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时间:2022-05-05 03:14:16
导语: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方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教学语言要简单明了
【案例】一教师执教“认识线段”一课时,从学生用双手把一根毛线拉紧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获知了线段的表象,两个端点以及这两点之间的直线,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标注上了端点二字,接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端点?”学生茫然,教师一再暗示,学生就是没有能够说出教师期待的那个答案。分析:这个教师的语言比较烦琐,不仅容易让学生找不到思路,让学生把握不住本课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而且在反复的催问和等待中还浪费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这个案例中只需要学生能够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简单地判断,至于端点可以让学生形象把它看作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根本无需让学生去规范地定义端点这个概念,教师反复催问“端点是什么”显然是毫无意义的话语,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焦虑和教学时间的流逝,倒不如教师直接提问:“看谁能够指出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教师能轻松地达成该环节的教学目标。这个案例表明了教学语言是否明了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提问的地方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所提的问题是不是简洁明了又直奔重点。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语言越是模糊不清,学生越是不理解而道不明,所以数学教师要精心锤炼语言,要言简意赅。
二、教学语言要准确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练习课中,当学生通过一组练习题发现了被除数一定时,除数越大商越小的规律后,教师出示了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来解决,想通过这道题目的解决来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题目如下:体育室有36个足球,体育老师要把它平均分给一些班级(如下图),你能算出每个班可以分得几个球吗?在学生算出前面几列分的结果后,教师提问:“根据前面的规律,你能接着往后分吗?”在提问的同时还在表格的最后一列写上了省略号。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还可以把球平均分给9个班级,每个班分得4个。”在这位同学的及时回答后,教师赶快转入下一个环节接着问道:“从这个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分析:上述片段中的冷场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准确而造成的尴尬。教师所提的问题以及教师板书的省略号会让学生觉得后面还有很多的可能性,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或许可以继续分给7个、8个班,但从生活的角度以及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除法,学生只能把这些球再平均分给9个班,没有其他可能了。其他学生其实和那位举手的学生一样也想到了这一种情况,只是自己觉得和教师所说的“接着往下分”相距有点远,所以不敢回答。但如果教师换种提问方式“:你还能把这些球平均分给几个班级?”如此,教学就会容易很多。所以,教师上课时要认真推敲每句语言,不能出现言不达意的表达。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
【案例】有一次笔者听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做了一个无趣的统计,这个教师这一节课一共问了75个“对吗”,学生也习惯性地说一声“对”。如此教学使人提不起一点兴趣,寡然无味,无疑这样的教学课堂是吸引不了学生的。这位教师反复要求学生去判断对错,犹如在单曲循环播放一首催眠曲,学生自然提不起精神来学习。分析:虽然数学课讲授的是枯燥的数字之间的关系,但教师如能用一些有趣的教学语言去表述这枯燥的数学知识,也一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笔者在教学抽象的几何图形“圆”时说“: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最美丽的平面图形———圆。”一个“最美丽”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研究圆的冲动。
总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准确精当,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情感丰沛、真诚动心。那样数学这门学科就将更加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本文作者:王维秀工作单位:海安县角斜镇老坝港小学
- 上一篇:教师教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