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时间:2022-05-21 10:21:01
导语: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对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法学青年教师队伍解决自身问题所需,所有的法学院系都无可避免。(一)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开办法学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700家,每年招收和毕业的法学本科生均超过10万人。[1]法学高等教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法学高教体系。根据培养对象,大致存在三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主要培养学术法律人才;二是政法院校和以及财经、师范、理工等多科或单科性大学的法学院系,主要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应用法律人才;三是成人法律函授、夜大、政法学院和干校,主要培养辅助法律人才,[2]这些院校中一部分经过合并、升格等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确立了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发展目标。从数据看,法学专业的纷纷上马体现了全社会法治观念的提升,但一些高校专业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法学不像工科教育那样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只要几个从外专业转行而来的教师即可开办,短期看投入小、收益大。在当下,一块牌匾高高挂,几个教师申报法学专业的情形十分常见。[3]法学教育的急剧发展既造就了大批法律院系,也壮大了法学教师队伍。除了日常教学,教师们还要写文章、搞科研,难免会抱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学术心态。有的只追逐热点,专注于新颖、奇特的课题,忽视了对法学基础理论的探索。这种执教模式只能是缘木求鱼,严重影响法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总之,法学教学科研的急功近利等因素使得潜心于法学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直接威胁到法学高等教育的前途。(二)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要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法学专业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坚定的法治理想;二是扎实的法学理论根底和丰富的社会常识;三是高超的教学能力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法学青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条件困难重重。而青年教师在当前法学教师队伍中占比不小,却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刚从学生转变为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科研能力尚需时间积累,另一方面面临成家立业、担负家庭责任的巨大生活压力。事实上,有些法学青年教师因为无法迅速转变身份,很好地平衡教学、科研、生活而一蹶不振,最终离开了教学岗位;有的则丧失了进取心,完全专注于律师、仲裁业务,给学生授课沦为业余活动。凡此种种,构成我国法学高教事业中的显著危机。目前,很多学校规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教学任务依次减少,这对法学青年老师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同法学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存在矛盾。甚至一些法学青年老师到岗后没有给予免工作量保护期,而是一学期被安排多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甚至其他专业的公共课程,缺少足够时间进行教学工作准备,疲于应付。而且多数观点认为,法学青年教师年富力强,理应承担更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多青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工作、疲惫不堪,既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实提高自身学术理论水平,也难以沉下心来专研教学。[4](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紧迫性。法学高等教育的急剧膨胀对高素质的法学教师需求巨大,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法学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的必经之路。法学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之争已有多年,但无论采取哪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法律思维的传授者和指引者的法学教师,其地位和作用都无可替代。眼下正值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方兴未艾,同时社会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需求旺盛,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更显迫切与重要。对于新组建的法律院系而言,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之中,教学团队建设不足,这凸显了法学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老牌政法院校虽然在师资力量、学术梯队以及办学声誉、人才培养能力上,都较新组建的法学院有优势,但在法学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其已丧失往日的招生垄断优势。可以说其面临的压力有甚于新兴法学院,教学骨干的流失、梯队的断层,无不考验着老牌政法院校的教学能力。总之,提高法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相应提高广大学生研习法律的积极性,以适应法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最终达到优化法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传、帮、带”是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老教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法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发展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经济法学是新生事物,该学科如何建设与发展,没有现成的范式可供借鉴。为此,该校国际法教研室给每位青年教师指派一名老教师负责培养。通过观摩老教师上课、定期做读书笔记、与老教师谈读书心得体会、撰写讲义等方式,年轻老师很快登上讲台,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教学骨干。[5]由此,“传、帮、带”对法学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一)“传、帮、带”的含义。传就是老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目前法学青年教师多经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在知识储备上比较充分,但在教学经验上匮乏。通过观摩示范课的形式,青年教师可以看到并逐步熟悉教学过程,能够明确所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到执教时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并通过模仿、消化、吸收,最后形成自己可操作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此外,老教师尤其要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法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努力使青年教师掌握拟要教授的部门法体系的基础框架,把握该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帮就是帮助法学青年教师寻找、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听取老教师一段时间的课程并形成授课思路之后,青年教师可以开始试讲。同时,老教师应注意听青年老师讲课,仔细作听课记录,发现不足并及时反馈,使得青年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进度。带就是带领法学青年教师提升理论水平,迅速适应教学生活的节奏。对此,老教师指导法学青年教师撰写教学大纲及课程讲义,并形成个人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通过在教学上的相互配合,不仅可以大大缩短青年教师摸索教学的时间,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新老教师的相互交流并推动法学知识的运用和更新。(二)“传、帮、带”的实施机制。老教师对法学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固然在实践上能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实施机制,以老带新也只会流于形式,不会产生多显著的效果。老教师并没有培训法学青年教师的一般义务,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的条件下,本已承担繁重教学工作任务的老教师可能缺乏足够的热情。若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固然使得老教师不得不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但容易使之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帮扶。