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学科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2-30 10:53:27
导语:中学政治学科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语言是教师处在特定条件下所使用的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开发智力、完善人格,促进发展、引导未来的重任。最早提出教学话语这一概念的德国思想家伯恩施坦指出,教学语言“即教育领域教育思想的载体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话语”。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职业专用语言,是教师实施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具,特指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因而,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中学政治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在传道授业解惑、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不仅具有实用性,包括传递信息、促进理解、认识辨析等功能;又具有发展性,即受教育者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感知施教者专业化的教学语言,内化社会规范与思想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素质,再通过社会活动得以表现,从而产生积极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指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用语。
二、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师范生培养标准的提高以及教师在职培训的强化等措施的推进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使用、融合多学科内容的处理成为主要矛盾,对提高政治学科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1.重文本轻实践。思想政治课程虽然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却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净化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于实践,真正将所学理论渗透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而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特点,如权威性、理论化等,若不结合经验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很容易让政治教师陷入文本的直接讲读和记诵的怪圈,削弱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本固然重要,为教学提供了依据和载体,但是教材本身并非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也未必是课程内容,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有待激活的原材料,是进行教学的凭借和示例,而不呈现具体意见和结论,需要政治教师在深入理解和完整把握的基础上传达给学生。而现实的教学中,教学语言在形式内容上与文本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倾向比比皆是。如在涉及国家制度、方针政策等内容上,教师容易忽视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对书面语不能作适当的加工,变成适合学生易于接受的口头用语,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将书本上的定义、结论,没有“引”,而直接“发”得灌输给学生。这一方面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学生嗤之以鼻的不屑和反感;另一方面,教师解读教学内容时浓厚的理论语容易给学生以居高临下的距离感,造成不懂也不敢问的状况,影响教师在学生印象里的亲切度,从而愈发陷入想学也学不好的泥潭中。
2.重授予轻启发。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明确了客观地评价一堂课,一个重要方面就要看是否突出了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而学生灵动而活跃的思维与学习得到的知识相互碰撞,擦出美妙的火花的过程中,本身预设的教学框架可能被打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在双向的互动过程中灵活应对各种状况,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帮助。而简单直接的授予式教学,不仅浇灭了孩子思考的热情,久而久之也会使孩子养成等待接受知识的惰性,对探究能力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下,新课改的实施还是与升学选拔的现实状况相冲突。在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提高升学率,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升学校自身知名度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改革还是面临困境,体现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就容易表现为教师更注重知识的授予,减少启发引导的环节,以提高教学效率,传达更多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内容。并且,对中学政治教师本身而言,在角色意识和问题意识上还相当欠缺,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探索的自觉性,在启发引导的能力方面也存在不足。有结果而无过程、有学习而无思考,重学会而轻会学、重继承而轻创新的课,违背了新课程精神的实质;而一味平淡而枯燥的授予式教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乏淡而无力。
3.重学科轻融合。思想政治学科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熔炉中锻造出的时代精华,内容涵盖广泛,融合着政治、经济、哲学、语言、文化等多学科、多角度的丰富内容。这为多方面的教学着力点提供可能,也为学生兴趣、思维、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容易将自己局限于本学科的单一领域中。有的教师完全不想融合,因为这需要自身对教材理解的敏锐度和饱和度,这样在无形中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的过程也加大了工作量,增加了教学压力;有的教师不敢融合,怕自己的理解力、把控度和教学实践能力不够,造成学科内容越界,反倒引起学生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反感;有的教师则抱着只管教好自己的课的心态,无视学生整体发展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无视新课改的要求。这种状况束缚了政治学科教师拓宽视野的步伐,无法实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要求。当然,这样的不敢、不想和不管,对学科教学是一种伤害,也是新时代下教学探索的失败。
三、解决当前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语言问题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教学语言的科学化、合理化,并最终走向艺术化,是实现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而针对现存的问题而言,整体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重视借鉴融合及加强教学反思是内在需求,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则是现实要求。
1.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1专业知识。要实现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促进教学语言质的提升,就必须从专业知识着手,即要具备思想政治基本理论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这里的提升,又包括三方面的涵义。第一,专业知识的发展要有量的积累。单薄的知识体系无法支撑日新月异的时展要求,更无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教育的重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专业理念,才能最终引导祖国未来栋梁的发展。第二,专业知识的发展要有质的提升。倘若不断地积累只是机械的堆积,就无法“温故而知新”,发现知识内部的关联与差异,从而得出全新深入的见解。第三,要建构起以学科知识为主干,以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为补充,以教育学心理学为背景的网络体系,并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发展。
1.2专业能力。为促使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的改进,需要不断提升作为专业化教师的专业能力,而其中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准确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及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积极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语言是教学过程最主要的工具,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和效果。口语表达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锻炼而成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特点,多方位挖掘生动形象的语言素材,有目的、有针对得加以练习培养,提高表达能力,从而在课堂上能给教育客体以应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3专业理想。所谓教师的专业理想,就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继承人,必须建立正确的专业理想,通过科学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教育事业看做一种信仰,当做实现自身理想的方式,才能使他的语言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崇敬、对学生的喜爱,才能使一句极普通的教育语言也具有传情启智的作用。因而,对于广大中学政治教师来说,树立专业的理想,确立致力于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热情投注到教育事业中的决心,能够促进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从而激情洋溢得讲课、真诚得抒发情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重视借鉴融合与反思总结。教师从自身角度出发,促进完善时,也要注意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通过校本培训、听课评课、校际交流、跨区合作等途径,抓住一切机遇,学习可借鉴之处,融合于自身教学过程中,以弥补缺点和发扬优势,促进和谐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虚心学习的心、有一种专业的敏锐度来实现为我所用的状态。而学会反思总结,也是提高教师语言素质发展的重要形式。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平时教学语言的准确、恰当程度,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通过不断的反思、调整、再反思,逐渐实现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和进步。一般来说教学语言来源于教学思想观念,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对于语言的把握理解,因而提高教学语言的进步,首先要从反思教育思想开始。中学政治教师要明确,随着当前课程观的变化,政治教学需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从这三方面为基点,反思总结现有的教学语言是否存在不足,该如何改进等问题。另外,也可以从反思学生的反馈状况着手。因为教师要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就必须了解学生;同样,要检验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必须依赖于学生。可以说,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
3.实现理论与实践和谐统一。教师的发展完善,无疑要通过知识性材料的积累,需要教师不断吸收全新的理念和观点。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青少年的发展,呈现出新的个性特点,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倘若教师仅仅埋头钻研于理论创新,而没有实践的检验,也无法真正落实教育目标。尤其是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也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时代语言、网络语言等以无法预知的速度扩散和流传于广大学子之中,能够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才能确切的找出教育的支撑点,为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人格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诸多原则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实际,也要联系学生个人思想实际,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当然,这种联系并非机械生硬的联系,不是为了达到联系而生搬硬凑,做表面功夫,而是通过反思—落实—再反思的实践性过程,达到一种和谐的、有益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中学教师可以通过深入践行教育理论、感知教育理念,在课堂中施教,也在课堂中学习,不断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渗透力,鼓舞和激励学生将所学理论落实于行为活动之中,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作者:陆佳 单位:苏州大学
- 上一篇: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提升对策
- 下一篇:瑞吉欧方案教学对幼儿教师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