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教师论文:国外非全职教师的启发

时间:2022-01-16 09:49:25

导语:全职教师论文:国外非全职教师的启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职教师论文:国外非全职教师的启发

本文作者:潘绍来工作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非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概念比较

通过这次对加拿大3所社区学院的研究调查,及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在北美的高等教育领域,依据聘任合同、工作量和工作职责的不同,将教师分为“全职教师”(full-timefaculty/teachers)和“非全职教师”(nonfull-timefaculty/teachers或part-timefaculty/teachers)。“全职教师”是指聘任合同基于全职承诺(full-timebasis),并承担全职工作量和其他职责的教师。除教学以外,全职教师还承担学生咨询、课程发展与学校管理等工作。“非全职教师”是指其授课时数或学分数低于全职教师的最低标准,聘期一般以学期为单位,薪酬多以授课时数、学分数或课程门数为标准的教师。目前,国外几乎所有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兼职教师”一词。“nonfull-timefaculty/teachers”或“part-timefaculty/teachers”则是两个对等的、常用的专业词汇,可以直译为“非全职教师”“部分时间制教师”或“非专任教师”,与“full-timefaculty/teachers”即“全职教师”或“全时制教师”一词相对应。而“兼职教师”一词则是近十几年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出现的词汇。笔者认为,将“part-timefaculty/teachers”简单地对应于汉语体系中的“兼职教师”欠妥,这两个词汇所表达的含义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非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两者的内涵不同。尽管非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相同之处:如与两者相对应的词汇都是“全职教师”或“专任教师”;两者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要求都少于全职教师;两者的薪酬计量标准都与授课时数、学分数或授课门数等有关。然而,这两个概念在表明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工作份数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并不能表明其工作岗位的性质以及拥有工作的份数,即可能有全职工作岗位,也可能没有全职工作岗位;有可能是一份兼职工作,也有可能是多份兼职工作。国外有一部分人员,常年从事多个院校的兼职教学岗位,相对于其中任一所学校而言,他的身份就是一名非全职教师。而后者则清楚地表明其必须除此之外还拥有一份全职工作岗位。简单地说,“非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当然,随着我国兼职教师内外部聘用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兼职教师内涵的理解也会逐步扩宽,有可能不久的将来两个概念会趋于一致。第二,国内“兼职教师”与国外“非全职教师”界定的角度不一样。国外全职教师与非全职教师的差异,大都是从教师的聘任合同期限、工作量及工作职责等方面来界定的,如全职教师的聘任合同期一般在一年以上,享受学院为教师提供的所有附加福利;而国内专职(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差异主要是从教师是否具有单位正式编制、人事关系是否在本单位等方面来区别的(当然也有人事的合同制教师)。通常,兼职教师不可能拥有所兼职单位的正式编制,不可能参加所兼职单位的职称评定,也不能享受到所兼职单位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

对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国外高比例地聘用非全职教师并不一定适用于国内国外院校能高比例地聘用非全职教师,与其配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密切相关。例如,2010年一项对美国高校非全职教师的调查表明:39%的人表示所在学校提供了退休福利方案,26%的人表示所在学校会负担退休养老金的一部分,作为工会会员的非全职教师中更是有57%的人表示学校提供了退休福利方案[3]。而根据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实际情况,近期内是难以对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群体提供如此配套福利的。另一方面,国外高校高比例地聘请非全职教师,其重要的因素是应对教育成本上升的压力[4]。但许多国际高等教育的实践已经表明,“过多的兼职教师会降低大学的教学质量,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何种目标,都必须适当地控制兼职教师的数量”[5],因为,许多教育是在课堂之外通过师生的非正式接触完成的,而兼职教师不可能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同时也很少能够出席改进教学计划的活动,对教学计划的整体把握也不如专职教师。因此,在国情尤其是配套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国外高比例地聘用非全职教师并不一定适用于国内。重新制定高职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比例标准近几年来,国内对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热情不断高涨,一方面是由于高职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使得“双师型”教师紧缺的矛盾突显;另一方面是欧美职业院校高比例聘用非全职教师的模式对国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对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要求不断严格和具体:2004年重新修订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要求兼职教师数量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课教师数量的10%~20%;2007年,教育部领导指出“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兼职和专职人员组成的‘双师’队伍,希望兼职专职教师比例要达到1∶1甚至更高”,自此国家级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比例就要求在1∶1左右;2010年,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要求各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短短几年,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要求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数量由10%到50%,直至现在的兼职教师授课量达到50%。笔者认为,国内的制度背景决定了我们难以高比例地聘请企业人员为学校兼课,另外各企业也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到外单位兼职。所以,即使高职院校将薪酬标准提高到相当有吸引力的程度,多数一线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也不愿顶着“不务正业”的骂名和冒着被解职的风险去兼职。因此,在未能从国家制度层面解决这些矛盾前,要求国内同样高比例地聘请各类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仅是难以实现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加大对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力度要全面理解教育部关于加大兼职教师比例要求的本意,创造性地贯彻政策精神。一方面,通过这一手段让专职教师形成竞争上岗压力,促进专职教师尽快到企业参加工作锻炼,熟悉新工艺、新技术。在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教师每3年必须返回企业界实践,或定期为工业界解决技术问题或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以防止技术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校人事制度的不断改进,让行业企业一线的人员能够畅通无忧地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此外,要加强政策研究,尽快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新一轮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公办的高职院校作为二类事业单位都要通过公开招聘吸纳社会人才,但各省份对公开招聘人才都设置了最低学历和资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高职院校招聘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更为艰难。因此,必须有实实在在与之配套的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