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学案例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12-26 09:39:55
导语:漫谈教学案例对教师教学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以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如何引领好学生做一个理性人,通过社会现实、国际事件的现象来认识其本质,坚定学生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的重要难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战略战术,似乎只有在战场上才用得上,其实也可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涉世未深、理论欠缺、过于感性的学生来说,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基本内容,把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对一些理论界和现实中颇有争议的理论更需要教师深入探究,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把它讲深讲透,并能深入浅出。这里的“知己”,不光指熟知自己要讲述的主要内容、重点与难点,还指自己所掌握的实践知识能否足以解释说明所要讲述的理论。“知彼”指的是要知道被授课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知道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对党和国家的了解程度、对自身的了解程度及对国际问题的了解程度。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前,必须对课本理论知识、学生现实状况要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明确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宏观、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为教师熟知理论、领悟其精华带来了一定难度,甚至会因理解不清而容易对现实问题迷惑不解,从而影响到教学案例本土化的效果。比如,在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和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有学生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力发展私营和外资经济迷惑不解,甚至一些学生会认为我们实际上是在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纠结于姓“资”姓“社”问题。从经济特区到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市场经济的主体大多是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公司企业,国有经济及集体经济的企业越来越少。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但是并不能以此否定我国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理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认识清楚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于对“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理解不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理论的认识,才能解释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尽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学生时,要教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教师就需要“一桶水”。因而,教师只有夯实理论基础,充分理解课本知识,了解学生实际状况,才能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土化教学案例课。
二、深入了解现实社会以获取社会实践知识
理论得于课本终归浅显,结合现实的认识与体会才会深刻。了解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学案例本土化的重要部分。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对现实的了解,没有实践的切实体验,便难以形成有效的本土化教学案例,要开展本土化案例教学也就成“无米之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土化案例教学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深入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考察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体验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重大功效。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大量阅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资料,从政府网站和报刊杂志上及时了解现实发展状况,这也是一种间接地了解实践的方式,能从政策到实施效果等方面客观掌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09年,、教育部组织全国100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分两个团队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和上海市进行国情调研。这对教师们深入解答“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积累了现实素材,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江苏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开展暑假培训会议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听取专家报告,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并与社会一线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实际了解鲜活生动的事例,从而加深教师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为现实教学案例本土化积累相关材料。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能积极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为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改革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全面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必须了解社会实践,了解现实,否则就会导致教师瞎指挥,学生盲目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育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三、深入领悟时代问题以破解课堂教学难题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时展的内因与必然诉求,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难题。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个时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会影响到青年学生对时代主流思想的认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前的时代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是党内腐败问题,比如各种贪污腐败现象与官员不作为问题;第二是民生问题,比如社会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和住房问题等;第三是社会和谐问题,比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诚信问题;第四是主权问题,比如钓鱼岛之争、黄岩岛之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困扰着学生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加以科学解读、合理分析,就会使学生更加迷惑。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联系当代中国现实,同时比较西方国家在发展中所存在的同样问题,客观分析与解读时代问题。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解读时代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实施实践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主要内容。201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问题式和案例式教学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改革的首推方法。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把握好当地时代问题的阐释,利用本土化教学案例作为阐释时代问题的突破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与向度来向学生解读好当地具有经典性的时代问题案例。
四、深入实施案例本土化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通过不断的教学练习而获得的比较稳定的教学行为系统,是教师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其目的在于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技能主要包含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实施教学案例本土化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第一,教学设计技能提升。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如何把本土化教学案例穿插于相关理论教学中及如何实施案例教学,这都需要进行设计。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和增强理论的现实性。因此,对于浅显易懂的理论,一般不需要配以本土化案例辅助教学,只有那些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理论才给予本土化案例辅助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第二,课堂教学技能提升。本土化教学案例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事例加工成教辅资料,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阐述与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一片天地。如何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及提升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能否娴熟地施展教学技能。案例教学本土化让教师更好地把当地鲜活的现实案例进行技术化处理,结合理论教学需要、学生兴趣点及案例关联度等方面,通过视频播放、文字讲解和学生分析、教师总结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第三,教学评估技能提升。案例教学本土化,强调的是利用本地教学资源,以学生身边的事与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作为理论教学的支撑,同时能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积极互动。这为教师考查学生的平时成绩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尤其是过程性考评最注重的就是学生课堂表现。教学案例本土化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现实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讨论与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成为教师对学生成绩评估的重中之重。第四,教学研究技能提升。先进的理论指引先进的现实行动。以教学案例本土化的视角去选择教学案例,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现实性、发展性及其开放性,近距离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更能体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价值。同时,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与路径选择。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通过精心准备理论教学的乡土教学素材,细心挑选、深入挖掘、加工提炼与综合总结等系列研究性工作,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技能的提升。
作者:唐强奎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广播影视中心党建工作意见
- 下一篇:广播影视中心工作重点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