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论文:教师家访与健康教育

时间:2022-01-13 11:05:11

导语:健康教育论文:教师家访与健康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健康教育论文:教师家访与健康教育

本文作者:覃琼黄利荣工作单位:重庆市彭水普子中学校

主要针对教师、学生及部分家长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校家访情况。我校现有教师96名,学生1857名,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约80份,收回约60份。问卷显示:进行家访的21名(截止问卷收回时,其中仅进行过一次的15名,占25%;进行这两次及以上的6名,占10%)认为家访能够及进疏导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的58名,占97%;认为家访取得积极意义的55份,占92%;认为家访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占2%。随机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问卷要求学生、家长共同完成),收回100份。问卷显示:有教师来进行过家访的30名,占30%;其中,认为教师及时疏导了心理问题,增强了与教师的感情和对教师的认同的29份,占97%;认为家访没有达到任何作用的1份,占3%;从未进行过家访的70份,占70%;其中,能够希望教师能及时进行家访的89份,占89%;不希望或不欢迎教师家访的8份,占8%;希望取消家访的3份,占3%;希望继续加强家访的80份,占80%(其中希望家访能够帮助指导心理问题的87份,占87%)。学生家长不认同的4份,占4%;认为有必要继续开展家访或加强的80份,占80%,认为没得必要开展的2份,占2%,如果能够用一种方式取代家访认为通讯、网络联系的53份,占53%。问卷显示老师基本上都认识到了家访的重要性,但更倾向于采用电话、网络方式;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及时进行家访,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家长希望老师能进行家访,但前提一是家长有空,二是学生没有犯事,三是教师不会找麻烦即批评学生,四是尽量不能让别人议论。由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89%以上的学生比较认同家访,92%以上的老师以为可以开展家访行动,但最好是通过通讯、网络的形式,89%以上的家长同意家访,但对家访具有比较传统的认识。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家访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对家访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必须发动教师积极行动,学生积极参与、家长积极配合。

家访与学生心理健康

(一)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除去先天遗传、后天疾病和较大的精神刺激等因素外,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认为教师表现出来疏忽和冷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公正,教师给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对学生教育失当,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因此,我认为适应开展家访活动可以有效消减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二)如何开展家访学校应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开展家访活动。教师进行家访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还能通过家访,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心理状态,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社会价值观。班主任家访不可趋炎附势,这是与教师称号相违背的。要多走访弱势群体的学生家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的心理健康的无声教育。家访不可只是“告状”,埋怨学生的不足,而应是向家长和学生传达无限细微的关怀,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将事半功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教师的爱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楷模,教师能否捧出自己的一颗火热的爱心,是能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教师的爱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必不可少的支撑点,教师慈母的心怀和良师的风范,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敬佩的偶像。学生在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的黄金时期,对人生的诸多问题充满着思考,但由于知识不丰富,社会层面狭窄,生活经验欠缺,人生观尚未形成,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在顺境中督促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不足,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学习;在逆境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的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家长和社会应对家访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家访并不一定是针对“坏”学生的。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家访活动,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调查问卷也显示多数家长是欢迎家访,但不能让家访影响自己的“经济事业”,从而将此项工作一味地交给教师。针对此种情况教师更应加强家访,通过家访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用行动来让家长努力摒弃此种想法。

家访应注意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具有向师性,每个学生都愿意亲近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教师除了可以在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外还可以通过家访重点关照以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根据教育理论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可提出以下几点:1、教师应有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这是进行家访的前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向师性,知道自己来到学校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师学习,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学生还有独立性的特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培养这种特性。在这种学生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必然是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关系。有了这种学生观,就会对学生有正确的态度,师生关系一般也是正常、良好的,一般不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家访良机。通常在以下几个时期可以开展家访活动:(1)新学期、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形势;(2)考试前后,特别是升学考试前后,教师一定要通过家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心态,对症下药,防止学生由于心理紧张诱发心理疾病。(3)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伸出温暖之手,防止学生损害心理健康。(4)学生对某事、某课、某教师感兴趣时,要做好引导工作,既要鼓励支持他,又不能让他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会使学生丧失自尊、自信。(5)发现苗头要及时采取措施。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不健康的倾向,就要对他进行悉心观察,详细了解,积极引导他向健康的方向转化。3、教师要善于鉴别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家访消除影响。教师和学生终日相处,在鉴别学生是否患有心理失调或心理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鉴别此类问题时应力求准确、客观,不能轻易下结论。教师在家访中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接触,讨论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对学生的行为提出建议、进行点拨,并与专门人员合作,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治。4、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作用,重要的一点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时,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也是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激发起奋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同时,学生又会通过与教师每天发生的这种实际关系,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这种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有助于发展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即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的爱是最重要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心理。正如凯兴斯坦所说的那样:“教育家的特征在于爱人,谁若不爱别人,他根本不配做教育家。”教学中始终贯彻着爱人,爱学生这一主线。只要以严师之爱,慈母之心,良师风范去接近学生,关爱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就能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