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2-06 09:37:37

导语: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定义的基础上,认为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专业品质有待完善、专业知识亟待丰富、专业能力亟待提高、专业化发展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个体和群体专业化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双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还需健全、专业化发展支持政策有待优化等问题,并对此提出要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和引入制度,增强专业化发展内驱力,整合专业发展方法,完善“双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教师是直接参与者,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总结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培养的困境,找到补齐短板的对策,让青年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使青年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过程中,通过自觉的、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等,促使其个体的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专业品质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信仰、专业人格,专业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专业知识、行业企业实践知识和其他必备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科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其中掌握行业企业实践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体现了高职教师的“职业性”特质,是高职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中45周岁以下的校内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调查400份,回收389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回收率96.75%。调研发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品质有待完善。第一,从教学质量检查情况来看,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丰富但具体实施还有欠缺,存在不重视课堂纪律管理、调课频繁、上课看手机等现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并未深入青年教师内心,还需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第二,访谈中部分青年教师表示专业信仰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严重动摇。他们表示入职初期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入职后承受课时多、课难上、职称难评、课题难拿、学生难管、学生难招等多重压力,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自我调节能力有待提高。第三,30.3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人格与岗位匹配度不佳,对职业生涯规划出现迷茫、消极的态度。2.专业知识亟待丰富。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教学知识和行业企业实践知识。第一,35.24%的青年教师认为“仅在岗前培训时候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粗略学习了教育教学知识”,访谈中部分教师透露,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学习教育教学知识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职称评审中对于教研课题与论文的要求。第二,不少青年教师表示由于缺乏丰富的一线企业实践经历,导致教学内容空洞,缺乏生动具体案例支撑,无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专业能力亟待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方面。第一,教学实施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4.31%的青年教师尚处在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我表现和胜任能力,在乎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42.25%的青年教师尚处在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即关注在当前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还需进一步发展到关注学生阶段,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风格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坚持实践导向,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沟通合作能力有待进步。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需要和企业员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合作,所以沟通合作能力也很重要。总体上青年教师的沟通合作能力不错,还需要进一步走出象牙塔、主动沟通、服务社会。第三,专业实践能力亟待提高。27.59%的青年教师入职前一线的专业实践经验几乎是空白,仅有18.16%的青年教师有超过4年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实践。“双师素质”教师中27.59%具有职业资格,却没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73.53%的青年教师要求增加行业企业锻炼和培训机会。4.专业化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部于2013年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还未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江苏省统一组织的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资格证制度忽略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缺乏对行业企业实践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内容不够全面、执行不够严格、认证类型没有分类。我校虽然实施了校级的“双师素质”资格认定工作,但认定标准中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并非必要条件,认证主体缺乏企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双师素质”还停留在“双师资格”的初级阶段。5.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66.47%的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有待加强,主动充电、教学反思等行为不多,甚至个别青年教师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道德、专业信仰还需提高。访谈中,部分青年教师没有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未真正理解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高职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最关注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等,需要将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职院校几大职能的高度契合。6.个体和群体专业化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终身学习、教学反思、师徒结对、行动研究等多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法还需系统整合,团队发展与个人专业化发展不均衡,个别青年教师还疲于应付烦琐的日常工作,对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容易出现迷茫与困惑,行动研究发展等有待提高。7.产教融合“双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还需健全。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青年教师专业化培养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为主,行业企业参与度并不高,产教融合尚未贯通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全过程。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践或挂职锻炼的机会还未惠及所有教师。现有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也会开展“双师”教师培训等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培训频率不高,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训基地管理体制还需优化,实训基地硬件资源利用率和开放性程度不高,对教师能力提升帮助有限。目前高职青年教师发展培养以学历学位提升、培训、听评课、教学或技能大赛为主,还包括短期业务研修、访问学者等,培养存在系统性缺乏、理论性过强、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培训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师的国培、省培项目都包含“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但此类项目不会覆盖高职教育阶段的所有专业,更需要高职院校凝聚多方力量组织此类项目,满足每个专业、每个教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8.专业化发展支持政策有待优化。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职务聘任、绩效工资分配、发展与晋升等机制还需不断健全。“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健全,行业企业评价还需进一步运用,分类考核评价经验主义现象尚存。职称评聘标准中缺乏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仅作为合格性指标(不参与量化评分)而非竞争性指标。职称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一定程度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和引入制度,明确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明确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明确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标准。构建适应高职教师能力发展特征的高职教师资格标准,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突出行业企业实践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与鉴定,汇编完整规范、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入职培训材料。从2019年起,高职新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完善了高职“双师型”教师人才引入制度。2.增强专业化发展内驱力,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方面,加强高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信念。