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路径
时间:2022-02-26 10:37:25
导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重心正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升。尤其是今年“双高计划”建设战略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高职教师专业认同感低、专业自主意识不强,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此,通过审视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对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也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高职教师应该如何发展以及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成了高职教师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
一、“双高计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双高计划”的两个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不论是高水平高职院校还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都离不开教师的高水平发展。在“双高计划”下,高职教师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拥有高水平的教育引领能力以及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1];随后,教育部、财政部于4月16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并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2],标志着“双高计划”的全面启动。从高等教育扩招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职教20条”的来看,“双高计划”无疑已经开启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论是否跻身“双高计划”建设之列,都很难置身事外。[3]但“双高计划”的实施在给高职院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一)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首先,“对高职教育而言,专业发展必须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4]。因而,“双高计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打破“闭门造车”的常态,要走出校园。高职教师只有走出去,下到企业行业当中去,才能真正了解到企业行业各个岗位对所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而在这一基础上,既能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又能进一步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保证教师专业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次,“双高计划”明确要求,“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要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历史地落到高职教师身上。正如英国学者戈登科克(GordonKirk)所指出的:“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所有试图改进教育质量或使学校工作更具活力的努力,都必须完全立足于教师能力的提高。”[5]可见,高职教师是否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极大的。(二)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教育引领能力。“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是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一持续过程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教育引领能力,以此引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工作。首先,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改革发展任务中,高职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为“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提供技术支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高职教师对于自身所教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近期国内外研究热点要进行持续关注,以确保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紧跟国际前沿;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引领专业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6]再次,新课程改革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而高职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经验”的现代“三中心”为主,杜绝单向输出。在这一点上需要高职教师及时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应对“双高计划”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三)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双高计划”的实施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和科研作为高职教师最主要的两大工作,二者可谓相辅相成。其中,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最为根本的工作,而科研既为教学服务,也为社会服务。高职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国家现实需求和企业行业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配套供给服务能力,并且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解决制约专业群建设发展的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专业发展,为专业群建设出一份力,使“双高计划”建设的道路走得更稳。[7][8]此外,“双高计划”建设下,还要求高职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高职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学校的灵魂,教无德不立,德无教不续。高职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既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要求下,高职教师自我价值观的完善,对于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求高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要能够为高职院校出谋划策,并为其建设国家示范型“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服务,保证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双高计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审视
相比于“双高计划”的要求,目前高职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教育引领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其发展水平都远远不够。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教师自身专业认同感低、专业自主意识不强以及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是三个主要方面。(一)专业认同感低。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对专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和对专业的认同感影响着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稳定。近几年,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的单一。再加上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专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会受到来自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内在因素、所处环境因素和人际交往因素等。[9]一旦高职教师对自身从事的专业都缺乏认可,那么会直接导致职业倦怠感的产生,也会影响到教师对自身专业的理解,从而制约专业发展。因此,较低的专业认同感会直接影响到高职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到教师对自身所教专业的认同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熟。(二)专业自主意识不强。当前部分高职教师仍然存在“庸、懒、散”现象,欠缺更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并不强烈。例如,很少有高职教师会对自己过去的专业发展过程与经验,及现在的专业发展状态与水平进行反思和系统评价。但是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反思和评价能力,才能为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由此可见,高职教师拥有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重要性,正如赵明仁在《关于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的著述中所引用的柏拉图的言论:“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因为只有当高职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时,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才真正开始。[10]除此之外,一些高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11]现实中,大部分高职教师对于科研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更多的是把科研当作职称评定时的附加项,以得到晋升的机会,而不是出于纯粹的热爱。除了认识不足,一些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较为薄弱,、出版专著和译著以及科研获奖的情况并不理想。(三)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专业化”的高度来理解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因而难以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支持,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且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陈旧,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部分高职院校行政化思想较为严重,在办学模式上,过分依赖行政人员而忽视了教学科研人员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此外,在学校管理上,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方法较为落后,难以落实“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管理方式。