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研究

时间:2022-09-22 02:57:49

导语: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研究

一、高职教师媒介素养中的双重角色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系统工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而是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作为推介者,通过教书育人来建构社会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担负着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媒介的教育职责,成为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作为参与者,高职教师自身也需要有示范性作用,需要不断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意识和坚定职业操守,更好地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之一,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既体现着教师在媒介素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预示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复杂性。

(一)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的原因分析

高职教师之所以能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决定的,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影响力与日俱增,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不仅高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自于教师的信息传播,而且高职学生对外界世界的了解也要依赖于教师们的指引。事实上,教师在提供给学生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们方方面面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教师被称为神圣的职业,原因在于他的媒介传播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教师传递的信息能提供给学生一种世界观,久而久之,学生就依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观念和行为。如今,微时代新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方便了教师和学生们对于所需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由于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整体媒介素质不高。同时,高职教师获取外界信息的环境较为单一,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较简单,那么在全面提高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教师也应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推介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批判思维,拓展多方面的信息源,防止偏听偏信,给学生提供一种多元视角和多方思维,让学生在立体化呈现的事实中寻求真相。

(二)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参与者的原因分析

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社会功能,在兼具正面的、积极的功能之外也具有负面和消极的功能。因此,高职教师如果不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会影响到所授高职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事实上,西方提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大众抵制媒体的负面信息。如今看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固然重要,但对传媒本身即教师来说也势在必行。因为,高职教师素质在媒介参与方面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职教师媒介使用能力较低。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介包括互联网、报刊、书籍、杂志、广播和电视等,随着新媒介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互联网作为教科研的首选工具,还有许多教师借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和动态的渠道,但教师们对其信任程度较低,以教学、研究为动机接触媒介的机会很少;其二是对媒介内容不能有效把关。对于网络贴吧、社区论坛、微博及微信中各种不明来源的消息、言论,教师们往往选择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网络推手、虚拟环境等新名词,许多教师仅仅是听说过,但并不了解,所以加强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做好媒介传播的把关人,才能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其三媒介使用技术受阻。教师们使用媒介的能力目前多数停留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教师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课、慕课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较少,甚至绝大数老师从未使用过“微格教室”这一教学手段,而教师们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习和活动更少,所以加强教师们媒介使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实践路径

教师加强媒介素养的目的不是帮助其简单的评价媒介信息的真实有效,而是重在培养教师们多角度解读、阐释信息的能力,不是强调媒介信息的绝对评判标准,而是培养教师们主动思考、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教师们去除消极的媒介使用观念,让老师们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自觉地使用媒介,从而达到培养社会理想公民的终极目标。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现状,本研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切实理解媒介素养教育意义,树立科学的媒介素养观念

媒介,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可以激发受众的思考,并不是接触媒介的数量越多越好,在接触媒介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们关于媒介知识多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多事感性、松散的知识,缺乏理性、系统的认知。目前,很多教师认为媒介使用就是依靠网络、微时代等现代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而这仅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包含教师对信息识别、辨析、传递的能力。因此,教师们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媒介素养观念:媒介不是再现社会现实,很多信息内容带有主观性,多构建生成的,媒介信息背后多是各种利益、力量相互作用与权衡的结果,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们拥有完整而丰富的知识系统,储备一定的媒介基础知识,不仅要正确认识各种形式媒介的特质和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及传媒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还要深刻理解传媒的权利和责任,了解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理性解读传媒信息,科学、理性的面对媒介信息,帮助学生能从多角度解读信息,最大限度接近真实客观,作出较为准确的判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将媒介法制知识和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媒介伦理道德观念,使其媒介言行符合社会道德及法律规范。

(二)多途径打造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创设良好媒介素养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事件频繁发生,近年来的诸多犯罪事件往往导源于错误的媒介使用行为,可见,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在强化的同时,媒介素养教育却严重缺失,导致出现“学校教育无用”的惊慌,而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媒体及教师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教育能力获得较快提升。所以,作为高职学校,必须采取一切积极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兼顾多个层面、循序渐进地打造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构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媒介素养的概念、发展、价值、内容和方法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之掌握着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发展的新成果,还要包含教师掌握媒介设计、媒介展示等现代化科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高职教师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和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和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联系,主动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条件,制定适合院校自身定位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远景规划和战略,要积极统领整合本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如专家学者、项目团队、示范基地等,努力开发媒介素养专项师资培训课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媒介素养的专项培训和认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营造浓厚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三)激励教师利用媒介进行教育教学,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践行人格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的角色定位是专业技能知识的传输,这已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背景,高职教师不应仅仅是技艺精湛的师傅,更应成为高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指导者、思想的引领者、话语的倾听者和实践的参与者。高职院校师生在微时代时代必然会主动或被动地利用各种媒介获取学习资源,以MOOC、微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给高职教育带来颠覆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见,作为高职教育的施教主体,面对微时展现状,高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是从专业角色定位的角度,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媒介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呈现手段和展示方法,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将媒介素养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验实训中,积极运用媒介素养知识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使其符合教学过程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技术运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和方法,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实习实训效果。二是从工作职责的角度,教师应该在教育工作中开展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自身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对媒介信息的敏感性,及时判断、甄别、选择和整合信息,引导学生看清事件发生的根源和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教育高职学生面对复杂事件慎重发声,不围观、不激进,对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断。同时,高职教师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要把技能和素养结合起来,积极践行人格教育,在技能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和没有,使高职学生成长为知识与能力并进,素质和技能共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指出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而高职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媒介,并在高职教师的不断指引下,提高媒介素养,加强对信息评判、甄别、运用的能力是其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开放的媒介环境,更需要高职教师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在传授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学中主动强化媒介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和技术技能,时刻关注网络舆情,敏锐捕捉信息动态,有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们在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更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协调和共同努力。

作者:肖鑫鑫 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谋冠.大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及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4).

[2]朱彬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塑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

[3]郭富平,汪舒仪.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