目前高职青年教师培养尚处于专业化发展的初、中级阶段,需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增强专业信仰,肩负专业责任,深度唤醒专业化发展的主体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抓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防止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促使青年教师恪守和实践执着的教育信念,拥有生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追求。每年评选表彰师德模范、“四有”好教师,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道德模范教师,强化教师的职业归宿感。另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对职业生涯作整体系统规划。完善适应阶段、提升阶段、成熟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路径,帮助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优秀走向卓越。一是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反思,深入分析自我性格、气质、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能力擅长点等,培养对高职教育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拥有职业幸福。二是分析社会环境与组织环境,特别是从行业、职业、地域等角度对所处高职院校这一环境进行分析。三是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形成总体和分期职业发展目标,对经济收入和学生成长等建立合理的期望。四是抓住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制订职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积极对待职业生涯中的挫折。五是动态评估调整职业发展规划。不断调适和修正职业发展路径,由固定的、常规的工作进入到探索和创新的阶段,成为专家型教师。建设高水平、结构化、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促进教师分工协作开展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校本研究,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存在的现实教育问题,借助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力量开展合作研究,群体与个人专业化发展并进。3.整合专业发展方法,提高个体和群体专业化发展能力。整合多种专业发展方法,促进青年教师从工作的烦琐细致中挖掘智慧,积累课堂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针对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构建自身教学经验体系并实践创造性的改革。一是提高青年教师基于信息化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做主动、持续的学习者。引导其借助大数据收集、分析、挖掘高职教育领域尤其是课堂数据,从整合的角度去理解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三方面知识如何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下相互作用,探索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专业发展。二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对自身素质、成长历程、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和反思,拥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选择负责的能力,通过反思引导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三是提高教学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组织“同课异构”活动,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组织课例研究,选取优秀教师授课全程进行记载与再现,集成优秀教师成功教育教学经验,形成青年教师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的物质依托。组织行动研究、微课题研究,聚焦于实践问题,从微观的视角寻求研究的突破,帮助青年教师在变量少、涉及范围窄、具体的研究情境内独立组织开展课题。将研究与实践合二为一,通过行动、观察、反思、再行动这一循环,实现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4.产教融合三阶递进,完善青年教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第一,发挥企业育人机制,培养青年教师“三阶”专业化能力。对于适应期的教师,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落实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青年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分年度、分批次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研修,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完善新教师导师制,为新教师配备一名导师、参与一项管理、跟班助教一年,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联系起来。为新教师开设“私人订制”个性化教学指导,同时开展入职教育论坛、开展优师公开课和师徒大比拼等系列活动,提高理论品位与专业水平。对于提升阶段的教师,实施骨干教师企业挂职研修、国外院校访学进修等发展项目,提升骨干教师教学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遴选核心技术技能点,定期向同类院校和行业的技术技能大师拜师学艺,螺旋提升技术技能水平,通过反复锤炼培育技术能手。对于成熟阶段的教师,培养其成为专业(群)建设带头人或绝技绝艺大师。强化高端培养,补齐业务短板,让教学名师同时成为行业专家,让技术技能大师同时成为教学专家。为专业(群)建设带头人搭建“政行校企”互通平台,拓宽国际合作领域,迅速提高专业群及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水平和专业产业发展的洞察力。每年举办大师绝技绝艺展示会,在全校掀起学练技能的热潮。第二,共建产学研平台,健全青年教师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整合现有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中心、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构建产教融合管理信息平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公共技术技能实践平台。健全“学校—二级学院—企业”三方组织管理和制度体系,指导基地的总体规划、方案实施、日常管理、沟通协调等。遴选一批有实力、有意愿、有条件的企业作为师资培养深度合作企业并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共建青年教师师资培养质量目标和标准体系,共同协商确定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培训内容,共同制订培养培训计划,以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岗位需要为主线,聚焦技能训练、职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理实一体教学能力等的培养。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开发适应教师能力水平、岗位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培养培训教材,课程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由企业基地选派技术骨干、项目主管等作为指导教师,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实践操作为主要形式开展培训。第三,完善师资互聘机制,聚焦“1+X”证书制度培育培训师。构建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完善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的青年教师师资互聘共育机制,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两栖发展。政府应健全校企共育“双师”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校企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作协议,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领域进行合作。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行业企业根据需要聘请学校“双师”联合进行项目研究、产品开发及参与企业技术难题攻关,接受学校教师顶岗实践,对专业教师进行通用技能培训等。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师和考评员。严格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相关专业教师发展,促进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5.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第一,制定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岗位和聘任办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岗位类别、岗位结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完善以师德、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教师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制度,激活用人机制。按照不同专业领域和研究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通过职称合理评价青年教师的能力、水平、业绩和贡献,激励青年教师追求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专业化发展。第二,修订“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引入行业企业评价与技能鉴定,突出“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考核评价的特殊性。将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并与职称评审、收入分配等挂钩。依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时采集教学全过程数据,为合理评价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大数据支持,促进青年教师走进教学改革的深水区。维护青年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分类分层重点培养,适当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经费支出的比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工资和津贴制度。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在企业兼职所获薪酬等收入,可不纳入绩效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四、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是对所教专业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不断深化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理论思维、教育教学经验、专业职业能力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青年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事关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体现学校办学宗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陈熔 朱明苑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