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精神研究

时间:2022-11-08 08:44:42

导语:高职教师职业精神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教师职业精神研究

摘要: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是高职院校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内涵发展转变的重要标志,一种积极、专注和卓著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的建立,关键在于提升职业境界、累积职业技能和追逐职业超越。对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实践自觉及其生态营造的研究,既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也有利于教师成就职业、实现人生精彩。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实践自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个性服务和柔性管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精神的基础性要求日益突出,高职教师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对培养具有追求卓越创造精神、精益求精品质精神、专一恒久敬业精神和用户至上服务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重职业技术教育轻职业精神教育,造成部分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偏离核心价值观,实践定位飘忽不定,不仅严重弱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职业精神取向偏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存在一种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心理倾向,即自我实现,表现为个体充分、活跃、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的程度。职业精神既是一种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精神和自觉的心理需求状态,也是职业人自我实现倾向的集中表现。研究发现,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大都分布在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状态,仅有少数教师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实现需求,拥有短暂的高峰体验。教师队伍中职业精神取向偏低现象主要表现为职业理想缺失、职业责任淡漠、职业技能平庸、职业操守失落和职业作风浮躁等方面。究其原因,首先,高职院校“重规模、数量扩张,轻视内涵、质量”的发展方式,使教师队伍建设缺少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管理行政化、碎片化、粗放化和功利化倾向,造成缺少独立思考精神和意志薄弱的教师发展导向紊乱,职业精神取向低下;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需求层次低且缺少自觉,使得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活缺少应有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由此滋生的职业倦怠是造成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偏低的基础性诱因;最后,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无为与平庸的恶性循环导致职业精神取向濒于虚无,使教师职业生活几近沦落为一种没有激情和自我实现欲望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限度的发展,如果高职教师自身就缺乏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境界,那么教育母体先天不足所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二)职业实践定位紊乱。多元文化的价值背景使高职教师特别是青年高职教师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格局,现代高职教育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跨界使许多高职教师在职业实践上处于紊乱和不可持续状态,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当前的高职教师职业实践定位普遍存在一个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跨界现象,受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岗位双师化、教学空心化和收益绩效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定位大都游离于管理、教师、工程(技)师和科研岗位之间。选择管理岗位可拥有体制内的诸多资源和世俗意义上的优越感,但陷入烦琐的行政事务又不可避免地荒废专业和科研;选择教师岗位可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诸多资源又被掌握行政权力所谓“双肩挑教师”任意挥霍;选择社会服务岗位固然可以一展身手,领略实业巅峰的风光,但又难舍体制内的稳定和安逸。2.受实践定位紊乱的影响,处于管理岗的教师既要享有管理岗诸多资源,又不愿放弃教师岗位的现实利益,“双肩挑”机制既造成“讲师不讲、教授不教”的荒诞,又造成管理工作疲于烦琐、疏于建设和创新的平庸;处于教学岗位的教师群体,既没有个体的教学研究,也没有常态化和有组织的团队教学研究,现代化教学就是将读教材、读教案变成读软件、看视频,没有激情、再造、创新和个性特色的教学,使原本就先天不足的高职院校课堂尽显沉闷和疲沓;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每年产出的数量不菲的论文或专利,大都不能或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巨大的科研泡沫不但耗费了巨额科研经费,而且严重恶化了学术风气。透过高职教师队伍中逐渐弥漫的职业倦怠现象,不难发现其本质是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的迷离,不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教育的成效,而且也严重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品质和发展高度。

