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发
时间:2022-10-12 03:19:04
导语: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笔者以陕西省部分高校教师为对象,采取问卷的方式,对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所得研究样本的各项特征统计如下:性别:男、女教师分别为108、70人;职称: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分别为32、76、70人;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8、96、64人;年龄:30岁以下56人,31至40岁70人,41至50岁的32人,50岁以上20人;教龄:5年以下36人,5至10年44人,10至20年60人,20年以上38人。从问卷调查的整体情况分析,总体而言,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在有效问卷中,平均得分61.2,超过80分的为16人,仅占8.9%。这说明虽然大部分教师能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是缺乏从事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备课不充分,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单一、知识贮备不够,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较严重。这种现象在高校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教学经验欠缺。如果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那么课堂上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很单一,只能照本宣科。在我们调查的56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约有三成以上的教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仅有6名教师备有完整的手写教案,12名教师自己制作电子教案,另外有20名教师有从网络上下载的电子教案;有18名教师既无手写教案也无电子教案。其次是教学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在提升学校排名、知名度等方面,比教学更有力,于是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津贴分配亦或是奖励先进,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科研的重要。在这种制度导向下,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题的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最本职的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根据用于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比的调查,80%的教师将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题的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教学的投入尚不足三成。再次是参与教学改革热情不高,不乐意开设新课程、承担新的教学任务。高校要完成“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就需要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趋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不少教师不愿在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没有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最后是校外兼职现象多发,导致教学工作质量下降。高校教师不仅拥有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为高校教师校外兼职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在调查的178份有效问卷中,有79人在校外兼职,占总数的44.3%。这说明高校教师校外兼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兼职工作挤占了教师的部分时间和精力,使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本职的教学工作,导致教学工作质量下降。
2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教师是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的规定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责的主要认识。但现实是安心于一线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不是“教而优则仕”,就是专攻科研,教学成为了教师附属性的工作。造成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而优则仕”的观念导向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思想与社会“官本位”思想影响,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严重。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探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时,就提出了高校去行政化,并陆续出现在国家出台的各种文件和政策中。但高校的行政化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思想与社会“官本位”思想和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的影响下,成为一种价值取向,成为一种风气。“教而优则仕”,教师由被管理者变成了管理者,工作地点由教室转入了办公室,工作轻松了、工作环境舒适了,从此摆脱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沉重的科研压力。由教学岗转为管理岗,薪酬不降反升,在学校也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并且有不少的公共资源可以享用,例如在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各类奖项的评审等方面就能获得不少的便利。于是不少教师,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教师从教学岗转为管理岗。
2.2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制度导向
作为知识社会的中心与策源地,在改革求发展、管理出效益的基本思路下,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以规范内部管理,强化岗位意识,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但在政策制度导向上出现较严重的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从科研结果的产出,到高水平课题及其经费,再到学术获奖、专利申请以及社会名望,在职称评审、津贴分配等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中,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正是由于政策制度导向,使得一部分教学一线的教师转向科学研究肯定,实现了名利双收。
2.3教师的专业情意不足,内在动力缺乏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根本动力。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不足,内在动力缺乏是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因素。教师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伦理、专业态度。由于教学环境、评价制度、职业声望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内在修养、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自我意识等自身原因影响,当前高校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总体处于低迷状态。首先是专业情感缺乏、专业态度不端正。专业情感是教师专业情意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由于不少高校教师专业情感缺乏,内心并不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仅仅将教育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其次是专业信念不足。一些高校教师对所从事专业的缺乏理智而深刻的认识,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不强,不能发现蕴藏在教师专业活动中的美,难以感受到付出与收获后的愉悦,也没有体验到教师职业生命的真谛。最后是专业伦理不足,教师的专业伦理强调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不少高校教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学生学习的关心不足,更谈不上对学生生活、情感和心理的关心了。
2.4学风不良的影响
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好的学风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学风不良是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外在诱因。大学学风不良的突出表现是课堂缺勤率高。学生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但是现在不少学生以学习为副业。校外兼职、各种技能培训、校内社团活动等种种事务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但凡个人事务与课程冲突时,不少学生的处理是优先安排个人事务,牺牲上课,课堂缺勤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普通高校里5%~10%的缺课率是普遍的现象,严重的高达30%以上,尤以公共课为甚。大学学风不良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新读书无用论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不少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课程的学分,虽然也规规矩矩上课,但是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在课堂上打游戏、聊天、睡觉、看课外书等。
2.5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弱化
教学自主权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享受的利益和自主行使的权力。教学自主权是教育法规赋予教师的基本权利,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内因。在高校里,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受到各方面(比如严格但不够科学的教学制度)的限制和约束而被弱化是不争的现实。严格但不够科学的教学制度虽然起到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目的,但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按预先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执行,并要求有指定的教材,考试以教材为主。这些规定限制和约束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自主权,不符合高校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总之,高校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弱化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降。
3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对策
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分析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在遵循人本原则、差异原则、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对策:
3.1观念引领——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治学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工作和首要功能。高校在重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的同时,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治学理念,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治学理念。学校管理民主化,充分发挥教工代表大会的作用,领导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在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规章制定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努力营造出公平、有序、和谐的工作环境;以教师为本,还要关心和服务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的主导需要不同,学校应满足教师的合理的需求,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与专业成长,支持中年教师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关注老年教师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管理职能部门要树立管理服务的观念,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
3.2制度保障——建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根本区别就是大学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可粗略分为: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制度性因素对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最大。激发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要建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障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根据我们调查研究高校职务晋升制度、考核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训研修制度是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在拟定职务晋升制度、考核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训研修制度等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适当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激发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3情感感化——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驱力。在高校教师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一方面要立足于教师专业情意的自我培育,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形成以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为核心的专业理想和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职业操守为核心的专业情操。另一方面要求学校要做好教师专业情意的外部保障。首先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理想。其次要通过建构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激励,巩固教师的专业情操。再次学校要加强学校环境建设,特别是生态环境,通过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促进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专业兴趣。最后学校管理中应尊重教师的劳动、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促进教师形成职业认同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为主要表现的积极的专业自我。
3.4教学相长——加强学风建设,以学风促教风
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好的学风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韩延明提出加强大学学风建设应该用大学精神去激励,用道德教育去引导,用大学制度去规范,用校园文化去陶冶。[6]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用大学精神去熏陶和指引。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A•弗莱克斯纳曾经说过“: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7]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熏陶和指引下,强化学风建设,形成优良的学风。其次要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用道德教育去引导学风建设。不少学生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现象严重。学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纠正他们对学习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对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加强学风建设,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用规章去规范学风建设。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如学籍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等。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言行,促进学风建设。
3.5权利维护——尊重和维护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教师拥有教学自主权已是学界共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要树立依法治校、依法施教的法治理念。学校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尊重教师的权力。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会主动承担并履行职责;同时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以专业为标准,努力做好科研教学工作。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要在教学管理中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高校的教学管理中过分强调规范、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教学管理制度与措施应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不应有太多限制和约束。在教学管理中应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将“怎么教”的权利还给教师,使教师享有教学自主权。
作者:吉执来 王鹏炜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 上一篇:提高在职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
- 下一篇: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演讲稿12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