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时间:2022-05-19 09:11:16

导语: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教育环境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是提出了更高的角色期望,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事实上,随着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问题层出不穷,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与社会的期望角色之间己经开始产生差距。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广大教师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内涵,建立新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对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教学角色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而且这些必须永远继承角色的本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条件下,转变教师角色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甚至是整个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职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教学手段更新,改变教师角色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二、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念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应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现代教育中,教师应适应一种全新的角色,即“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一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向学生灌输完善的知识,而是协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二是在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新发明与新发现层出不穷,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就要求高职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吸收和存储前沿学科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并通过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第一,创建一个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培训计划和服务体系:①举办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讲座,丰富教师知识及技术信息,重新整合自身信息素养。②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③举办并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相关竞赛,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共同进步。④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第二,加强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今,各大院校里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等都已经比较普遍,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服务,有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财政支出中学校用于构置设备的费用约占8%,如,2009年为7.9%,2011年为8.57%”。但是设备的投入不等于高效的产出,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购买的先进设备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为了设计专业教学专门购买了价格更加昂贵的苹果电脑,一个机房里边几十台,价格非常可观,然而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是区别与其他windows系统电脑的,软件快捷键的运用也不一样,大多数学生自己使用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这样就导致上课所学与课后练习衔接不上,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实用价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上完课以后就走人,学生有疑问想请教时很难找到任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后,学生可以通过论坛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教师请教,但是又时常发生教师在这方面知识匮乏而作罢的事情。以上出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训。由此可见,对教师进行充分的教育技术培训非常重要,但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院校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更加注重教师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等硬件设备的培训,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得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偏向硬件技术的运用,容易造成形式上的技术化,而由原来的“书本灌输”走向“电子灌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教育环境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己不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角色再定位时,要从主观上充分认识到每种角色的实质,深入了解各种角色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行为表现,而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转换的探讨,也就能够揭示出教师在尝试着认同、接纳、模仿新角色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观念、技能、心理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有可能会影响到其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角色冲突。

作者:张艳民 殷华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艳伟.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

[2]杨玲霞.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