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差异教学研究
时间:2022-01-14 03:22:51
导语:高职教师差异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应试向素质”的转变,高职生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入学基础和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些差异给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解决。本文通过有效的利用“OTO云课堂”进行差异教学的合理性决策来解决当前高职学生个性化现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OTO云课堂;差异教学;手段策略
1“OTO云课堂”理念及实施差异教学的意义
1.1“OTO云课堂”理念。“OTO”概念在2011年8月由美国TrialPay创始人兼CEOAlexRampell首次提出,“OTO”是“OnlineToOffline”的简写(即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2011年11月引入我国后就掀起了一股实践和讨论的热潮,其强调将线下信息线上化或线上信息线下化的一种关联。“OTO云课堂”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融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云计算技术的创新课堂,使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线上/线下互动与即时反馈信息的“移动学习”课堂,是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灵活应用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1.2差异教学的概念“差异。教育”一词是1961年沃德在其“天才教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20世纪初,随着国外教育民主化思潮及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关注个体的差异,强调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尽可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差异是个体的本质特性,差异教学尊重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引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差异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1.3实施“OTO云课堂”差异教学的意义。(1)“OTO云课堂”差异教学是创新教育改革的手段国际上,许多高校纷纷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和移动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2014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名为《无纸教室正在到来》的文章,文章副标题为:美国全国推行的学生人手一个计算机设备计划将颠覆美国学生受教育的方式,无纸和数字已经叩开了教育教室的门。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也于2000年成立了信息通信技术教育中心,试图帮助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斯坦福、赫尔辛基和比勒陀利亚三所大学实施的“移动学习”项目是探究这一领域的先例,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但从已有文献中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大多是从技术的角度而没有借助“OTO云课堂”手段从实践的角度进行阐释的,我们定义差异化教学是在整合传统和非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利用“OTO云课堂”实现差异化教学,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内最顶级最权威最能预示未来的媒体—CCTV,在《新闻联播》中面向13亿观众强势推荐电子书包,新闻展示了电子书包项目在长沙的重点学校落地生根,直接暗示了电子信息化教学已经是国内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小新星国际教育是国内首家使用电子书包课堂的培训机构,本次小新星电子书包登录CCTV新闻联播,更是对“OTO云课堂”大趋势的肯定,确定了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2)“OTO云课堂”差异教学是教育公平推进的手段国家教育已经逐步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变,尤其是有些地区实行注册入学以及中职转化,这就存在入学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差异给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一次创新机遇。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备岗位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而岗位有其相对统一的岗位标准。生源差异性与培养目标相对一致性导致的矛盾,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解决[1]。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上述问题做了探索与尝试,但教育者并没有把高科技手段与课程联系起来更好地实施差异教学。本文主要通过“OTO云课堂”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做出灵活性反应,通过整合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为生源差异化的学生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更高程度的课程准入与教学融合,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将“OTO云课堂”与差异化教学整合起来是当前趋势。
2推进“OTO云课堂”差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的利用“OTO云课堂”进行差异化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合理性决策,若要推动“OTO云课堂”差异教学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水平和质量,基于“OTO云课堂”的研究也就成为教师差异化教学深度推进的必然要求,同时能解决当前高职学生个性化现状存在的问题,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这也正是我们提出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2.1“OTO云课堂”差异教学总体思想。通过“OTO云课堂”的丰富教学资源在学生兴趣驱动下,由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引起课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逐步被弱化,而在线上/线下互助学习、滚动学习和共同协作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差异性得到改善,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差异性教学决策行为尤为重要,教师根据差异教学的基本理念,不仅在实践中要通过“OTO云课堂”现代技术手段改变教学行为,还要在内涵上实现课程内容、教学进度、评估方式与其有独特性、差异性的学习者之间的匹配,也就是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主动完成学习任务。(1)“OTO云课堂”框架构建构建“OTO云课堂”框架,分析应用此学习方式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情况等。通过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学习途径,效果反映等进行调查,形成“OTO云课堂”差异化教学操作架构,并总结高职教师基于“OTO云课堂”差异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搭建的“OTO云课堂”平台上,可以搭建多种模块(通知、课程资料、讨论、作业和资源库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参与活动、获得奖励等积累学豆来测算学生参与程度,检查和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学生线上/线下接到通知提示,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移动终端快速访问教师的相关课程信息或下载相关资源,还能查看讨论过程和结果[2]。依据移动终端的特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依然可以把自己工作体会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抛进来,教师、学生完全有机融入在一起,实现生动、互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云课堂。(2)“OTO云课堂”差异教学的过程调整差异教学重在调整,这种调整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组建教学团队研究并设计具有层次化的教学方案并客观选择符合学生特征和需求的最佳方案,以不断优化差异教学的专业行为与实施过程,分析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设计与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之间的匹配程度,教师采用差异教学决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强是否具有积极的效果,总结方法及策略[3]。(见表1)在实践运行中,调研的同类高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被动接受填鸭式的学习,配备吸引学生的课件动画、教具等手段辅助教学,尽量选择实用性强的教材来用;在课上尽量精讲多练,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还是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需要教师进行强制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在感知和理解课程内容的方式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有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干脆就放弃课程,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标准。所以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做到“OTO云课堂”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模式,就要改变和创新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重难点亦可反复学习,教师通过后台分析能及时掌握实时状态[4]。这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提供了再一次深度的学习机会,起到了差异教学的效果,同时利用“OTO云课堂”的存储功能,可以分析出学生每天参与的次数、相关网站关注的程度、任务完成的准确度以及班级、年级的排名等为依据,来体现考核多样化、理性化的改革措施,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学生差异性心里得到缓解,在线上/线下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大大提升。(3)推进差异学生协作性学习机会同学之间的协作主要体现为互帮互助形式。助学伙伴是在教师把学生分配成若干小组,选出基本条件适宜的学生均衡搭配学习伙伴,以助其克服学习困难。同学之间协作学习不仅可以使被助学生得到关怀,改进学业,也使助学的学生得到锻炼增加了自信心,起到了差异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协作环境中,双方受益,得到应有的提升。通过学生的协作也是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学习、进步,相互接纳、关怀,互相帮助,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奠定根基[5]。
3创造性的运用“OTO云课堂”差异教学策略
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策略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鼓励教师参加关于“MOOC时代下的在线开放课程及网络移动端互动相关教学培训”,“关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参与申报一些省级、市级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类型课题等积累丰富的学习和课题研究经验。还要对国内外在该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的文献调研,掌握了最新研究资料,根据自身特点和风格创造性运用差异教学策略,以此提高差异教学的目的和质量。
4总结
“OTO云课堂”差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另一种尝试,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活动效果。缩小差异的距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幸福感,同时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收获职业幸福感。着眼于数字媒体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定制,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差异教学,我们以差异教学为切入点,而是借助“OTO云课堂”来体现“多层次”的教学特色,从而使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行为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邓效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差异化教学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14(8).
[2]马丽,陈丹丹.整合资源,探索“OTO云课堂”的混合学习思路.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8).
[3]颜廷睿,关文军,邓猛.融合课堂中差异教学与学习通用设计的比较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15(2).
[4]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外国教育研究,2012(10).
[5]华京生.差异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中国特殊教育,2011(5).
作者:马 丽 庄 燕 陈丹丹 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幼儿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建构
- 下一篇:高职教师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