于转述经书的人,称之为邮人、门者、鹦鹉之类。关于师生关系,《白虎通•辟雍》中有一段比较精辟的表述:“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朋友自远方来爷;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视予犹父也。爷父子之道也。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也。冶[6]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层次:一是朋友之道,师生就像朋友一样,亦师亦友。二是父子之道,师生犹如父子,这是从伦理角度来界定师生关系。三是君臣之道,学生要无条件服从教师。传统的师生关系其实不外乎这三层意思。王充对于师生关系也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叫作“拒师冶,就是作为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一方面要尊重,另一方面也要有勇气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是对孔子,如果有不当之处,也可以批判。和汉唐经学家相比,宋明理学家更强调学生的自学,注重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师角色的表述就比较有特色。比如朱熹认为为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作为教师只是一个指引者、引路人、证明人。他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冶[7]94师生共同来探究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在于“示始正终冶。他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既有以喻之于始,又自免之于中,又其后得人商量正之,则所益厚矣。冶[7]62学习开始与结束的时候,教师是有作用的,中间的工夫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努力的。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一种新表述。陆九渊注重学生的顿悟,强调学生的自我修养,但他更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他说:“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冶[8]401只有明师点拨,学者才能有成就。在他看来,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亲师友,去己之不美也。冶[8]470二是约束学生的言行,“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执己见,便是恣情纵欲。冶[8]436如果没有教师的话,就会各执己见,或者恣情纵欲。而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去,从血脉上面去感动学生,“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之为也。冶[8]401教学内容要易知易行,要坦然明白不要去教一些琐碎的知识,“后世言道理者,终是粘牙嚼舌。吾之言道,坦然明白,全无粘牙嚼舌处,此所以易知易行。冶[8]407“某平时未尝立学规,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若全去末上理会,非惟无益。冶[8]457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就像医生看病一样,“老夫无所能,只是识病。冶[8]447了解病症才能开药方,教师了解学生的缺点才能帮助他改进。关于教师的条件,宋明理学家强调教师要明理,邵雍曾说:“不知阴阳,不知天地,不知人情,不知物理。强为人师,宁不自愧?冶[9]384就是说,作为教师要知阴阳、知天地、知人情、知物理,而且,教师必须“衣冠严整,谓之外修。行义纯洁,谓之内修。内外俱修,何人不求?冶[9]382当教师既要有外修,也要内修,衣冠严整是外修,行义纯洁是内修,内外俱修,才能够成为教师。明清之际产生了反理学的思潮,涌现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十分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黄宗羲认为:“古今学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也。冶[10]第十册527对于个人的学业来说,如果没有教师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王夫之也说:“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受冶[11]527,认为教师可以正天下之人心。关于教师的资格,黄宗羲说:“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冶[10]第十册657就是说,教师的选拔必须要慎重,如果教师不称职,宁虚其位,等待后之学者。黄宗羲认为太学祭酒应与朝中宰相相提并论,“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冶[10]第一册12此外,黄宗羲还提出了“公议教师冶的思想,这是与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相适应的民主思想,在传统教师观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教师自身要承担公议的职能,他说:“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冶[10]第一册12朝廷的政治出现了失误,作为祭酒必须要直言不讳。二是指教师的选择要经公议产生,地方学官不要由朝廷来选拔,最好是由郡县公议,即使其人确是名儒,但若妨碍清议,则亦不可充任教师。他说:“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爷冶[10]第一册11一旦教师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一些不好的名誉,则诸生可以罢免之。由此可见,在黄宗羲看来,真才实学与“无玷清议冶同是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而尤以后者为重要。黄宗羲关于教师议政的思想,是对传统教师观在内容上的拓展和思想上的深化。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要求教师在实际行动和道德行为上能作学生的榜样。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冶[11]527将身教称为“起化之原冶,只有以不言之化,而行感化之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冶“正行冶“正教冶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达到真正的自得。其核心仍在于说明教师乃学生的模范、众人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应当相当突出。关于师生关系,颜元说:“同学善则相劝,过则相警,即师之言行起居有失,俱许直言,师自虚受。冶[11]744这也是民主师生关系的体现,即使是教师的言行起居出现了一些过失,学生也要直言提出,教师要虚心地接受。“吾之于人,虽良友,非责吾善,其交不深。冶[12]734只有能够提意见的人,才是良友;只有能够对老师提意见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因此,他又说:“得从弟子者其道行,得畏弟子者其道光。冶[12]746如果学生完全遵从教师,教师的思想可以得到传播;如果得到能够反驳教师思想的学生,学术才能够发扬光大。
