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2-06 09:45:39
导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率先在江苏省开展试点工作。2018年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启动,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之上,对师范类专业的课程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更为系统和细致的评价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主要凸显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教师教育类课程理应得到特别的关注,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后,将会对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时长、实验实训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考核认证,那么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如何?如何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率先发挥其重要的改革作用?作为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应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镜子,照一照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纰漏,及时修正并完善,尽早做好迎接专业认证的准备。为此笔者随机抽取洛阳师范学院五个师范类班级206名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探索可能的改革路径。
一、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教师教育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模块、教育实习模块和课内实践模块。既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教育问题的视野和能力,提高学生教育素养;又凸显实践性,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技能类课程加以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加强实践环节,引领学生通过具体行动,回到教育现场,体验和感悟教育本真和规律。(一)师范类专业技能模块。师范类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三笔字、教学技能等。为了解师范专业专业技能培养的现状,对专业技能培养、训练时间、主要形式、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8.7%师范生认为专业技能培养较弱;将近60%同学认为专业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在专业技能训练中,主要训练形式分别有三笔字、普通话、多媒体实践、微格教学等,分别占5.8%、66.5%、84.0%、4.9%,训练形式比较多元,但是多集中在多媒体实践、普通话训练,专业实践能力略显不足;超过60.0%师范生认为实践教学可利用的资源过少,存在明显的不足。(二)教育实习模块。实践教学不仅包括课内实践,也包括课外、校外的实践。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形式,还原真实的教育情景,让学生走进真实的教育生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教育实习主要包括课程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定岗实习等形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结果显示,206名调查对象全部参加了毕业实习,48.5%参加了专业见习,分别有4.9%、9.7%参加实习、顶岗实习。总体来看,毕业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课程实习、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比重较少,实习教学实效性较低。(三)课内实践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很大一部分在课内进行,课内实践主要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教育情景中内化基本教育理论、练习必要的师范技能、运用基本教育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结果显示,依然有66.0%教师采用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教授教师教育类课程,47.6%采用多媒体教学法,32.5%采用小组讲课,26.2%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教学方式较为陈旧老套,传统教学方法仍是主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小组讲课、案例分析法比重较少,仅占58.7%,课内实践模块比较薄弱。
二、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较弱、课时偏少。78.7%师范生认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较弱,将近60%同学认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培养缺乏制度保障,除了刚性的见习和实习,课内、课外的专业实践活动较少,大多数院系除了普通话之外,并没有针对师范专业技能开展达标训练。(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传统。在调查中发现,传统教学方法仍是主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小组讲课、案例分析方法比重较少,仅占58.7%。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无疑这样呆板、机械的模式,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积淀他们的教育素养,更不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未来教师的要求,更会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三)实践教学可利用的资源较少。超过60%师范生认为实践教学可利用的资源过少,存在明显的不足。在访谈中,很多学生提到“课内的教学中,实践教学资源太少,教师完全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对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感知,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校外的实习基地也是一言难尽,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学不到东西,不太想去”。(四)实习教学实效性较低。实习教学是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强化和夯实,是提高师范生实践技能最重要的平台。但是目前实习实效较低,课程实习、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比重较少。一方面实习基地较少,实习内容单一,学生在实习单位讲课机会并不多,大多从事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实习教学中管理不规范,缺乏跟踪指导,考核流于形式,盖章了事,致使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与提升。
三、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导向,全方位的更新实践教学的理念。不同级别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毕业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想达到国家对中、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要求,多数师范院校都必须结合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重新界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厘清其构成要素,加大对专业培养目标、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育实践模式等方面的更新和调整,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首先,更新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实习教学、课内实践三大块,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要重新界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体系,进一步细化教育实践能力指标,让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其次,依托实践教学三级指标,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彭艳红把教育实践一级指标分为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二级指标分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班级指导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反思研究与自我革新能力。以此指标为依据,凸显教育实践能力,重建教师教育类课程群。(二)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参照,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无缝对接。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类课程不仅要满足培养目标的相应要求,还要积极对接教师资格证国考。在教材选择上,主动与国考有效对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也应该考虑其能力的要求,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的做法,在教学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为抓手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倡导以对话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师范生引向真实的教育情景,积累和生成教育实践知识,潜移默化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三)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凸显实践教学地位,打造“全程实践”教学体系。1.在传统教育实习基础之上,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和条件,建立“见习、助教、试做、顶岗”四年一贯“递进式”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年,看看老师怎么做”;第一年,主要以师范生课堂观摩为主,看看老师如何上课,如何解决专业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场景,初步形成教育感知。“第二年,帮着老师做一做”,所有师范生到基地学校进行教育见习,表现优异的部分师范生可以充当老师的助教,协助老师完成教学工作。“第三年,试着自己做一做”,师范生陆续开始在校外长达一学期的实习生涯,在一线教师、高校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尝试教学、管理班级事务。“第四年,能够独立做一做”。选派优异的学生到新疆、河南省各县区进行顶岗支教,深入教学一线,独立完成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把互相衔接四个阶段循序渐进贯穿在师范生四年专业学习中,切实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扎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技能。2.建立师范类专业技能测试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不仅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必要途径,及时监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既能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每位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之前,通过教案撰写、说课、微格教学、试讲、微课制作、教育见习、三字一话等诸多环节考核后方可进入教育实习阶段。具体做法:从第2学期至第6学期,各个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开设《三笔字技能测试》《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测试》《教师仪态与表达技能测》《课堂教学技能测试》等师范技能测试项目,制定达标标准,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达标,切实提高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3.多种举措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为切实提高教育实习的成效,首先,细化考核标准,建立奖罚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如果指导老师失职或者学生涉嫌造假,都要收到相关的处分。其次,强化实习过程中的追踪指导,建立高校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的协作育人体系,多方联动,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学生自己克服畏难情绪,摆正态度,从管理学生开始做起,积累教育的体验和感知,并尝试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教学技能。4.打造各种专业平台,充实实践教学资源库,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技能打造“UGS“开放式协作育人平台,在高校、政府、一线学校协作育人模式下,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通过协作育人的模式全方位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搭建《小学“名师讲堂”》平台,根据小学教育实践技能要求,邀请小学名校长、一线名师、富有经验的教研员、以小学融合课程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团队管理及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进行专题报告,潜移默化中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和能力;搭建“晨练、晨读”平台,星期一到星期五安排不同师范技能训练,并纳入课堂管理、计入量化考核成绩,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师范生技能提供持续、稳定的实践锻炼平台,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技能。
作者:张云霞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 上一篇: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途径思考
- 下一篇:外语教师课堂礼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