二、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

虽然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价值多元化和职业功利化对教师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的影响将是持续而深刻的,凭借教师个体的力量无法摆脱更无法改变当前的职业生态,但培养具有追求创新秉性、精益求精匠心、专一恒久情操和服务至上品质人才的责任和良知,客观上要求使高职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教师必须成为大学生心目中集职业精神与技能于一体的师范。(一)提升职业境界。职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取向。虽然高职教师入职的原始动机是谋生需要,教师以工作获得金钱,但绝不应为金钱而工作,那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高职教师在选择职业的同时,就选择了一种敬畏,因为这是一份在成就他人的同时又成就自己的职业,来不得半点懈怠。1.敬畏职业的自信和良心。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既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对高职教师职业有着同样积极的认同,也不能要求高职教师职业的付出必须得到等价回报,更不能要求高职教师拥有其他职业的所有礼遇。面对纷扰、诱惑和寂寞,高职教师必须拥有职业自信的淡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大学生从自然人、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倾注高职教师的那份爱,让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都能以积极的职业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健康的身心体魄进入职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每一次精彩都与我们的付出息息相关。为此,高尚的人会产生感恩之情,我们则为选择了一个可以造福一个人终身的职业而感到欣慰。2.敬畏职业的智慧和乐趣。乐业是高职教师对自身职业保持持续激情并能从中得到快乐的一种心理状态。高职教师不是苦行僧,教师职业也不应成为一种牺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无不喜好自己的职业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快乐的工作和工作的快乐是所有具备职业精神的人一种智慧。任何一种职业总有纷争和曲折,但只要从业者沉浸其中,都能感受到其他职业所不能感受到的独特滋味。教学生涯的平淡、烦琐,需要艰苦付出甚至牺牲,但每当职业生活中取得成绩甚至哪怕一点进步,都会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愉悦,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会烟消云散。当然,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并不是一味地牺牲和忍耐,而是一种以职业热情孕育职业成就、以职业成就赢得职业快乐的生活,这个以激情点燃激情、以喜好撬动喜好的职业,值得高职教师一生拥有和真心喜爱。3.敬畏职业的责任和操守。选择教师职业也就意味承担起一种塑造灵魂的责任和为人师表的操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高职教师每一次忠实履行职业责任,其实都是在为自己赢得生存机会,拓宽生存空间和提升生存品质。有责任才会善担当,不因个人利益和喜好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责任;有操守才会有约束,自觉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诚然,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在生源品质、教学改革、科研机制、社会地位及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困扰和挑战,但都不应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理由,更不应成为教师放弃职业底线的理由。(二)持续累积职业技能。高职教师的技术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从教育门类看,素质教育类教师应具有人文精神的渗透、矫正和再造能力,专业教育类教师应具有应用技术及实际操控能力,管理类教师应具有宏观政策、市场视野和微观经营、管理分析、策划和执行的能力。二是从教学能力看,教师应具有领会、把握、展延和整合教材的技术能力,具有激发学习兴趣、驾驭各类课堂和促进素质养成的技术能力。三是从科研能力看,首先,教师要具备基础性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科研信息的收集能力和科研成果表述能力;其次,要具备发展性能力,包括科研选题能力、科研信息处理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质量分析能力与评价能力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三)不断实现职业超越。1.追求教学创新。高职教师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特质上要有足够的积淀和修炼,而且要在追求教育、科研及专业发展水平突破的创造性品质上别具一格。(1)超越教材。一个具有超越职业精神的教师,不但要有对已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追求,而且要有对未知专业和技能的探索精神。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大胆重组和优化教材,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建设性地审视和批判教材,要科学地整合、加工和编选教材。总之,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超越教材的教学创新应成为高职教师实现职业超越的重要方向。(2)超越课堂。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还处在以教师为本的客体课堂阶段。为此,主体课堂建设就成为高职教师通过教学创新,实现职业超越,走向极致和完美的主攻方向。主体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基本内涵是“教学设计围绕学生,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基本抓手是“学案”教学;基本架构是分组学习;基本流程是“摸(学案导学,自主摸索)、探(分组学习,团队探究)、展(学生展示,教师点化)、迁(训练提升,发散迁移)”四步教学法;基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2.致力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研究是高职教师坚持卓著职业精神,实现职业超越基础。(1)树立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高职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要坚持脱离功利取向的广泛阅读,拓宽问题视野;要坚持参加教育类及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技术博览、产品展销及开发活动,激活问题火花;要勤于思考,厘清问题逻辑。要学会用问题链条牵引教育研究,催化研究成果。(2)坚持教育研究的方向意识。高职教育虽然问题多多、探究无穷,但终归生命有期,精力有限,高职教师只能选择在教育研究的某个方向寻找突破,实现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职业超越。教育研究的方向确定一是要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共赢;二是要有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预期;三是要有特色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与学校及职能部门的工作步调一致。实践证明,教育研究只要方向正确,假以时日,高职教师就一定能在所在方向取得预期的成果,赢得自己在相应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3)树立教育研究的转移意识。高职教师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成果的转移要从立项开始,所有教育研究成果原则上都必须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及教育力,所有教育研究成果都要在硕士学位论文学校职能部门协调下实现有序转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步。

三、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的生态营造

随着高职院校向质量建校、内涵发展的转移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加强,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问题应当引起高职院校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加强职业精神教育的领导。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就是要以职业精神立身、立学和施教。为此,高职院校党政部门要把职业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悉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职业精神为灵魂,进行设计、建设和评估,做到职业精神建设和职业技能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加强教师发展研究。高职院校要把教师发展研究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在如何将教师管理由传统的规范性管理转变为发展性管理,将格式化的统一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分类管理;研究如何以机制保障教师的发展空间,让教师在不同的岗位各得其所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在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三)加强校园职业精神氛围。职业精神既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核心生态。高职院校要以机制规范、媒介引领、环境熏陶、典型感染和岗位评价的系统设计,营造积极、专注和卓越职业精神大环境;要以“讲职业精神为荣,不讲职业精神为耻”的文化浸润,影响教职员工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总而言之,职业精神取向是职业的生命,高职教师积极、专注和卓越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内在要求,更应成为高职教师职业成就、人生精彩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自觉。

作者:邓先宝 祝宝江 单位:盐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曜明,张婷.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N].中国教育报,2008-06-10.

[2]冷启中.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帅琴.论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陈桂生.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代教师职业精神”[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9):5-7.

[5]孙开香.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37-138.

[6]赵继国.现代教师素质摭谈[J].教育家,2004(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