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分析

时间:2022-09-21 10:10:17

导语:高职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分析

一、高职教师媒介素养亟待加强

截至2017年2月8日,在CNKI中以“媒介素养”“教师”为篇名,可筛选出80篇相关文献,而经进一步筛选,仅获得2篇以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以及1篇涉及高职教师的文献。研究人员分别对广西、江苏等多个省、市高职院校教师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小样本调查,发现虽然教师基本具备从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自身也具有较强的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但缺乏创造和传播媒介内容的能力,更缺乏对媒介素养内涵、体系等的清晰认识,主观上没有感知到媒介与教学的重要关联,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意识非常淡薄,也疏于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且多数教师没有对应用于课堂的媒介素材进行提炼与整合。由此可见,高职教师的媒介素养较为低下,针对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的研究较为匮乏。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表现出辨识力和自我约束力的不足,可能更容易迷失在庞大的信息传播空间,受到不良信息的加害,需要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加以引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就以重动手能力、贴近岗位见长,各种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媒介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需要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加以筛选,投入教学,将自己消化吸收的信息传播给学生。在教师眼中,媒介决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纸质教材和一些常见电化教具上,也不应该只局限在网上冲浪,抑或是已经离不开的手机上。不论是逐渐老去的电视和广播,还是新媒体中走向成熟的移动媒体,抑或是尚处于上升期的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它们构成了硬件和软件兼具、各类媒介加速融合的媒介环境。不过这种环境既不纯净,更不平静。如果是QQ群和微信朋友圈内的不实信息传播,如果受者无法有效甄别,对学生思想的危害更大。各种实时聊天工具、社交网站中存在的网络欺凌等,可能导致高职学生群体的新媒介消费变得严重缺乏理性和目的性。媒介环境还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媒介素养关乎一个学生的思想信念,也关乎一个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存能力。为了应对复杂的媒介素养教育局面,我认为高职教师是第一责任者,必须在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主动将各种媒介与教学联系起来,这就要求不仅是为了教学来利用媒介,更要培养一种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对学生不一定采取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而会内化于课程的每一个片段。

二、多渠道提升高职教师媒介素养

(一)学一点新闻传播学,近用多种媒介

学习新闻传播学知识,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中主管宣传的同志的事。我认为,每一名高职教师都需要通过阅读对媒介的概念、类型、特性、运作方式、效果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媒介造就的拟态环境,知道这种拟态环境会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何种影响。在掌握了宏观的知识之后,下一步就是近用。若是自己熟悉的媒介,宜结合媒介理论、自己的生活和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媒介使用。例如,经常在互联网上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不同网站同一内容的新闻或许存在差异,如果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就会善于质疑,通过检索和逻辑推理,发现最贴近真实的版本。再如,在一些科技类网站上有几款手机的比较介绍,可以为购买手机提供参考,但其实是较为偏向其中一款手机的广告软文,如果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就会善于发现。若是那些平时不太使用的或者从未接触的,但却是较为流行的媒介,应积极体验,只有亲自用过了,才能对媒介有直观的了解,才可能理解学生对媒介的态度。例如,有的人很早就接触QQ,却很晚才接触微信,他们的理由是微信不过是又一款聊天工具而已。但微信发展到今天,其信息的精准传播特性,朋友圈的社交应用集成,微店、理财、支付、信贷等一系列的商业金融应用集成,以及交通出行、饮食娱乐等生活应用集成,使微信发展成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平台,微信一个应用就包含着丰富的功能。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取材,围绕微信设计经管类高职课程的案例,使用微信群管理班级、收发文件,把微信的功能尽可能利用起来,来为教学管理服务,为学生管理服务。

(二)培养对媒介内容的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尤其需要体现在对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包括政治敏锐性、科学敏感性、创新敏感性等。其中,政治敏锐性尤其重要。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材是高职教师接触最多的媒介之一,教师既可能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可能是教材的创作者,媒介素养方面的缺失可能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媒介内容敏感性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反思的例子。高职工商管理类教材中需要安排很多案例,有的教师将互联网上的案例、新闻直接挪到书稿上,不加裁剪,不加整合,更缺少原创,使案例的风格、语气与正文格格不入,或因素材来源较多导致前后矛盾,从而使学生对素材的真实性产生疑问。有的教师选取的互联网案例实际上是软文,对某商品、某企业大加褒扬,他们没有意识到教材应取中立客观的立场,哪怕这个商品、这个企业确实不错,哪怕自己对这个商品和企业再有倾向性,也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预设立场和思维习惯行事,只要说明一下即可。以上这些关于媒介内容敏感性的例子也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素材。

(三)制订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制度

我认为,对教师媒介素养的要求应该从申请高校教师资格时就开始,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和面试都应加入媒介素养的考核内容,让有志于教师工作的考生重视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笔试只需要考查一般理论即可,面试中考官可通过提问了解考生的日常媒介使用习惯和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并且创设情境让考生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考查教师将媒介素养知识与课堂教学,或者与实习实训相融合的自觉意识。此外,应制订从校外培训到校内学习的完备的媒介素养培训制度。校外培训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请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派出精干力量为教师讲解媒介知识,这种讲解不是授课,而是一种专题式、探讨式的互动。校外培训可以每年固定时间进行。校内学习可以组织教师阅读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机构提供的学习资料,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征文等活动,还可以组织教师旁听,较好地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师的公开课。另外一种较为新颖的培训方式是采用新媒介培训内容,并通过新媒介就培训内容与教师展开在线互动。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教师真切感受到新媒介的力量,在接受培训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新媒介使用经验,在培训内容的引导下对新媒介的优劣进行思辨。不论采用哪些培训方式,都要坚持常创常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坚持覆盖面广的原则,广泛组织来自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参加培训,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别编制相应的培训计划,包含所有教师都参加的课程,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职务、兴趣等开设的若干特色课程,做到既有“公共课”,又有“选修课”;要坚持新老媒介一起讲,不能只谈新媒介,而忽略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图书的作用,要多介绍新老媒介的融合,如个性化定制的社交化新闻杂志、按照需求获取内容的互联网电视等;要坚持“学做结合”,高职院校非常欢迎“双师型”教师,就是因为他们能学会做,在媒介素养的培育上,也必须遵循这一点,不但要学会接受信息,还要学会创造信息、传递信息。

三、结语

媒介素养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又是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技能。在如何看待媒介的问题上,在如何善用媒介发展自己专业技能的问题上,在如何克服各种“瘾”的问题上,高职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协助,教师也必须有能力提供这种帮助。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还将深刻影响到教师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我相信,一支具有相当媒介素养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更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服务学生。

作者:陈铭 单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有志.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媒介素养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2]张晓寒,K.Thomas.职业学校教师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J].职教通讯,2016(7).

[3]陆恩.高职语言文化类专业教师新媒介素养调查: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