[12]再加上很多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在教师专业培养问题上不够重视,他们大多把发展重心放在招生引资工作上,而忽视了高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但是学校作为职教教师特定的工作场所,其组织管理方式、工作氛围、环境、工作量安排以及领导支持程度等变量都会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这样的管理方式,难免制约着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双高计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在我国“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因为只有教师高水平发展了,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引领、促进“双高计划”建设的落实。因此,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自身都应该将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置于重要位置。针对目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一)准确把握教师专业认同形成过程中。认知、情感及行为的关系首先,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自主建构的认知过程,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学习,如参加学历教育,可以强化高职教师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自信心,促进专业的自我更新。其次,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情感性过程。教师的专业认同,不仅是一个对专业问题进行理性认知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把“自我”意愿与专业认知连接起来的情感过程。高职教师对于自身所教专业只有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支持,才能形成稳定的专业认同感,这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最后,教师专业认同是一个从外在希望到找到自我的过程。高职教师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与外界产生趋同感的同时,需要将这种“外在价值”内化为自身价值,即成为他人、群体及社会所希望的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找到自我,并实现自我。因此,高职教师在形成和发展专业认同的过程中,要关注认知、情感及行为三者的相互关系。其中,认知是教师专业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的认知能帮助教师进行更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形成正确的专业认同;情感是连接专业认知和行为的桥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只有拥有积极的情感,高职教师才能用正面的情绪去面对“双高计划”建设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困境,才不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展与成效;而行为是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的评判标尺,强调高职教师行为与认知的一致性。高职教师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表现,可以说共同影响着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而把握好三者的关系,有利于消解专业认同的危机感,最终实现提升教师专业认同水平和推进其专业发展的目标。[13](二)增强高职院校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增强,既需要高职院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又需要高职教师树立专业发展自主意识。高职院校首先要形成前沿的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对高职教师进行理念引领,给高职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推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高职院校要引导高职教师树立“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制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加强专业与职业协同发展的意识;[14]二是高职院校要从现实出发,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传递给高职教师,并让其落实到具体的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去;三是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高职教师相互之间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交流,以促进高职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进而不断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高职教师自身也要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如果没有自主意识作为支撑,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正如王宪平所指出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内在的积极主动自觉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政策制度的实施过程。”[15]可见培养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重要性。然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往往依赖于高职院校的促进和支持,自身自主培养意识不强。所以,高职教师要勇于打破僵局,树立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一个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进行教学工作的高职教师,会使课堂教学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也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这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对于提升专业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季诚均认为,高职教师只有“把自身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才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教师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16]。也就是说,高职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认识到自己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三)推动“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方式。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达到“双高计划”建设下“造就一批高水平专业领军教师、培养一批高水平青年骨干教师、培育一批高水平教学名师”的目标,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好的管理理念更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之,则不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做到:首先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职教师除了要完成高职院校安排的工作任务,其也有着自我实现的个体价值。在学生管理上,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化,要因材施教,这同样适用于教师管理。每一个高职教师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不同的价值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才能同时实现组织价值和个体价值。所以在高职教师的管理工作上,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者首先要适度放权,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这是必然的选择。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者需要避免过度参与,杜绝对专业发展的绝对指导;其次是要弱化“管”加强“理”,给高职教师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平等的学术氛围,使教师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此外,行政管理者也要及时和高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提出指导性建议,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其次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良好的管理制度能激发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则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不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建立一套标准的管理制度,把高职教师的全部精力凝聚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来。高职院校也要改变过去以“事”为主,对教师的关注相对较少的倾向;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使高职教师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进而促进高职教师教学、科研、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加大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带动整个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17](四)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对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证明“受到激励的员工要比没有受到激励的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温立军在《高职教师激励机制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如果高职教师受到了有效的激励,则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会得到更高的工作绩效和成就。反之,教师的积极性低,工作被动,缺乏热情。”可见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是要分析高职教师的特征和需求,再根据其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要突出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评价,以引导教师主动提高专业素养,加强人才培养的能力,进而加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为保障激励措施的有效性,要坚持一定的激励原则,如目标结合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等,其中公平公正原则是有效激励的根本原则。最后,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具体的高职教师激励对策。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如薪酬、奖励、职务晋升和职称激励)和精神激励(如内在、兴趣、参与、感情激励)等激励方法。[18]
综上,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高职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来保障。无论是高职教师还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其价值观都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理与行为。
作者:陈叶 胡小桃
- 上一篇: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及教学能力研究
- 下一篇:教师教学的管理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