二、传统教师观的特征及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教师观的特征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师严与道尊的统一,师道与君亲的统一,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宽与严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师文化。时至今日,仍有其重要意义,既为当今师德建设和师德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为当今的教师发展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借鉴。第一,师严与道尊的统一。《学记》说:“师严而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冶所谓的师和道,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所传的道,这是一种神圣的天理,而教师是传道的人,所以必须尊重;二是为师之道,作为教师本身也要遵循,要有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师之道必须要威严,故为师者必严于律己。正如黄宗羲所说:“古人不敢轻自为师。以柳子厚之文章,而避师之名。何北山为朱子之再传,而未尝受人北面,亦不敢轻师于人……师之为道,慎重如此。冶他强调“慎重为师冶,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冶本不能为师,而强以为师,“则是为师者之罪也冶[10]666-667。从这个角度来讲,为师者必严于律己,对自己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这是师严和道尊的统一。“师道尊严冶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成为一种正统思想。尊师重道虽针对学生与社会而言,要求社会、学生必须尊重教师,推崇教师所传之道。但为师之道本身则是获得尊重的前提,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冶,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师严道尊的思想,强调慎于择师,这是提升教师自身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教师的生活、待遇,但更主要的是影响了教师的权威。当下教师现实地位的下降,与传统“师道冶之不传相关。传统教师形象和师道尊严思想受到冲击,以致传统儒学重师道的优良传统逐渐被人遗忘。第二,师道与君亲的统一。古代士子入学,必须祭拜“天地君亲师冶牌位,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教师观中,师和君是同等重要的,教师的地位是要和国君相提并论的。师道是维护儒家的道统,君道是维护治统的,而这个道统和治统是统一的。师道强调的是一种内圣,君道强调的是一种外王,内圣和外王的统一,恰巧体现了儒家的教育价值观。教师使人的个体道德得到完善,同时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社会与国家发展,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师观中,师和亲也是密不可分的,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应如父兄,因此,在传统的教师观中,给予教师如君如父般至高至尊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师生关系在人们心中便有了一些君臣、父子关系的专制色彩;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类似君爱臣民、臣民爱君、父慈子孝的温情。传统教师观强调师道与君亲的统一,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要求教师把个人的修养、家庭的伦理、社会的教化、国家的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冶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这对于纠正当下的教师文化过于强调一些功利价值的追求和专业技能培养培训的弊端具有现实意义。第三,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在传统的教师观中,教师一方面要做经师,像王充说的“知经指深冶,柳宗元说的“专而通新而一冶,王夫之说的“欲明人者先自明冶等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要做人师,如韩婴说的“行可以为表仪者冶,扬雄说的“师者,人之模范也冶,都是对人师的表述。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与人格,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的素质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人格感化和示范作用,倡导为人师表。在古代思想家看来,经师易得,人师难为,人师更重于经师。因此传统教师的角色历来被视为一种道德权威。传统教师观强调身教与言教的结合、经师和人师的结合,这是以伦理道德和伦理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赋予古代教师的一种必然要求。这种传统也为当代重树师德提供启示: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做一个道德的示范者。第四,教与学的统一。传统教师观的教学统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必须与自身的学结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冶,要求教师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冶。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终身学习的专业意识,乐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精心培育人才,体现了古人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精神。二是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作为教师,要承担一个指引者、证明人的角色,要求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教师要了解学生,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三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培养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学生,是古代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第五,宽与严的结合。师生关系与教师形象也是传统教师观涉及的重要议题。中国古代很注重教师的职业形象,并视之为教师的条件之一。孔子树立了作为一个“道德型教师冶的典型形象,要求教师尽力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冶。即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以“中冶作为教师形象的标准,如邵雍认为教师应内外俱修,既要有严肃的外表,又要有高尚的内在品德。对待学生要做到“威和并至冶、宽严结合。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加以约束,但又不要成天保持刻板而严肃的形象,让学生畏之如猛虎,敬而远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千年的学校史,涌现了无数“师范端严、学明德尊冶的教育家。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入总结我国传统教师思想的经验,践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冶的传统师德,自觉地承担起国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真正地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1983.
[2]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诸子集成:第七册[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
[5]柳宗元.柳宗元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173.
[6]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258.
[7]黎靖德.朱子语类[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8]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邵雍.邵雍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1]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四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1:527.
[12]颜元.颜元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施克灿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上一篇:非诉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研究
- 下一篇:高职师资培训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