故需要设置有效的沟通机制解决讲授相同或相似法学课程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间沟通不足的问题。应当采取主讲副讲制来实施老教师对法学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主讲副讲制,是指一门课程由教学能力出众的老教师与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共同讲授的授课模式。通过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骨干老教师结成对子,新老教师既是导师与学徒关系,也是教学搭档关系。老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备课,传授教学经验以及专业知识,青年教师随班听课,虚心求教学习经验。优秀的老教师在传授教学经验时,要结合青年教师的教学实例,观察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定期讨论交流,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在计算工作量时,主讲的老教师应取得所授课程的全部工作课时,副讲的青年教师则可以取得该门课程的部分课时,对于那些尽心培养青年教师的老教师还要给予特别表彰。这样既不损害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得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在学习教学经验的同时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三)“传、帮、带”的配套体系。要真正实施“传、帮、带”的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则必须建立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管理体系。作为高校教师,教学永远是第一任务。但由于科研成果与职称评比过分挂钩,许多老师无心教学,而沉溺于自己在学生阶段形成的狭小研究领域,这对法学青年教师的成长尤为有害。首先,实践出真知,许多法律问题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司法审判中出现的,凭空想出来的课题往往不具有研究价值,青年教师在科研中更容易走极端;其次,科研命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寻求答案,比如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互动就往往会给相关命题的解答以思路和启迪,不注重教学会使得青年教师的研究道路越走越窄、难以为继;而且现有的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标准使得老教师不得不投入过多的精力拼凑成果,自然会忽略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学校应当加大教学能力在教师评比标准中的比重,适当降低科研指标。在实施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管理体系时,要注意同主讲副讲制的授课模式结合。对于结成对子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要给予扶持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而一流的教学团队不仅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与实力,也为建设合理的学科梯队打下良好基础;在科研领域,主讲和副讲的新老教师对彼此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相对熟悉,能够协同一致、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因而要鼓励作为学科骨干的老教师指导法学青年教师进行项目申报或共同开展研究活动,形成有共同学术爱好兴趣的科研团队,以此优化学术团队的梯队建设,最终实现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技术等级的教师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是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辅助途径
(一)法学青年教师到司法部门培训的必要性。《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在强化实践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目标并没有变。鲜活的法律在于审判,作为应用型社会科学的法学,学法还在于用法。当下,有些法学教师在课堂上大谈公平正义,却从未有过将法治精神贯彻到实践中的经历,这种教条主义的授课方式不可取。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完成学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在审判岗位上的锻炼,使得授课内容与实务操作严重脱节,这不仅造成了法科学生重理论、轻实务的好高骛远心态,还影响到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等实践教学类型的开展。因此,法学青年教师需要投身于审判当中,将自己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在司法实践中予以检验。(二)为法学青年教师提供接触审判实践的机会。1.担任法官或法官助理的模式。法学青年教师到公检法机关实习培训需要学校的支持,学校应同有关实务部门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为法学青年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关于建立人民法院与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的指导意见》将人员交流作为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的交流途径。[6]此后,作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法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高校与法律部门之间实行双千计划,即在2013年随后的五年间,每年各遴选并互派200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专家和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高校法律院系和法律部门兼职或挂职。在此之前,地方院校已经尝试与当地的检察院、法院建立“检校合作”、“院校合作”的联合机制。作为老牌政法院校的西北政法大学走在全国的前列。该校积极与周边基层法院联系,达成合作协议,让青年教师担任法官助理。法官助理主要承担诉讼材料的检查、接待诉讼当事人、对庭前证据进行交换、提供案件审理的参考资料并协助拟定司法文书等类型的任务。这些工作虽然大多是事务性、程序性的,但为法学青年教师提供了熟悉法律实践操作的平台,使他们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学的开展带来帮助。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促进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2.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模式。此外,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委派教师到法院担任人民陪审员对青年教师培养也有积极意义。[7]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0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5条,担任陪审员需年满28周岁,一般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所有的法学青年教师都具备此两点要求。陪审员不仅能够零距离的体验庭审过程,获取各类法律文书以及司法统计数据,更能直接参与到案件实体问题的审理当中,对判决的拟定提出意见,这无疑是锻炼青年教师运用法律、践行法治的有效方式。
四、结束语
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法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设置规章制度保障实施。就本文而言,这离不开老教师的“传、帮、带”,特别应采用主讲副讲的授课机制,并建立配套的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管理体系,以充分调动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法学老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他们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分工;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为法学青年教师提供接触司法实务的机会,以提高其从事法学实践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晏.应用型高校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良性互动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107.
[2]霍宪丹.不解之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6.
[3]蒋伟平.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4(2):116.
[4]冀祥德.中国法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7.
[5]赵凌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学术发展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69.
[6]武珊珊,刘广忠.论高校法学青年教师的法律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70.
[7]北京地方法院与高校合作法学院教师将任陪审员[N].北京日报,2007-4-12(5).
作者:赵勇 董金鑫 单位:1.福建江夏学院 2.中国石油大学
- 上一篇: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究
- 下一篇:中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